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38卷 第2期
2023, 38(2): 127-13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1
摘要:
目的 福恢67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丰产性、抗逆性、优质性及适应性”水稻育种策略指导下育成的强优势恢复系。对福恢676的粒形和米质进行相关研究,可以为该恢复系更好地应用于育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福恢676、亲本明恢63和蜀恢527、恢复系明恢86和福恢673种植于福州、泉州及三明试验基地,收获成熟种子,自然晒干。测量各恢复系的谷粒长、宽及厚度,称取千粒重,测定各恢复系的米质,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PCR扩增Wx基因片段,采用限制性内切酶Acc I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根据琼脂糖电泳结果及测序分析确定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类型。采用Trizol法提取水稻种子总RNA,进一步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灌浆不同时期控制粒形和米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福恢676的谷粒长大多为10.0~11.0 mm,宽约2.70 mm,厚约2.00 mm,千粒重27.0~31.0 g。福恢676的糙米率大于81.0%,胶稠度大于60.0 mm,直链淀粉含量在13.0%~18.0%,达到一级米标准;福恢676的整精米率高于其他4个恢复系,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亲本明恢63与蜀恢527,低于明恢86和福恢673。福恢676和其他4个恢复系中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均为T,即Wx基因型为Wxb。福恢676中控制粒形相关基因GL7的表达在灌浆11 d时明显下降; GS3、SGL和GIF1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且在灌浆7 d时表达量最高;GW8的表达先降低后升高,且在灌浆11 d时表达量最高。福恢676中控制米质相关基因Chalk5的表达量在灌浆7 d时最高,而在11 d时几乎不表达;ALK、OsSSI、OsBEIIb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在灌浆7 d时表达量最高,且表达模式与其他4个恢复系中的完全不同。 结论 福恢676的谷粒较长,整精米率较高,糙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达到一级米标准,Wx基因型为Wxb,福恢676中控制粒形基因GL7、GS3和米质基因ALK、OsSSI 、OsBEIIb的表达模式与其他4个恢复系中有明显不同。
2023, 38(2): 137-14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2
摘要:
目的 基于流式细胞术初步探索测定朱砂根基因组大小的方法和流程,为朱砂根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基因组学研究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以24份朱砂根(Ardisia crenata)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包括22个人工选育品种和2个野生种质资源,并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作为内参样本,利用流式细胞术对朱砂根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 结果 24份朱砂根基因组大小(C值)为1.77~2.41 Gb,平均大小1.87 Gb;其中玛瑙红(Z-17)、霞珠(Z-20)、珠塔(Z-22) C值最小,均为1.77 Gb,赤丹 C最大,为2.41Gb,部分品种间基因组大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结论 首次测定朱砂根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大小,其研究结果可为朱砂根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基因组学研究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2023, 38(2): 144-15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3
摘要:
目的 完善番茄GT-1亚家族基因的相关功能信息,为进一步研究Trihelix转录因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提高植物非生物胁迫的抗性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T-1基因进行生物进化分析,利用RT-PCR技术鉴定GT-1基因对非生物胁迫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 结果 (1)番茄中包含3个GT-1基因,即SlGT-21、SlGT-24和SlGT-35,进化分析表明番茄GT-1基因存在功能分化。(2)表达模式分析发现,3个基因于番茄所有组织中均表达,特别是果实发育阶段,推测SlGT-21、SlGT-35有部分类似功能。(3)3个GT-1基因受干旱抑制,但SlGT-24受抑制更明显;3个基因均响应盐胁迫,SlGT-21、SlGT-35基因被较明显抑制。(4)3个基因受植物生长调节剂GA(赤霉素)、EBR(表油菜素内酯)、MeJA(茉莉酸甲酯)抑制,但SlGT-24、SlGT-35受ABA(脱落酸)诱导,而SlGT-24还受ACC(1-氨基环丙烷羧酸)诱导。 结论 番茄GT-1亚家族3个基因受盐、干旱的调控,且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明显。该研究为深入探究GT-1亚家族成员的生物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3, 38(2): 151-15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4
摘要:
目的 克隆蓝莓(Vaccinium spp)生长素酰胺水解酶基因VcILR1,分析该基因在蓝莓花、叶、茎、果和根中的表达模式和经过赤霉素处理的青果和成熟果两个时期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功能和蓝莓胚珠败育的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 以蓝莓果实的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VcILR1基因,利用ProtParam等工具对VcILR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对VcILR1基因在蓝莓不同组织及赤霉素处理的青果和成熟果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 结果 成功克隆到蓝莓VcILR1基因,该基因含976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25个氨基酸,有两个保守结构域,分别是Peptidase_M20和M20_dimer;编码蛋白的分子质量35364.20 kDa,理论等电点5.67,不稳定系数43.57,脂肪系数88.55,亲水性平均值−0.054,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蓝莓VcILR1基因与山茶科植物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生长素酰胺水解酶(IAA-Leucine Resistant 1-like,ILL)基因亲缘关系较近。qRT-PCR分析结果显示,VcILR1在蓝莓花、叶、茎、果和根中均有表达,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具有组织特异性;赤霉素处理能上调果实中VcILR1的表达。 结论 赤霉素处理后蓝莓青果和成熟果中VcILR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高,推测赤霉素处理能够促进蓝莓果实中生长素含量的提高,从而抑制胚珠发育,导致果实无籽。
2023, 38(2): 158-1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茄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主要色素含量变化及色素合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为茄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变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以2份高代自交系茄子(绿色果皮启董和紫黑色果皮8果)为试验材料,分别于授粉后15、20、25、30、35 d进行花青素相对含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同时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结构基因PAL、CHS、CHI、F3H、DFR、ANS及转录因子MYB75、JAF13、WD40,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HEMA1, 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PSY1进行表达分析。 结果 启董茄子的花青素相对含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授粉后20 、25 、20 d达到峰值;8果茄子的花青素相对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在25 d时达到峰值,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一直升高。与启董相比,8果茄子的花青素相对含量较高,叶绿素含量在15~25 d较低, 类胡萝卜素含量在30~35 d较高。启董中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MYB75、JAF13、WD40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相较于8果总体偏低且变化趋势相对稳定。8果中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均在20 d达到顶峰,随后开始降低,转录因子MYB75、WD40表达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与花青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启董和8果中HEMA1、PSY1的表达量均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结论 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色素的含量及变化趋势在绿色果皮茄子启董和紫黑色果皮茄子8果之间差异明显,并且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可进一步通过遗传学方法挖掘导致果色差异的主要基因。
2023, 38(2): 166-17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6
摘要:
目的 探明莱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莱豆种质资源优良基因深度发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形态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两种方法对22份莱豆资源的26个数量性状和 18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 筛选出的28对SRAP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158条,平均多态性比率为77.75%。两种标记方法聚类结果显示,根据莱豆荚果大小可以将22份莱豆资源分为三大类群体。其中,“上横山10-2-6”和“下横山10-3-3”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可能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 结论 22份莱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形态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两种聚类方法基本支持根据荚果大小划分莱豆资源,为莱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奠定基础。
2023, 38(2): 174-1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7
摘要:
目的 对峨眉凤仙花(Impatiens omeiana Hook.f.)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进行研究,为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峨眉凤仙花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基因特征、序列重复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峨眉凤仙花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2527 bp,共有130个基因,包括8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和36个tRNA基因,GC含量为37%,且具有保守的四分体结构,包括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各1个和2个相同的反向重复区域,其长度分别为83150、17903、25 737 bp,其中13个基因有1个内含子,2个基因有2个内含子。特征分析表明:峨眉凤仙花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共检测到76个SSR序列,且多以A/T单核苷酸序列为主,其长度为10~91 bp;检测到50842个密码子,其中以亮氨酸(Leu)最多,色氨酸(Tyr)最少;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33个RSCU≥1的密码子多数以A/U结尾。通过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峨眉凤仙花与贵州凤仙花亲缘关系最近,均属于棒凤仙花亚属植物。 结论 峨眉凤仙花叶绿体基因组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SSR序列以A/T单碱基为主;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其归为棒凤仙花亚属,上述结果为峨眉凤仙花系统发育学地位及物种鉴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信息。
2023, 38(2): 183-1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8
摘要:
目的 探明银合欢幼苗在植物工厂中水培的最优生长条件,为生产优质的银合欢苗奠定基础。 方法 分析不同光照时长(12、16、20、24 h·d−1)、光照强度(100、200、300、400 μmol·m−2·s−1)、营养液盐度(7‰、15‰、20‰、25‰)、氮浓度(7.5、15、30、60 mmol·L−1)和磷浓度(0.5、1、2、4 mmol·L−1)下银合欢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优化银合欢幼苗的生长条件。 结果 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长、光照强度、氮浓度或磷浓度的增加,银合欢幼苗的形态指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幼苗定植35 d后,在光照时长20 h·d−1下幼苗鲜重(5.61±0.11) g·株−1,比12、24 h·d−1分别增加60.0%和14.6%;光强200 μmol·m−2·s−1下鲜重(6.55±0.10) g·株−1,比100、400 μmol·m−2·s−1分别增加21.5%和62.1%;氮浓度15 mmol·L−1下鲜重(4.32±0.10) g·株−1,比7.5、60 mmol·L−1分别增加6.1%和108.6%;磷浓度1 mmol·L−1下鲜重(5.65±0.21) g·株−1,比0.5、4 mmol·L−1分别增加40.9%和64.7%。银合欢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相比之下,随着营养液盐度的增加,银合欢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在盐度7‰时鲜重、干重、株高、根长和总叶绿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95±0.05) g·株−1、(2.16±0.16) g·株−1、(31.17±1.67) cm、(60.67±0.93) cm、(1.72±0.06) mg·g−1。7‰盐度下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指标也较好。 结论 银合欢幼苗在光照时长20 h·d−1、光强200 μmol·m−2·s−1、盐度7‰、氮浓度15 mmol·L−1、磷浓度1 mmol·L−1 的条件下,其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较优,最适合银合欢幼苗生长。
2023, 38(2): 193-20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09
摘要:
目的 采用人工瘤胃法研究黄芪茎叶粉对肉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及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以期为黄芪茎叶粉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试验分为玉米秸秆对照组(CON组)和黄芪组(AM组)两个处理,每组3个重复,分别于发酵的不同时间点(0、1、2、3、4、5、6、7、8、10、12、14、16、20、24、28、32、36、40、44、48、56、64、72 h)记录两组的产气量,并在发酵72 h后终止发酵,测定发酵液的pH、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变化。 结果 1)黄芪茎叶粉极显著降低了瘤胃发酵各时间点的产气量和理论最大产气量,但提高了发酵的产气速率(P<0.01);2)黄芪茎叶粉显著提高了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的含量和乙酸/丙酸比值(P<0.01),降低了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和丁酸含量(P<0.05);3)黄芪茎叶粉对瘤胃pH和干物质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 黄芪茎叶粉降低了瘤胃总产气量,对于促进瘤胃乙酸型发酵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具有作为反刍动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用的潜力。
2023, 38(2): 202-20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10
摘要:
目的 定量评价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稻鸭(RD)、稻鱼(RF)、稻虾(RS)3种生态种养模式和常规种植(CK)稻田模式的土壤综合肥力的差异,明确影响稻田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结果 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均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缓解土壤酸化,对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中0–10 cm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RD最高或并列最高。土壤综合肥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表层土壤肥力得分排序为RD > RF> RS > CK,10–20 cm亚表层土壤为RD > RF > CK > RS,并且土壤容重、有机碳、孔隙度、胡敏素碳、全氮和碱解氮为稻田土壤肥力的主要贡献性指标,全钾、pH、速效钾、全磷、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和有效磷为次要贡献性指标。 结论 整体来看,RD为培肥稻田土壤的最佳模式,RF其次,RS的效果较差。因此,华南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可将RD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或者结合现实情况合理选择其他生态种养模式。
2023, 38(2): 210-21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11
摘要:
目的 建立各种品种菌草叶片叶绿素光谱模型为快速无损地评估菌草健康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多光谱相机拍摄光谱信息,使用RGB和HSV两种颜色空间系统进行NDSI、RSI植被指数指标的建立,并采用4种回归算法进行叶绿素相对含量即SPAD值和光谱信息建模,选出合适菌草的模型。 结果 不同品种的菌草SPAD值差异不显著,主要是健康和干枯叶片的差异。叶片SPAD值和光谱反射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GB颜色系统红波段是最相关的波段,相关性达到−0.79。试验证明红波段的变化在健康叶片和干枯叶片之间更敏感。2种颜色系统综合评价,建模精度及稳定由高到低依次为:包含5个通道的RGB颜色系统,HSV颜色系统,仅包含R、G、B 3个通道的颜色系统。4种反演方法中,反演效果最好依次为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和逐步线性回归方法、一元线性统计方法。预测SPAD值拟合效果最好的是RGB-NDSI-RF类型,其拟合数R2为0.95、RMSE为3.04、MRE为0.19,验证R2为0.75、RMSE为8.26、MRE为0.76。 结论 机器学习方法尤其是随机森林适用于菌草建模,可以取得较高的精度,具有高适应和稳定性。预测SPAD值拟合效果最好的是RGB-NDSI-RF类型,其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菌草品种的建模,敏感识别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以评估其健康状态。
2023, 38(2): 220-22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12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小年毛竹林毛竹根际细菌和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差异。 方法 采集I度、II度和IV度的大年和小年毛竹林中毛竹的竹鞭、鞭根、根际土壤和林间土壤,提取样本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毛竹根际细菌和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结果 各组样本总共鉴定出31个门、49个纲、108个目、212个科、472个属细菌。从优势菌群及丰度来看,大年竹鞭和鞭根的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优势菌目为根瘤菌目;小年竹鞭和鞭根的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优势菌目为芽孢杆菌目。在门水平上,大年竹鞭样本放线菌门的丰度高于小年竹鞭样本,大年毛竹鞭根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大于小年毛竹鞭根样本,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富度小于小年毛竹鞭根样本。在纲和目水平上,大年竹鞭和鞭根样本与小年样本相比较,主要优势菌群为弗兰克氏菌目和α-变形菌纲下属的根瘤菌目。在科水平上,大年毛竹鞭根样本在黄杆菌科的丰度都大于小年样本。在属水平上,大年毛竹鞭根样本在慢生根瘤菌属的丰度大于小年毛竹鞭根样本,而大年毛竹竹鞭和鞭根样本细菌在伯克氏菌科的丰度都低于小年毛竹竹鞭和鞭根样本。从多样性来看,大小年毛竹根际土壤在各水平的细菌群落组成上差异不大,但根际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林间土壤。 结论 毛竹的竹龄及大小年更替对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大,根际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大小年毛竹竹鞭和鞭根内生细菌在主要类群上有明显的不同。
2023, 38(2): 229-2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13
摘要:
目的 探明豆科绿肥圆叶决明翻压对果园红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规律。 方法 以空白对照(CK)和添加狼尾草(P处理)为对照,采用模拟培养试验,研究添加圆叶决明(J处理)后培养10~180 d果园红壤细菌群落数量、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的动态变化。 结果 25 ℃恒温恒湿培养,门、纲、目、科和属水平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培养10~60 d,80~140 d处理间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的细菌数量减少,至培养180 d,3种处理所有细菌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变形菌、酸杆菌和放线菌为3种处理相对丰度占比位于前3的优势细菌。与CK相比,P处理和J处理变形菌相对丰度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则先升后降,J处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P处理和J处理的变形菌、放线菌、绿弯菌、厚壁菌、拟杆菌和疣微菌随时间的变化均可用三次或二次函数拟合。P处理和J处理提高了红壤细菌ACE、Chao1和Shannon指数,降低了Simpson指数。 结论 添加圆叶决明改变果园红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提高了果园红壤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但添加圆叶决明和添加杂交狼尾草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不大。
2023, 38(2): 238-24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14
摘要:
目的 研究米曲霉3.042红曲糟固态制曲产孢子及产酶特性,为米曲霉固态发酵红曲糟制备调味液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以红曲糟为主要原料,以米曲霉3.042为发酵剂,以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酶活力及蛋白质酶解率、氨氮转化率等为指标,研究红曲糟、麸皮与水做培养基料配比、发酵时间等因素对米曲霉生长及产酶效果的影响。 结果 成曲培养料适宜质量配比为红曲糟∶麸皮∶水为1∶0.8∶1.4,在此条件下培养72 h,成曲的孢子量、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分别可达9.93、1160.94 U·g−1、1157.47 U·g−1、1788.40 U·g−1和10.49 U·g−1。利用该成曲发酵得到的调味液中氨基酸态氮、酶解率和氨氮转化率分别为 8.2 g·L−1、63.40%和37.08%,利用红曲糟麸皮做培养基料,利用3.042发酵得到的调味液鲜味较高,色泽红褐有光泽,具备酱香浓郁、滋味醇厚的特征,具有典型的酱油风味。 结论 红曲糟适合做米曲霉固态制曲的培养基料的主要原料,其适宜的质量比为红曲糟∶麸皮∶水为1∶0.8∶1.4。
2023, 38(2): 245-25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2.015
摘要:
冷藏是减少枇杷果实采后衰变、保持品质以延长其果品供应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枇杷果实在冷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冷害,出现果实褐变和凹陷等冷害症状,造成品质劣变,带来经济损失,研究枇杷果实冷害发生机制与预防技术,对枇杷保鲜贮藏及冷链运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枇杷果实冷害的影响因素、冷害症状、枇杷冷害发生过程中的生理代谢变化的研究进展,包括冷害对细胞膜系统、活性氧代谢、可溶性糖代谢、呼吸和乙烯代谢等的影响;概述了枇杷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总结了预防枇杷冷害的技术措施,包括低温预贮、热处理、化学物质、生物材料等,同时对减轻冷害发生的新技术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枇杷果实采后的保鲜贮运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对枇杷冷害的研究提出方向。
冷藏是减少枇杷果实采后衰变、保持品质以延长其果品供应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枇杷果实在冷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冷害,出现果实褐变和凹陷等冷害症状,造成品质劣变,带来经济损失,研究枇杷果实冷害发生机制与预防技术,对枇杷保鲜贮藏及冷链运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枇杷果实冷害的影响因素、冷害症状、枇杷冷害发生过程中的生理代谢变化的研究进展,包括冷害对细胞膜系统、活性氧代谢、可溶性糖代谢、呼吸和乙烯代谢等的影响;概述了枇杷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总结了预防枇杷冷害的技术措施,包括低温预贮、热处理、化学物质、生物材料等,同时对减轻冷害发生的新技术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枇杷果实采后的保鲜贮运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对枇杷冷害的研究提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