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37卷  第10期

2022 年 10 期目录
2022, 37(10): 1-2.
摘要:
动物科学
克氏原螯虾traf6 like基因参与抗细菌先天免疫反应的研究
蔺思函, 杨兵兵, 李倩倩, 沈秀丽, 杜志强
2022, 37(10): 1245-12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1
摘要:
  目的  深入研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traf6 like基因参与先天免疫调节的功能。  方法  以Pc-traf6 like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RNAi技术干扰目的基因表达量之后,进行细菌模拟刺激,并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  干扰Pc-traf6 like基因,通过干扰效果检测,显示48 h时干扰效果良好,可用于后续试验。在目的基因干扰后,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刺激,检测表明促凋亡基因Bax、抗凋亡基因Bcl 2、细胞凋亡关键基因Caspase 3不同程度上调表达;在目的基因干扰后,进行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刺激,检测表明促凋亡基因Bax、抗凋亡基因Bcl 2、细胞凋亡关键基因Caspase 3不同程度上调表达。  结论  Pc-traf6 like基因被干扰,机体在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鲶爱德华氏菌刺激后,BaxBcl 2和Caspase 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推测Pc-traf6 like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参与了先天免疫反应。
溶藻弧菌AphB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乙酰化验证
万明月, 范晨龙, 丁燏
2022, 37(10): 1250-125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2
摘要:
  目的  研究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蛋白是否存在乙酰化修饰,为进一步研究乙酰化修饰对该蛋白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HY9901 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为对象,根据GenBank上溶藻弧菌aphB序列(No.WP_005380599.1)设计引物,采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异源诱导表达,设置时间、温度和IPTG浓度梯度优化表达条件,最后纯化AphB蛋白,通过抗乙酰赖氨酸特异性抗体验证AphB蛋白的乙酰化修饰程度。  结果  aphB全长约876 bp,37 ℃时菌液加入0.1 mmol·L−1的IPTG诱导6 h后,AphB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纯化后的蛋白大小为37.3 kD,AphB自身存在乙酰化修饰位点,但其乙酰化程度在体外不受脱乙酰酶CobB的调控。  结论  初步证明了AphB蛋白是一种乙酰化蛋白且在体外不能被脱乙酰酶CobB脱乙酰化,研究结论丰富了原核生物弧菌中乙酰化修饰的相关理论,为溶藻弧菌毒力基因aphB的翻译后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维生素C对降温胁迫下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及其肉质的影响
蒋乐霞, 华茂圳, 张长峰, 黄宝生, 唐家铭, 张家国
2022, 37(10): 1256-12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3
摘要:
  目的  为缓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降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肌肉品质,研究水体中添加维生素C对大菱鲆降温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方法  首先,将大菱鲆分别放入含0 、25 、50 、100 mg·L−1维生素C溶液处理12 h,然后经制冷循环水系统降温至3 ℃,无水保活0、12 、24 、36、48 、60、72 h,观察其存活率并筛选最适维生素C浓度;其次,以最适浓度维生素C处理大菱鲆12 h后,进行降温至18、13、8、3 ℃,分别在4个温度点取样测定白细胞、肾上腺素、皮质醇等生理生化以及肌肉质构指标。  结果  50 mg·L−1维生素C溶液处理的大菱鲆无水保活72 h存活率最高,为40.0%。维生素C处理的大菱鲆血液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浓度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5);降温过程中,血清肾上腺素、皮质醇、总蛋白等指标含量呈上升趋势,而血清血糖、肝脏肝糖原、肌肉pH呈下降趋势,维生素C处理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C处理组硬度、弹性、咀嚼性等指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经50 mg·L−1维生素C处理后,大菱鲆的应激程度及肝肾脏损伤程度得到缓解,能量代谢和肌肉品质方面也更为稳定。表明适当的维生素C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降温胁迫对大菱鲆的负面影响。
作物科学
橡胶树大筒苗培育中叶篷数对出圃定植质量的影响
周珺, 王新龙, 王军, 陈健, 黄坚, 王新燕
2022, 37(10): 1275-128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5
摘要:
  目的  确定橡胶树大筒苗适宜的出圃叶篷数和出圃定植时的保留叶篷数,为橡胶树育苗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以小苗芽接苗为胚苗,通过悬空控根培养的方式培育6 ~ 8蓬叶的橡胶树大筒苗,按不同的叶蓬数[6蓬叶(Y6)、7蓬叶(Y7)、8蓬叶(Y8)]和定植保留叶篷数[1蓬叶(P1)、2蓬叶(P2)、3蓬叶(P3)、4蓬叶(P4)]分批次进行出圃定植,比较分析大筒苗的生长势、出圃定植表现和植后0.5 年的茎粗生长情况,再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大筒苗的株高、叶篷数和总叶片数的排序均为Y6< Y7<Y8,平均叶篷距为Y6>Y7 >Y8,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各出圃叶篷数的大筒苗抽芽率为93.34% ~ 94.25%,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出圃率高低顺序为Y6>Y7>Y8,定植成活率为Y7>Y6>Y8;出圃时各保留叶篷数的出圃占比高低顺序依次为P3>P4 >P2 >P1,定植成活率为P4>P3>P1>P2,且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出圃茎粗大小顺序均为Y6<Y7<Y8,且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定植0.5 年茎粗为Y6显著小于Y7、Y8,Y7和Y8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保留叶篷数的大筒苗出圃茎粗为P1和P2显著小于P3和P4,定植0.5 年后的茎粗为P2显著小于其余保留叶篷数处理。  结论  综合考虑不同出圃叶蓬数的出圃率或出圃时不同保留叶蓬数的出圃占比及其定植成活率和茎粗增长量,橡胶树大筒苗的出圃叶篷数以 Y7出圃定植可获得较高的定植成活率和植后生长势;出圃时保留叶篷数以 P3的出圃占比最高、植后0.5年茎粗最大;可作为橡胶树大筒苗出圃叶篷数和出圃时保留叶篷数的参考指标。
园艺科学
外源褪黑素对青椒幼苗耐冷性影响
练冬梅, 赖正锋, 李洲, 林碧珍, 姚运法, 张少平, 洪建基
2022, 37(10): 1281-128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6
摘要:
  目的  明确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对提高青椒幼苗耐冷性的生理机制和适宜喷施浓度。  方法  以布兰妮青椒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盆栽种植,研究全株喷施不同浓度外源MT(0、25、50、75、100 µmol·L−1)对4 ℃低温胁迫下青椒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特性的影响。  结果  与4 ℃低温胁迫不喷施外源MT相比(CK),喷施外源MT能增强青椒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胞间CO2浓度(Ci),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量子产额(Fv/Fm)、最大光合潜能(Fv/Fo)、电子传输活性(Fm/Fo)及SPAD值含量,在以50 µmol·L−1浓度处理时作用效果最明显,地上部干重、CAT、SOD、MDA、相对电导率、PnCi、SPAD值、Fv/FmFv/FoFm/Fo呈显著水平,Pro、TrGs呈极显著水平。  结论  施加外源MT可以通过提高青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光合速率,降低细胞膜质过氧化并调节渗透物质含量来减轻低温冷害的影响,从而提高青椒幼苗耐冷性,且以50 µmol·L−1浓度进行喷施最佳。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福建百香果品种(系)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
魏秀清, 李亮, 熊亚庆, 许玲, 章希娟, 陈志峰, 宋奇洁, 许家辉
2022, 37(10): 1288-129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7
摘要:
  目的  基于SSR分子标记鉴别福建百香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福建百香果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  方法  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西番莲SSR分析标记,并筛选出15个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分子标记用于17个福建百香果品种(系)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构建百香果品种(系)的SSR分子指纹图谱。  结果  利用 MISA 软件对1 kb 以上的24319条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 L.) Unigene进行搜索,于 8742条 Unigene 上检测出 11385个 SSR 位点,出现频率为 46.82%,平均分布距离为 7.15 kb。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 SSR 的 63.72%、20.40%和14.28%,为数量较大的优势重复基序,其优势重复基元分别为A/T、 AG/CT和AAG/CTT 。通过 Primer 3.0 共获得出 28257 对 SSR 引物。从 26 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选择重复性好的15对引物,对 17份百香果品种(系)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15对SSR引物共产生235条多态性条带,PIC平均值为0.95。利用 UPGMA 进行聚类分析并作图,在遗传距离0.765处,可将 17个品种(系)分为 7个类群。根据15对多态性引物扩增电泳图,选出PFSSR20和PFSSR29引物组合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可鉴别出17个百香果品种(系)。  结论  利用西番莲转录组数据构建的 SSR分子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潜能,类型丰富,本研究基于此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分辨出17个百香果品种(系)。
基于TrnL-F与ISSR的凹脉金花茶与3种近缘种的分子鉴别及其遗传多样性
陈莹, 曾菁菁, 吕祉龙, 仇明月, 郭蓓琳, 姚丽敏, 闫淑君
2022, 37(10): 1298-130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8
摘要:
  目的  凹脉金花茶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观赏与药用两用植物,与其同属中的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外形相似。通过分子指纹技术分析这4个近源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凹脉金花茶的鉴定及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利用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的19个样品评估TrnL-F条形码在这4种山茶中鉴定凹脉金花茶的潜力,并利用简单序列间重复(ISSR)引物检测4个山茶组种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  基于TrnL-F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差异相一致,所有凹脉金花茶样品单独聚为一类。ISSR分析显示,4个凹脉金花茶植物样本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3个山茶组物种的相似指数为0.57。  结论  TrnL-F可有效鉴别凹脉金花茶与3种近缘种。本研究揭示了这4个近缘种的分子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证实显凹脉金花茶具有异于其他3种山茶的遗传特性。
三角梅新品种闽红1号的选育
周群
2022, 37(10): 1305-131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09
摘要:
  目的  为丰富我国三角梅种质资源,通过实生繁育技术选育三角梅新品种,以促进三角梅品种多样化。  方法  2009年,以银边浅紫三角梅为材料,采收自然杂交的种子进行播种,1年后将播种苗全部落地栽培;2010–2013年进行扦插繁殖并选种,初选变异株命名为闽红1号;2014–2015年闽红1号与其亲本进行品比试验,2017–2018年闽红1号进行多点试验,2022年进行分子基因组测序验证其与母本的亲缘关系。  结果  新品种闽红1号在厦门、漳州等地种植,9月至翌年4月为花期,平均节间距长1.39 cm,刺长4.01 mm;新叶呈橘红色,成熟叶为中绿色,平均叶长7.42 cm,叶宽3.73 cm;花序着生于枝顶端和中部,花苞片呈紫红色,平均长3.97 cm,宽3.19 cm,花期232 d左右。经过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闽红1号表现稳定。闽红1号与其母本的分子测序,证实两者亲缘关系接近。  结论  闽红1号花期长、花量大,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于2021年10月正式获颁国家林草局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20210523)。
植物保护
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的生物学特性
陈燕萍, 陈梅春, 郑雪芳, 刘波, 肖荣凤, 王阶平
2022, 37(10): 1312-131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0
摘要:
  目的  明确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FJAT-32652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测定白地霉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以及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长,并用显微镜观察孢子在不同培养时间的萌发情况。  结果  该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 ℃,pH值为6,碳源为麦芽糖、乳糖和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不同光照条件对 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长为65 ℃水浴10 min。病原菌孢子培养3 h开始萌发,9 h形成菌丝,繁殖方式为裂殖。  结论  明确了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FJAT-32652的生物学特性,为太子参酸腐病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山茶花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普梅英, 武自强, 张诗文, 李艳杰, 牛锦华, 付芳丽, 耿芳, 陈龙清, 王超
2022, 37(10): 1318-132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1
摘要:
  目的  明确山茶花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升山茶花期品质和观赏价值。  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植物园山茶的花腐病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结果  从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将其回接于健康花瓣上,接种后划破的花瓣病症较为明显,花朵失色变黄褐,严重时能使花瓣干腐或湿腐,并且长菌丝体,与田间的症状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的致病性测定。PDA培养基上菌丝偏黄,培养后期长黑色的孢子,子囊孢子柠檬状,经合并多基因(ITS、LSU、EF1)系统发育分析,其与假螺卷毛壳菌(Chaetomium pseudocochliodes)聚集在同一分支。对假螺卷毛壳菌(C. pseudocochliode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 ℃,对光照条件没有特殊要求,最适培养基为LB和OMA培养基,以牛肉膏作为氮源和以果糖作为碳源的利用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5 ℃/10 min。  结论  假螺卷毛壳菌(C. pseudocochliodes)是山茶花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的适宜温度为25 ℃,不受光照影响,培养基为LB和OMA培养基,以牛肉膏作为氮源和以果糖作为碳源的利用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5 ℃/10 min。
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化感作用的研究
艾明君, 尚禹函, 赵婉钰, 宋凯, 刘婷钰, 唐文静, 莫金钢
2022, 37(10): 1326-133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2
摘要:
  目的  分析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茎叶水浸提液的遗传毒性,及其对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三裂叶豚草潜在的化感效应。  方法  采用发芽盒滤纸法,以蒸馏水为对照,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025、0.050、0.075、0.100 g·mL−1)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处理下白菜和油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相关指标的变化;通过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探讨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的遗传毒性。  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的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对白菜和油菜的种子萌发主要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对白菜和油菜幼苗的主根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在0.025 g·mL−1质量浓度下促进作用最强,在0.100 g·mL−1质量浓度下抑制作用最强,对白菜和油菜幼苗的株高和植株鲜重则呈现出促进作用;在光合色素含量方面,白菜和油菜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随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整体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结果表明,经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处理后,蚕豆根尖细胞出现多种染色体畸变,如微核、染色体桥、染色体滞后等现象。  结论  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对白菜和油菜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且白菜对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的响应强于油菜。不同质量浓度的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对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物质均具有一定的遗传损伤效应。
贝莱斯芽孢杆菌FJ17-4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
兰成忠, 林雄, 甘林, 代玉立, 刘晓菲, 杨秀娟, 蒋军喜
2022, 37(10): 1335-134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3
摘要:
  目的  贝莱斯芽孢杆菌FJ17-4对许多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提高其生防作用,开展FJ17-4发酵技术研究。  方法  以发酵液的OD600值为评估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后,进一步对优化后发酵液的菌体数、病原菌抑制率和室内盆栽防治效果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  菌株FJ17-4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2.5 g·L−1、玉米粉5.0 g·L−1、K2HPO4 12.5 g·L−1,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0,培养温度30 ℃,装液量20% (50 mL/250 mL),接种量12.5%,转速180 r·min−1,发酵培养时间40 h。优化后发酵液的OD600值和菌体数量分别为1.52×1010、1.03×1010 cfu·mL−1,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25.62%和21.95%。50倍优化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室内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42.35%和 72.14%,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6.38%和13.46%。  结论  优化后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有效提高菌株FJ17-4的发酵效果,降低了发酵成本,研究结果为贝莱斯芽孢杆菌FJ17-4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资源与环境科学
草本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低浓度含油污泥技术研究
何飞焱, 施宠, 董丁, 季凯, 韩斯琴, 张颖
2022, 37(10): 1344-135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4
摘要:
  目的  探究4种新疆本土草本植物生物修复含油污泥的潜力,及其与微生物联合修复对低浓度含油污泥处理效果。  方法  以狗牙根(Cynodondactylon)、高羊茅(Festuca elat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与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菌A)、2株枯草芽孢杆菌[菌B( Bacillus subtilis PL-2)和菌C( Bacillus subtilis XJ-16)]、混菌D(A+B+C)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微生物组、植物组、植物-微生物组及对照4组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石油烃残留量、微生物数量、草种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  120 d盆栽试验结表明,单独种植狗牙根、单独种植苏丹草、菌B、菌C处理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较为相近,降解率分别为31.39%、34.19%、 33.71%与33.3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草本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中,狗牙根中添加菌A、菌B和菌C效果显著,石油烃的降解率可达43.02%、40.20%和42.54%,且在联合修复后土壤中可培养细菌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50×105~2.59×105 cfu·g−1和4.32×104~5.53×104 cfu·g−1;此外,在添加降解菌后,狗牙根干重和叶绿素总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  结论  综合石油烃残留量、微生物数量、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指标得出,新疆本地植物狗牙根与菌A(解脂菌假丝酵母)、菌B和菌C(均为枯草芽孢杆菌)的联合,可为当地低浓度含油污泥处理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
大豆不同部位处理对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高水练, 朱悦蕊, 何鹏, 佐明兴, 韦雅芳, 陈倩洁, 胡雲飞
2022, 37(10): 1354-136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5
摘要:
  目的  探明大豆不同部位处理对茶树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USB(种植大豆,移除大豆地上部枝叶、只保留根系于土壤中)、ASB(未种植大豆,将USB处理的大豆地上部割下覆盖到土壤表面)、WSB(种植大豆,保留大豆根系并将大豆上部割下就地覆盖土壤表面)3种处理方式对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组间差异性和相关性。  结果  相对CK组,ASB、USB和WSB三组茶园土壤细菌的OTU数量、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ASB和WSB组中真菌的OTU数量显著提高,3组真菌的ACE指数显著提高。Bray聚类和三元相位图表明,3组处理组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相似性高;优势细菌为鞘鞍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7.53%),与Bryobacter菌属互为正相关性;而相对于CK,真菌群落相对丰度产生明显的差异,其中优势菌种阿尼菌属 (Arnium, 7.21%)只存在于3个处理组,并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呈现出负相关性;Condenascus的相对丰度也明显提高。  结论  大豆不同部位处理提高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有益微生物种类,其中WSB组中有益的微生物富集作用更为显著。
武夷山国家公园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叶宏萌, 甘娟, 李国平, 胡家朋, 苏丽鳗, 伍进平, 王胜艳
2022, 37(10): 1362-13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0.016
摘要:
  目的  分析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水体主要阴、阳离子的含量变化,揭示该区域地表水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作用机制和岩性控制类型。  方法  采集不同水文期及河流段的30份地表水样品,测试主要化学离子组分含量,利用吉布斯图、三角图和端元图进行水化学的作用机制和岩性类型分析,并以主成因分析和模型计算量化水化学物质的来源贡献。  结果  九曲溪水体呈弱酸性,总溶解固体(TDS)的平均值为25.30 mg·L−1(远低于世界河流的平均值100.00 mg·L−1),主要阳离子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a2+>Na+>K+>Mg2+,主要阴离子含量\begin{document}${\rm{HCO}}_3^- $\end{document}>Cl\begin{document}${\rm{NO}}_3^-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rm{SO}}_4^{2-}$\end{document}。不同水文期对比而言,该流域水体TDS及大多数主要离子浓度呈现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不同河流段对比,TDS及主要离子浓度从上游到下游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结论  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水化学类型为\begin{document}${\rm{HCO}}_3^- $\end{document}-Ca2++Na+型,作用机制以岩石风化为主,一定程度受大气降水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其中,岩石风化对上游河段的水化学组成影响小于中下游;大气降水对丰水期的水化学作用大于其他水文期。同时,研究区水化学的岩性控制类型以碳酸岩和硅酸岩的风化作用为主,两者对水化学物质的贡献率为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