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26卷  第2期

生物技术
水稻T-DNA插入启动子捕获系的初步筛选
胡昌泉, 刘华清, 李素, 潘大仁, 王锋
2011, 26(2): 143-147.
摘要: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报道基因β-glucuronidase(GUS)无启动子的转化载体pCAMBIA1300GUSA-Hyg导入籼稻明恢86获得水稻启动子捕获系。水稻启动子捕获系潮酶素抗感分离比χ2分析表明:39个水稻启动子捕获系中有28个为单T-DNA位点插入。2653个水稻启动子捕获系报告基因GUS表达检测结果表明:83个水稻启动子捕获系在其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包括根、茎、叶、花药、颖壳、胚、胚乳等组织)中检测到GUS表达。其中GUS活性在胚乳有表达的水稻启动子捕获系24个,占检测总数0.91%;GUS活性在花药中有表达的水稻启动子捕获系为19个,占检测总数0.72%。
杂交稻主要亲本的SSR分子身份证数据库的构建
颜静宛, 田大刚, 许彦, 王锋
2011, 26(2): 148-152.
摘要:
利用前期构建的基于明恢86的SSR电子遗传图谱,筛选得到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长短臂上的24对多态性好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对139份水稻品种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从而得到142个等位位点,24个标记位点的分布范围在2~10之间,平均值为5.9。这些标记对杂交稻组合的鉴别能力高于对杂交稻亲本的鉴别能力,这在对目前生产中数目繁多的杂交组合的识别鉴定具备突出的优势。对18个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材料进行了标记匹配性分析,在确定了母本高精确性遗传的同时,剔除了2个假杂交稻。此外,构建了137个水稻品种材料×24个标记的分子身份证数据库,本库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中相关的亲本鉴定及种子验杂,从而为杂交水稻品种纯度和真伪鉴定提供科学数据。
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刘云浩, 蓝江林, 刘波, 朱昌雄, 郭萍, 陈燕萍
2011, 26(2): 153-158.
摘要:
传统的平板分离培养法,不能全面反映垫料微生物的基因信息,所以获得高质量的垫料微生物总DNA对于研究垫料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设计对比了6种关于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总DNA的提取方法,对6种方法提取的DNA的浓度和纯度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试剂盒法中因为没有专门针对本实验垫料的总DNA提取试剂盒,所采用的粪便,土壤以及淤泥总DNA提取试剂盒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在化学法当中,单纯的SDS法和CTAB法都不能有效除去腐殖酸和杂蛋白的污染,通过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的A260/A280的比值基本都在1.5以下,说明纯度很低,用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也没有得到目的条带。在SDS-CTAB结合法中利用10%的PEG-8000进行沉淀不进行回收纯化所提取的DNA具有完整性好,纯度高的优点,浓度达到200 ngL-1以上,通过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的A260/A280的比值达到1.8左右。用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得到比较亮的目的条带,因此SDS-CTAB结合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垫料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有利于进行下游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动物科学
抗猪大肠杆菌功能性卵黄粉的制备及对小鼠的攻毒保护作用
杨金先, 郭庆, 俞伏松, 叶鼎承, 曾丽莉, 宋铁英
2011, 26(2): 159-165.
摘要:
通过制备抗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异性IgY及富含特异性IgY的功能性卵黄粉,进行小鼠的攻毒保护试验,探讨功能性卵黄粉对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的防治作用。结果显示:(1)致病性大肠杆菌与特异性IgY混合后,菌体出现凝集,且病原菌的运动力明显受抑制;(2)浓度为1.3109CFUmL-1的致病性大肠杆菌K88、K99和987P攻毒小鼠后死亡率为60%,而将病原菌液与特异性IgY混合后攻毒小鼠,死亡率仅为10%;(3)饲喂功能性卵黄粉30 d后用浓度为2.6109CFUmL-1的致病性大肠杆菌K88、K99和987P攻毒小鼠的死亡率为40%,而同等剂量的对照攻毒小鼠死亡率为84%;并且饲喂功能性卵黄粉试验组小鼠的血清ALT、AST和ALP检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脾、胸腺的脏器指数、肠绒毛高度和V/C比值显著增高。试验结果说明:功能性卵黄粉中的特异性IgY可粘附并阻断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减轻病原菌攻毒对小鼠内脏和肠道组织的功能损伤,并提高动物机体耐受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疾病的作用,从而促进动物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动物生长性能。
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在PcDNA3.1中的表达效果
车勇良, 石运通, 庄向生, 陈少莺, 王隆柏, 魏宏, 陈如敬, 吴学敏, 周伦江
2011, 26(2): 166-169.
摘要:
[目的]构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ORF2 DNA核酸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PCV2-ORF2,利用T载体对其进行克隆,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双酶切,并进行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菌DH5α并克隆,经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重组质粒,即DNA核酸疫苗,命名为PcDNA3.1-ORF2。将该核酸疫苗瞬时转染Vero细胞,通过RT-PCR鉴定其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并且将该核酸疫苗按100μg.只-1腿部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同时设PBS和PcDNA3.1空载体为对照,免疫2次,间隔2周。分别于首免后第14 d和第28 d采血,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抗体。取首免后56 d小鼠的心、肝、脾、肺、肾和脑等实质器官,采用PCR方法检测该核酸疫苗的安全性。[结果]成功地构建了PcDNA3.1-ORF2核酸疫苗,在体外Vero细胞中得到了瞬时表达,并且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安全性试验表明该核酸疫苗未整合到小鼠染色体上。[结论]PcDNA3.1-ORF2核酸疫苗可以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并且是安全的。
一种引起蛋鸡产蛋下降的新型黄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陈仕龙, 陈少莺, 王劭, 林锋强, 江斌, 程晓霞, 黄梅清, 朱小丽, 李兆龙
2011, 26(2): 170-174.
摘要:
从蛋鸡临床表现为产蛋下降、卵泡萎缩、卵泡膜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发病蛋鸡的卵巢、输卵管、肝、脾等组织中分离到3株病毒。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人工感染产蛋期的蛋鸡能导致蛋鸡产蛋急速下降,卵泡出血和萎缩,并能从人工感染病鸡中回收到病毒;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并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核酸为RNA;PCR或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鸡减蛋下降综合症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呼肠孤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小鹅瘟病毒;用黄病毒特异引物扩增为阳性,序列测定与分析显示分离毒5末端部分核苷酸与黄病毒属的巴格扎病毒同源性为70%,与国内鸭源黄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达99%;3末端部分核苷酸序列与巴格扎病毒同源性为75%,与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达91%,与国内鸭源黄病毒的同源性达99%。上述结果提示分离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是导致蛋鸡产蛋下降的病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朱春华, 林甦, 程龙飞, 陈红梅, 陈珍, 刘斌琼, 蔡国漳, 林羽, 黄瑜
2011, 26(2): 175-179.
摘要:
RT-PCR扩增IBDV的VP5基因保守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经测序鉴定得到阳性质粒。以阳性质粒为标准品,建立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结果表明,IBDV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Ct值与3.2910~3.29108之间的病毒基因拷贝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灵敏度可达33拷贝,且特异性和重复性好。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用于IBDV的病原诊断和病毒的定量分析。
sFat-1转基因猪对主要传染性疾病易感性的观察
华文君, 刘西梅, 程妮, 乔宪凤, 郑新民
2011, 26(2): 180-183.
摘要:
转基因猪可能因为外源基因导入造成体质损伤,健康体质下降的转基因猪对常见疾病的感染比率有可能超过正常生产猪,不仅使猪生产性能下降,也加大对环境传播疾病。转基因猪对主要传染性疾病易感性的观察是转基因猪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试验对21头阴性试验对照猪和20头转sFat-1基因猪9种主要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对日常饲养疾病感染情况进行了统计。这9种疾病分别是: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结核病、猪水泡病、布鲁氏杆菌病、非洲猪瘟、肠病毒性脑脊炎,检测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和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盒完成。在阴性猪中猪水泡病感染比率为5%,阳性猪感染比率为20%,sFat-1转基因猪对猪水泡病的易感性显著提高,另外8种疾病易感性没有明显差别。阴性成年猪的死亡率为8%,阳性成年猪的死亡率为37%,阳性猪死亡率明显提高。测试结果表明有一部分转sFat-1基因猪体质下降,这种情况与转sFat-1基因猪生理生化指标与繁殖性能测试结果相符合,sFat-1转基因猪对猪水泡病的易感性显著提高是部分转基因阳性猪肝功能受到轻度损伤造成的。
杯叶吸虫属一新种——盲肠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caecumalis sp.nov)研究初报
林琳, 江斌, 吴胜会, 张世忠
2011, 26(2): 184-188.
摘要:
简要报告了福建省寄生在放牧家鸭盲肠内杯叶吸虫属一新种。该吸虫体呈卵圆形,大小为1.175~2.375 mm×0.950~1.875 mm;口吸盘和咽明显,并有1个很大的粘附器;睾丸2个,其形态呈现多样化;卵巢为类圆形;雄茎囊呈长袋状,位于虫体的后方;虫卵少。该吸虫与近似的杯叶吸虫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为此立一新种,定名为盲肠杯叶吸虫。同时对由该吸虫引起的鸭盲肠肿大坏死症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初步观察。
Tα1螺旋藻培育鲍苗的应用效果研究
钟传明, 章军, 郑升阳, 叶翚
2011, 26(2): 189-192.
摘要:
在8口23.2 m2的池中,于水温12.5~17.7℃、盐度30的传统养殖模式下,研究饲料中定量添加Tα1螺旋藻喂养鲍苗的培育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投放壳长(3.68±0.04)mm和(3.66±0.07)mm,密度(5755±429)粒·m-2和(5 733±169)粒·m-2的鲍苗,经过133 d的养殖,鲍壳长、成活率、日增长分别达到(15.65±0.19)mm和(15.08±0.63)mm、(93.57±0.68)%和(89.25±2.48)%、(90.04±1.49)μm·d-1和(85.81±4.48)μm·d-1。结果表明:添加Tα1螺旋藻培苗,可显著提高鲍苗培育成活率(P0.05),促进鲍苗的生长(P0.05);且壳色泽好、规格较整齐。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鲍苗体内的胸腺素α1含量也表明,添加Tα1螺旋藻能明显提高鲍苗体内的胸腺素α1含量(P0.05)。
作物科学
不同施氮量下南粳44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金磊, 李霞, 朱镇, 张亚东, 赵庆勇, 陈涛
2011, 26(2): 193-199.
摘要:
以宁7414为对照,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优质高产早熟晚粳品种南粳44在不同施氮水平(LN:150.0 kghm-2,MN:300.0 kghm-2,HN:450.0 kghm-2)下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后的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鉴定了植株的耐光氧化和耐阴特性,并在成熟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与宁7414相比,在HN、MN和LN下,南粳44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8.33%、9.37%和16.67%;在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的施氮量,均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尤其在开花后14 d,南粳44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在LN、MN和HN下分别比对照的高3.86%、10.78%和6.13%;而在人工光氧化处理后,南粳44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遮阴条件下,Pmax、结实率较高,属于耐光氧化和耐阴品种类型。南粳44的高光合能力和广幅光强适应性,可能是其在不同氮素水平下获得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红麻抗炭疽病鉴定的影响因素及抗源种质筛选
陈玉森, 刘晓倩, 刘伟, 祁建民, 方树民, 林荔辉, 方平平, 陶爱芬, 黄文忠
2011, 26(2): 200-205.
摘要:
从我国不同省份红麻病区采样分离获得16个炭疽病菌株,选有代表性的5个菌株,经产孢量和致病力测定显示,mXS1菌株产孢量最多,对红麻侵染力最强,以伤口侵入为主,并能侵染老叶。进一步用m- XS1菌株,在温室里采用针伤茎叶+涂抹孢子和健株喷雾孢子悬液,对不同品种进行接种试验,结果看出,室内高湿下参试品种喷雾接种能充分发病,3个品种表现近似免疫,所得病情指数与伤茎叶接种之间相关系数r=0.774,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大田采用以上2种方法接种160份红麻种质,结果表明伤茎叶接种中7份种质表现高抗,可为红麻杂交亲本选配提供可靠抗源。
2001~2010年福建水稻品种现状分析
黄达彪, 陈美容, 周卫营, 白玉洁, 杨小飞, 蔡华镇, 张敏, 曹榕平, 许镜炜, 李毓, 王乃元
2011, 26(2): 206-210.
摘要:
分析比较2001~2010年福建省审定152个水稻品种的育种途径、主要不育系以及审定品种的产量、抗性、品质等主要性状。结果表明:三系法杂交稻组合133个,占87.5%;二系法杂交稻组合13个,占8.6%;常规稻品种6个,占3.9%。三系法仍然是当前福建省水稻育种主要方法。146个杂交稻组合使用了55个不育系,其中三系法不育系47个,占85.5%,二系法不育系8个,占14.5%;有Ⅱ-32A、龙特甫A、冈46A、D62A、谷丰A、天丰A、金23A、和SE21S等8个不育系配组5个杂交稻组合以上,是目前福建省杂交稻育种的主要不育系。稻谷单产比对照增产6%以上(含6%)、中感稻瘟病以上(含中感)、米质达三等部颁食用籼米标准以上(含三等)和直链淀粉含量在15%~20%之间等4项品种性状,其中3项品种性状达标的有:Ⅱ优沈98,乐优94,eⅡ优315,Ⅱ优039,闽丰优3301,秋优125、玉优一号,江优明62、两优航2号和金农2优3号等10个品种;4项品种性状达标的有金农2优3号。
杂交中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
胡蓉
2011, 26(2): 211-214.
摘要:
通过对福州市2007~2009年中稻新品种联合区试的30个杂交中稻品种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观测数据分析,为鉴定、评选高产稳产中稻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差异性分析表明,粒重变异系数最小,性状相对稳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丛穗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丛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为负值,但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丛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其中穗实粒数的直接贡献最大,丛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效应,其中丛穗数通过粒重的间接负效应值较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在对福州地区杂交中稻新品种的筛选时,穗实粒数和丛穗数应作为优先考察的因素,同时兼顾粒重和穗总粒数,并要求相对稳定的结实率。
21份紫肉甘薯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及其产量评价
黄洁, 甘学德, 许瑞丽, 杨土元, 苏明
2011, 26(2): 215-222.
摘要:
对21份紫肉甘薯种质的营养品质和产量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鲜薯的烘干率25.9%~36.8%、粗淀粉含量17.5%~31.1%、可溶性糖含量2.98%~5.14%、粗蛋白含量1.27%~5.26%、花青苷含量18.1~93.1mghg-1;产量变幅范围分别为鲜薯产量1.6~19.5 t.hm-2、薯干产量0.5~6.6 thm-2、粗淀粉产量0.4~4.3 thm-2、花青苷产量0.6~14.0 kghm-2,其中,湛薯03-40的薯干产量比广紫薯1号(CK)增产达极显著差异;徐13-4和湛薯03-40的淀粉产量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差异;徐13-4和广紫薯2号的花青苷产量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差异。营养品质和产量综合评价表明大多数的育成品种和少数地方种质表现良好,在食味评价中,优良等级的地方种质占多数。推荐徐13-4、广紫薯2号、京薯6号、湛薯03-40、湛引42和临高17为优异亲本材料,建议选配高产优质的育成品种与优良食味的地方种质进行杂交。
紫色甘薯引进筛选与开发利用
蔡南通, 吴文明, 余华, 杨立明, 宋永康, 张志勇, 许泳清, 林子龙, 张立明
2011, 26(2): 223-228.
摘要:
对供试18个紫色甘薯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观察、营养品质鉴定以及加工品质和适应性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薯形美观,食味品质和适口性好的4个品种——福薯9号、F22-158、58009和济薯18,适合作为紫色优质食用薯开发;产量高、烘干率与出粉率适中、加工品质好的伟祥1号和济薯18适合作紫色地瓜干加工用原料薯开发;其他供试品种大多烘干率、出粉率较高,较适合用于提取淀粉或花青素。通过对地瓜加工品种伟祥1号和济薯18的叶面积系数、茎叶、块根及T/R值消长动态进行研究,发现伟祥1号作为早熟型品种在推广种植过程中应加强早期栽培管理有利于高产;济薯18属中、迟熟型品种,延长生育期,生长后期防止茎叶早衰有利于高产。
甘薯新品种泉薯9号丰产性及其高产机理研究
何文中, 余成章, 傅文泽, 罗维禄, 黄瑞方, 苏保
2011, 26(2): 229-233.
摘要:
泉薯9号是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3年以泉薯268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而成的,2009年初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泉薯9号的丰产性好:鲜薯产量在27 859.5~49750.5 kghm-2,为对照的89.81%~127.05%;薯干产量在8500.0~14 929.5 kghm-2,为对照的104.20%~152.30%;淀粉产量在5620.5~9 850.5 kghm-2,为对照的107.91%~155.36%。高产机理研究表明,泉薯9号中后期茎叶消退平缓,为其间鲜薯快速稳定生长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和经济系数均较高是其丰产的主要原因。该品种兼具优质、多抗、高淀粉等性状,适于鲜薯食用和淀粉加工,2009年在福建省累计示范推广约3 000hm2。
不同刈割时间对花生果、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郑向丽, 叶花兰, 王俊宏, 徐国忠, 翁伯琦
2011, 26(2): 234-237.
摘要:
为了确定合适的刈割时间,在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刈割时间对泉花7号的花生果及花生秧的产量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秧能提前10 d收获,刈割高度保持在5 cm左右,既不影响花生果的产量与品质,又能提高花生秧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其中花生秧提前10 d收获产量比对照提高6.5%,差异达极显著;粗蛋白含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
园艺科学
同源四倍体青花菜花粉活力及结籽性研究
张蜀宁, 张杰, 孙成振, 王建军
2011, 26(2): 238-242.
摘要:
以二、四倍体青花菜为材料,采用TTC法、离体和原位萌发法研究其花粉活力,并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其结籽性。结果表明:1)TTC染色试验中四倍体与二倍体花粉可染率分别为48.6%和60.8%,差异显著。2)离体萌发试验中4X花粉在4 h时萌发率最大,达66.45%,4 h后萌发率稳定;2X在5h时萌发率最大,达69.4%,5 h后萌发率稳定;4X花粉中有大小异常的未萌发花粉,2X花粉中未发现,花粉粒大小均一。3)花粉原位萌发试验中四倍体花粉管较短并有较多异常生长现象,与二倍体杂交相比,四倍体花粉萌发不整齐,一致性较差;四倍体杂交、自交及二倍体自交等3组合花粉原位萌发结果近似,显著低于二倍体杂交组合。4)结籽性测定试验中二倍体杂交与自交组合结籽指数显著高于四倍体杂交与自交组合,经过选择,四倍体自交结籽指数2009年比2008年提高62.1%。
膳食纤维液体培养基对秀珍菇富硒转化效率的影响
吴俐, 沈恒胜, 陈卫伟, 汤葆莎, 张炎灼
2011, 26(2): 243-247.
摘要:
以麦麸、葛渣为培养基的膳食纤维原料,采用液体培养技术,研究含膳食纤维基质原料的液体培养基对秀珍菇富硒营养转化效率的影响。与常规过滤液体培养基的试验比较,结果显示:未过滤的麦麸、葛渣培养基,有利于促进菌丝球形成,提高生物产量,从而促进菌丝对硒营养的代谢转化。其中,3%未过滤的麦麸培养基生物量高达22.4 mgmL-1,硒吸收转化率高达71.05%,5%未过滤的葛渣培养基生物量最高达27.5mgmL-1,硒吸收转化率高达96.16%,生物量比对照提高1~2倍,硒吸收转化率提高37%~45%。
部分中国野生双孢蘑菇的DNA鉴定和遗传分析
蔡志欣, 陈美元, 廖剑华, 蔡丹凤, 李洪荣, 郭仲杰, 王泽生
2011, 26(2): 248-253.
摘要:
对41株经同工酶初步鉴定的中国野生双孢蘑菇菌株及作为对照的8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14株国外野生菌株进行基因组DNA的SRAP和ISSR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ITS序列的扩增与序列比对。结果发现中国野生双孢蘑菇与对照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为它们的进一步鉴定提供了DNA水平的依据,也表明同工酶鉴定和ITS序列鉴定的一致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野生双孢蘑菇在0.93的相似值上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并与采集地域相关,它们与对照菌株的遗传距离都比较远,揭示中国存在丰富的双孢蘑菇种质资源及独特的基因种群。
‘Sorbonne’百合器官离体培养再生鳞茎的研究
蔡宣梅, 方少忠, 郭文杰, 张洁
2011, 26(2): 254-259.
摘要:
通过对东方百合索蚌鳞片、鳞片叶分段诱导再生鳞茎以及鳞茎膨大的研究,建立了快繁体系。结果表明:诱导鳞片及鳞片叶产生再生鳞茎的最佳培养基都为MS+6-BA0.2(单位:mg·L-1,下同)+NAA0.2+2,4-D0.1;三种放置鳞片的方式对诱导生成的鳞茎的数量、鲜重、诱导率影响不显著;鳞片叶基部切段再生鳞茎的诱导率最高,其次为中部切段,由下向上再生鳞茎的诱导率逐渐降低;最适合诱导再生鳞茎的蔗糖浓度为30~60 g·L-1,黑暗条件下促使鳞茎膨大的蔗糖浓度以低于90 g·L-1为宜,散射光条件下促使鳞茎膨大的蔗糖浓度以低于120 g·L-1为宜。
食品科学
保鲜功能微生物对不同鲜切水果保鲜效果的研究
车建美, 郑雪芳, 林抗美, 刘波
2011, 26(2): 260-264.
摘要:
从西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保鲜功能微生物,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生产出微生物保鲜剂"果立鲜",孢子含量为10×108CFU·mL-1,稀释50倍后将其喷施于不同水果上进行保鲜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果立鲜"对龙眼、台湾大青枣、西瓜、苹果、皇冠梨和草莓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降低不同水果的腐烂率,当对照组腐烂率为100%时,处理组不同水果的腐烂率在32.67%~72.72%之间。同时,"果立鲜"可将不同水果的腐烂时间推迟1~2 d,降低果实失重率,当对照组失重率在29.63%~4.8%之间时,处理组的在24.90%~1.14%之间。"果立鲜"还可抑制台湾大青枣、西瓜、草莓和龙眼果实表面霉菌的生长,维持不同水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保持果实感官品质。
闽引葡萄“桂葡1号”酿造特性研究
魏巍, 李维新, 何志刚, 林晓姿, 任香芸
2011, 26(2): 265-268.
摘要:
为酿造出南方优质葡萄酒,以福建福安地区引种的"桂葡1号"葡萄为原料酿制葡萄酒,通过研究"桂葡1号"葡萄的酿造特性,确定其在福安地区的适宜酿造采收期并分析"桂葡1号"葡萄酒的理化品质和主要营养特征。结果表明:在福安地区,8月10日"桂葡1号"葡萄果实的总糖含量达到最大值,成熟系数M值达最大值20.4,8月15日糖度略有下降,M值仍维持在20.0,因此酿造适宜采收期为8月中旬;采用具有降酸能力的酿酒酵母JP2进行发酵,酿造的葡萄酒色紫红,酒体醇厚、丰硕,典型性强,且其总类黄酮、原花青素、白藜芦醇含量分别达2362.5 mg·L-1、3767.1 mg·L-1,4.8 mg·L-1;在"桂葡1号"葡萄酒与对照酒中,共检测出13种单体酚,"桂葡1号"葡萄酒中除安息香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低于对照酒外,其他单体酚含量均高于对照酒。"桂葡1号"葡萄是酿造南方特色优质葡萄酒的优质原料。
茂谷橘橙果实低温贮藏过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余亚白, 高慧颖, 赖呈纯, 王琦, 陈源, 谢鸿根
2011, 26(2): 269-274.
摘要:
研究晚熟、优质茂谷橘橙在4~6℃下贮藏130 d期间9个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贮藏120 d时,各项指标变化如下:①好果率至第40 d仍保持100.0%,此后缓慢下降至95.2%;②失重率由0缓慢上升至2.1%;③可溶性固形物(TSS)由15.5%上升至第90 d的17.0%,此后逐步下降至15.4%;④总糖由12.0%逐步上升至第80 d的15.4%,此后逐步下降至14.9%;⑤还原糖由5.9%逐步上升至90 d的8.5%,此后下降至7.8%;⑥出汁率由64.8%缓慢下降至63.0%;⑦类胡萝卜素由4.7 mghg-1上升至80 d的5.6mghg-1,此后缓慢降至5.5 mghg-1;⑧Vc含量由39.2 mghg-1呈线性下降至23.6 mghg-1;⑨可滴定酸(TA)由0.79%线性下降至0.43%。贮藏至130 d时,降幅最大的是TA,达50.6%。综合分析表明,茂谷橘橙最佳贮藏期不宜超过120 d。
植物保护
2007~2009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研究
杜宜新, 李科, 石妞妞, 阮宏椿, 甘林, 杨秀娟, 陈福如
2011, 26(2): 275-279.
摘要:
采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CO39-NILs鉴别品种和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2007~2009年从福建省各地采集分离的223株单孢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组成。结果表明,223株稻瘟病菌被鉴定出20个生理小种,其中ZB13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6.91%;CO39-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18个致病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为47.09%;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23个致病型,其中J76.2为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为41.26%,从而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组成相对稳定。
柑橘木虱对柑橘不同品种的趋性
陈建利, 阮传清, 刘波, 范国成, 段永平, D.HALL
2011, 26(2): 280-283.
摘要:
用2种方法测定了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成虫对13个柑橘品种离体嫩梢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对不同品种进行两两组合的选择性试验,柑橘木虱停靠在处理组合早金和四季斑叶橘的虫量占总虫量的23%和1%,停靠在处理组合台湾玫瑰橙和纽荷尔脐橙上的虫量分别占总虫量的33%和20%,停靠在处理组合日辉和佩奇甜橙上虫量分别占总虫量的38%和15%,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将13个品种组合在一起进行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停靠在纽荷尔、福橘和佩奇甜橙上的成虫数量为每梢3.2~6.6只d-1,显著高于木虱在其余10个品种枝梢上的停靠数量。福橘是柑橘黄龙病高发品种的原因是其对柑橘木虱的吸引力较强。
土壤肥料
福建主要蔬菜氮磷钾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指标体系研究Ⅰ.需肥动态模型及其特征参数分析
章明清, 李娟, 孔庆波, 姚宝全
2011, 26(2): 284-290.
摘要:
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供试蔬菜根长增长模型和氮磷钾累积吸收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在一个种植周期中,空心菜和苋菜根长增长以及空心菜、莴苣、白萝卜和大白菜氮磷钾累积吸收动态均呈现"S"型特征,2个根长增长模型和30个不同处理的蔬菜氮磷钾累积吸收动态模型均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根据根长增长模型和养分累积吸收动态模型,可得到蔬菜根长增长常数l0、养分吸收常数k、最大养分吸收速率Inmax及其时间tmax、最大养分吸收量Umax及其时间tc等根系养分吸收特征参数;施肥对k、Inmax和Umax有明显的正效应;tmax值和tc值主要由品种的营养特性决定,受施肥的影响很小;达到最大养分吸收速率时的肥料利用效率最高,是确定最佳追肥时间的依据;最大养分吸收量出现在生育后期,在生育中后期应追施适量的肥料,以满足蔬菜高产对养分的需要。
双胞蘑菇菌渣施用对龙眼园土壤呼吸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王峰, 王义祥, 翁伯琦, 黄勤楼
2011, 26(2): 291-297.
摘要:
在10℃、20℃、30℃温度条件下,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龙眼园土壤呼吸、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5 d的培养期内各施肥处理土壤呼吸速率都表现为培养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之后快速下降,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为1439~4443 mg.kg-1,单施菌渣有机肥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最大;增温明显促进了土壤呼吸,土壤温度系数Q10值在1.49~2.08,CK处理的Q10值最小,单施有机肥处理Q10值最大;3种温度处理下,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DOC和土壤MBC含量,单施菌渣有机肥提高幅度最大,其他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深翻耕和连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刘红杰, 习向银, 刘朝科, 张涛, 古力, 赵志鹏, 张重义
2011, 26(2): 298-303.
摘要:
采用池栽试验对不同处理土壤的养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烟草长期连作使土壤养分不均衡,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下降,微生物量氮含量、细菌和真菌数量减少,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变大。(2)深翻耕促进了土壤氮素转化,减缓了土壤酸化,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有利于烟草生长;深翻耕明显提高了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而对脲酶活性有负影响;深翻耕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这有利于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和土壤酶活性提高。
农业经济
基于植物新品种保护视角下的中国水稻育种现状与对策
陈红, 吕波, 刘伟, 郑金贵
2011, 26(2): 304-308.
摘要:
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也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育种创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确保农业主权和植物遗传资源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开展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对我国农业科技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水稻新品种保护和品种推广的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水稻育种中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利用水平不高、育成品种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企业参与育种创新动力不足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面临的巨大挑战,剖析产生的原因,在借鉴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水稻育种创新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综述
水稻与拟南芥中控制花器官发育MADS-box基因的比较研究进展
田大刚, 刘华清, 苏军, 张礼华, 王锋
2011, 26(2): 309-320.
摘要:
MADS-box基因编码的蛋白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与双子叶模式拟南芥是两个关系很远的种类,通过对它们花器官功能保守因子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水稻基因功能的认知以及加快对水稻花器官发育研究的步伐。
中国水稻矮化类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杨德卫, 叶新福
2011, 26(2): 321-328.
摘要:
水稻矮化类病毒病是我国水稻常见的病毒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十几个省市都有普遍发生,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就水稻矮化类病毒病发病概况、分类、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及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水稻矮化类病毒基因组研究的情况,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水稻矮化类病毒病抗病材料的筛选、抗性基因定位及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地分析了当前水稻矮化类病毒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矮化类病毒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