•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29卷  第3期

作物科学
粳稻品种‘云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OsGST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毛小辉, 魏毅东, 张建福, 谢华安
2014, 29(3): 197-20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1
摘要:
在对粳稻‘云引’受稻瘟病菌诱导的近等基因系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定量PCR等方法,以普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遗传背景,研究含有云引抗稻瘟病菌株“四川-4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抗病和感病材料,预测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OsGST(Genbank序列号:Os05g0116100)对稻瘟病菌诱导的响应及响应程度的差别。利用RACE技术克隆目的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在近等基因系抗病材料的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中进行序列比对,寻找差异位点。结果表明,该基因与短柄二叶草中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基因亲缘关系最接近,结合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分析进一步论证该基因可能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抗病防卫相关基因、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将基因命名为OsGST。同时构建了该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干扰载体,为后续揭示其在感抗材料中响应稻瘟病菌程度差异的原因、研究其功能及抗病机制奠定基础。
施氮量对福建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邹文广, 许旭明, 饶鸣钿, 张受刚, 马彬林, 卓伟, 韦新宇, 杨旺兴, 杨腾帮, 范祖军
2014, 29(3): 204-2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2
摘要:
对福建杂交早稻金优2155和T78优2155进行施氮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金优2155和T78优2155在施氮150 kg·hm-2有利于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产量、叶片干物质量、茎鞘干物质量、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转运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金优2155的每穗粒数、穗长、株高、千粒重、穗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而T78优2155的结实率变化趋势与之相反;T78优2155的每穗粒数、穗长、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金优2155的结实率、干物质累积量和T78优2155的千粒重变化趋势与之相反;T78优2155的干物质累积量抽穗期和成熟期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与有效穗和产量关系密切。
马铃薯泉云3号和泉引1号叶片光合特性研究
凌永胜, 李锦泉, 林金秀, 林涛, 陈朝文, 刘建福
2014, 29(3): 209-21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3
摘要:
通过对马铃薯品种泉云3号和泉引1号叶片光合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泉云3号的SPAD值高于泉引1号,其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补偿点等光合参数均高于泉引1号,泉引1号的表观量子效率高于泉云3号,泉云3号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泉引1号Pn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泉云3号的Pn日变化曲线与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相似,气孔导度的变化在Pn的变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福建省春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李明松, 吕美琴, 康蓉蓉, 王金线, 曾红英
2014, 29(3): 214-21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4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125份春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春大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20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6.36%,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72。相关性分析,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主成分分析前10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1.806%。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25份种质资源聚为3大类,各类的农艺性状表现各异。
园艺科学
水杨酸对西洋杜鹃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余丽玲, 何天友, 陈凌艳, 陈礼光, 郑郁善
2014, 29(3): 220-22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5
摘要:
为了解水杨酸(SA)对低温胁迫下西洋杜鹃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粉红”品种为材料,用浓度分别为0.3、0.5、1.0、1.5、2.0mmol·L-1的水杨酸进行预处理,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研究0℃低温胁迫下处理4d西洋杜鹃幼苗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水杨酸预处理均能提高幼苗的抗寒性,尤以0.5mmol·L-1浓度的SA处理效果最佳。
高香型茶树新品系初步筛选
林郑和, 游小妹, 钟秋生, 陈志辉, 陈常颂
2014, 29(3): 227-2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6
摘要:
2011~2013年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筛选的30多份茶树新品系进行乌龙茶与绿茶适制性鉴定。采用密码审评法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乌龙茶新品系0318E、308的香气、滋味连续3年超过对照黄旦,其中0318E香气3年比对照平均高2.6分,308香气平均比对照高3分。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0318E、308制乌龙茶香气显著高于对照黄旦,审评总分也显著高于黄旦。绿茶新品系0314C连续3年感官品质超过对照福鼎大白茶,香气平均比对照高3.2分,但仍未达到显著水平。
不同浓度氟对茶树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钟秋生, 林郑和, 陈常颂, 陈志辉, 游小妹
2014, 29(3): 233-2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7
摘要:
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置5个F处理浓度(0、100、200、600、1 800mg·L-1),每周3次,处理后6周,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茶树叶片的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绿素含量等均在低浓度氟(100mg·L-1)处理时会出现较小幅度的上升而后下降;在供氟达到600mg·L-1时[叶片氟含量(2880±220)mg·kg-1],茶树开始表现出氟中毒症状,此时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率、单位面积干重等均未发生显著变化。
无患子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陈佳, 陈凌艳, 何天友,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2014, 29(3): 239-24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8
摘要:
以无患子生长健壮的幼嫩枝条为材料,研究其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①芽体启动培养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NAA 0.2mg·L-1+IBA 0.05mg·L-1+6-BA 3.0mg·L-1,萌芽率最高,达94.01%;②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IBA 0.02mg·L-1+6-BA 1.0mg·L-1,增殖系数最高,为4.20;③在生根培养中,1/2MS+IBA 0.5mg·L-1+NAA 0.1mg·L-1最适宜诱导生根,生根率高达80.47%。炼苗移栽后成活率高达89.21%。
秸秆腐熟剂处理稻草还田对莴苣减量化施肥的效果初探
丛艳静, 朱玲玲, 陈秀莲, 邓文财, 魏晓琼
2014, 29(3): 243-24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09
摘要:
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推广稻草还田腐熟技术。结合机收,采用秸秆腐熟剂使稻草就地还田,开展莴苣减量化施肥的最佳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无稻草还田相比,应用秸秆腐熟剂处理稻草还田腐熟后,配施适量化肥,莴苣产量可增加833.40~1 633.35kg·hm-2,增长1.42%~2.79%,株高增高、茎粗增粗;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当季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2~0.5g.kg-1,提高0.65%~1.61%。其中,处理3(稻草还田+腐熟剂+氮磷肥各减10%,钾肥减20%)产量最高,为60 000.30kg·hm-2,比处理1增长2.79%。处理2(稻草还田+腐熟剂+氮磷肥各减10%,钾肥减10%)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为31.5g·kg-1,提高1.61%;有效磷含量最高,为98.3mg·kg-1,增长12.6%。处理3碱解氮含量最高,为120mg·kg-1,增长3.45%。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量4 500kg·hm-2,氮、磷肥用量减少10%,钾肥用量减少10%~20%处理为宜。
优质莱豆新品种“莆莱1号”的选育
郭媛贞, 黄强, 陈芝, 林华煌
2014, 29(3): 247-2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0
摘要:
“莆莱1号”系莆田市农科所从莆田地方莱豆群体中用系统选育法育成的莱豆新品种。该品种中熟,从播种至始收90~110d,开花坐荚后40d左右即可采收,始花节位9~13节;成窜结荚,每窜(花序)4~8荚,每荚3~4粒,以3粒荚居多,荚长10~14cm,荚宽2.8~3.0cm,单荚鲜重13~20g,鲜豆百粒重300~350g,剥出率68%左右。种皮紫红间淡黄色花纹,商品性好。适宜在福建省平原丘陵地区栽培,每667m2产鲜豆荚1 000~1 200kg。
植物保护
番茄青枯病植物疫苗胶悬剂保存特性的研究
代升飞, 郑雪芳, 刘波, 葛慈斌
2014, 29(3): 250-25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1
摘要:
采用50L全自动发酵罐进行植物疫苗生产菌株FJAT-1458发酵液制备,将其制成琼脂终浓度为2‰的胶悬剂,研究pH、氯化钠浓度对植物疫苗胶悬剂保存特性的影响,并跟踪检测植物疫苗胶悬剂保存过程致病性及防效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疫苗胶悬剂保存的最适盐浓度为2%~3%,最适pH值为6~8。植物疫苗胶悬剂保存过程中,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稳定不变,菌体的致病性指标-弱化指数变化小,从生物学特性可视为变化无差异。
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茶蚜对茶树品种选择性的关系
高香凤, 李慧玲
2014, 29(3): 256-26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2
摘要:
比较茶蚜对14个茶树品种的选择性,并分析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茶蚜对茶树品种选择性的关系,结果 表明:①有蚜梢率(%)、蚜量比值、蚜情指数3个指标相关性显著,用这3个指标来衡量茶蚜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是可行的;②有蚜梢率(%)、蚜量比值、蚜情指数3个指标均与茶树叶片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下表皮厚度、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茸毛长度和密度、叶片总厚度、叶片海绵组织厚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③气孔密度、下表皮厚度、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是构成茶蚜对茶树种质选择性的重要因子。
食品科学
高苹果酸乳酸转化菌株RF17的鉴定及安全性评价
任香芸, 何志刚, 李维新, 林晓姿, 梁璋成
2014, 29(3): 261-2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3
摘要:
通过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及pheS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RF17的种属类别进行鉴定,并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检测菌株的安全性,为菌株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RF17菌株细胞呈杆状,革兰氏反应为阳性,菌株可利用49种糖醇中的32种,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该菌的MTD>61.2g·kg-1体重,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属无毒,可安全应用于食品类生产。
几种维生素对红曲霉S产色素的影响
杨成龙, 杨晓君, 邓思珊, 黄颖颖
2014, 29(3): 266-2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4
摘要:
采用红曲霉S为供试菌株,研究几种维生素对其产色素能力及发酵液色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烟酸和叶酸对红曲霉S产色素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产品色价可达到80U·g-1左右。添加0.03%烟酸时可以得到高色价偏红色调的红曲色素产品,其色调值为1.40;在维生素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对红曲霉的培养基配比进行优化,并建立二次回归方程。选择大米粉、味精、Mn2+、烟酸为试验因素,以色价为指标建立回归数学模型,通过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得到红曲霉培养基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当添加3.97%大米粉、3.37%味精、0.024%Mn2+、0.04%烟酸时,产品色价的理论值为107.3U·g-1,实际值为106.7U·g-1。
大杯蕈菇柄多糖微波提取工艺优化
赖谱富, 沈恒胜, 陈君琛, 郑恒光, 方汝涛
2014, 29(3): 271-27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5
摘要:
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大杯蕈菇柄多糖。通过考察料液比、微波提取时间以及微波功率3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得出微波辅助提取大杯蕈菇柄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微波时间8min、微波功率540W,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效应主次顺序为微波功率>料液比>微波时间。与传统热水浸提方法相比较,微波辅助法的大杯蕈菇柄多糖提取率和纯度分别提高了57.7%和30.8%。微波辅助法提取可以显著提高大杯蕈菇柄多糖提取效率。
双酶分步酶解制备玉米寡肽的研究
黄薇, 宋永康, 林虬, 余华
2014, 29(3): 276-2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6
摘要:
为高效制备玉米寡肽,在玉米蛋白粉Alcalase酶水解的基础上,从Protamex酶、Flavourzyme酶、Protex.7L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5种蛋白酶中筛选出Protex.7L酶为继续酶解玉米蛋白Alcalase酶水解物的最适用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继续酶解制备玉米寡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加酶量1 070U·g-1、pH 8.0、温度44.0℃。在此条件下,体系的寡肽得率为(45.81±0.35)%,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比单独应用Alcalase酶解提高25.04%。
铁观音加工过程中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研究
黄欢, 赵展恒, 王玉娇, 游轻寒, 易美桂, 梁玉祥
2014, 29(3): 282-28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7
摘要:
以铁观音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为研究对象,测定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在制品的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铁观音的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规律性变化。炒青是临界加工工序,其高温致使酶失活变性铁观音停止发酵,铁观音内含物质在炒青工序被固化。在此后揉捻、烘干等工序中咖啡碱、茶多酚含量趋于稳定,基本不再发生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缓慢减少。
‘红仙蜜’火龙果果肉色素浸提工艺的优化
袁亚芳, 赵珍珍, 王威, 陈清西
2014, 29(3): 286-29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8
摘要:
火龙果色素是天然的植物源染色剂,成分稳定且色域范围广阔,开展火龙果色素提取工艺研究,实现火龙果的综合利用意义重大。采用经冷冻干燥机冻干制取的火龙果果肉粉末,通过单因素再通过多因素正交试验,进行色素浸提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20%的乙醇作为提取剂,红色素溶液颜色最亮丽,此时吸光值最大;酸性条件下有利于果肉色素的提取;温度40℃时,吸光值最大。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30℃、浸提时间45min、pH为6.5和乙醇浓度30%。4个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浸提温度是浸提法提取火龙果果肉色素的关键控制因素。
测试技术
50%戊唑·咪鲜胺微乳剂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尹兰香, 黄琼辉, 刘丽英, 江晴
2014, 29(3): 291-29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19
摘要:
建立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剂中戊唑醇和咪鲜胺含量的方法。试样用甲醇溶解,以甲醇∶乙腈∶水(体积比35∶30∶3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使用XTerra RP-18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20nm),对50%戊唑·咪鲜胺微乳剂(30%戊唑醇+20%咪鲜胺)中的戊唑醇和咪鲜胺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戊唑醇在101.01~1 010.08mg·L-1质量浓度范围呈线性响应,相关系数为0.999 9,相对标准偏差为0.1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1.14%;咪鲜胺在99.06~990.85mg·L-1质量浓度范围呈线性响应,相关系数为0.999 8,相对标准偏差为0.13%,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1.22%。该方法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检测分析。
农业经济
福建省农业经营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周琼, 刘德娟, 高周贤, 张锦奕, 曾玉荣
2014, 29(3): 296-30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4.03.020
摘要:
福建省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势头良好,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金融服务、土地流转水平、农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并强化财税金融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