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27卷  第11期

动物科学
鸽源鸭甲肝病毒1型的分离与鉴定
施少华, 陈红梅, 陈珍, 傅光华, 万春和, 程龙飞, 苏敬良, 黄瑜
2012, 27(11): 1151-115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2
摘要:
为对1株鸽源鸭甲肝病毒1型(DHAV-1)进行分离与鉴定,通过细菌分离排除法和病毒分离方法获得致鸭胚死亡病毒(暂命名为FJ-12-20株)。该病毒无血凝活性,可被DHAV-1引物所扩增,但不能被鸭坦布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特异引物所扩增,病毒液攻击樱桃谷鸭和番鸭可引起死亡,并出现了典型的鸭肝炎病变,重新分离获得病毒株。将DHAV-1特异性扩增产物回收后克隆,序列分析表明FJ-12-20株与参考株DHAV-1的同源率为93.5%~99%,与DHAV-2和DHAV-3参考株的同源率均为78.4%。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12-20株与DHAV-1关系密切,它们在进化树中共处一分支。
鸭胚和母体血清甲状腺激素活性的比较研究
宋卫涛, 李慧芳, 胡艳, 朱文奇, 徐文娟
2012, 27(11): 1155-115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3
摘要: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高邮鸭和金定鸭7、11、15、19、22、28日胚龄血浆、种蛋、产蛋母鸭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3、T4和FT3)水平。结果显示,种蛋中激素水平高于母鸭血清中的水平;两品种不同胚龄血浆中激素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5日胚龄之前,激素水平处于较高水平,15日胚龄之后,激素水平处于一个较低但相对平稳的状态。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对胚胎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胚胎的发育前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福建株的分离鉴定
俞伏松, 王劭, 陈仕龙, 程晓霞, 黄梅清, 江斌, 陈少莺, 邵良平
2012, 27(11): 1160-116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4
摘要:
采集福建省某猪场爆发的疑似病毒性腹泻的病死仔猪病料,利用ST细胞从病死仔猪空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材料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对该病毒进行快速金标检测、电镜形态学观察、中和试验及RT-PCR鉴定后,证实该分离株为TGEV,命名为TGEV福建分离株(TGEV-FJ)。该分离毒在ST细胞上的毒价约为10-6.75.(100μL)-1。TGEV-FJ株N基因全长1 149bp,编码382个氨基酸,将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TGEV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5.4%~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6.1%~100%。
鹅源鸭1型甲肝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陈红梅, 施少华, 程龙飞, 傅光华, 万春和, 黄瑜
2012, 27(11): 1165-116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5
摘要:
2012年广东省某鹅场发生一种以肝脏出血为主要病变特征的传染病。从病死鹅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GD-01),该病毒能在96h内致死10日龄番鸭胚。人工感染8日龄雏番鸭后,濒死前出现角弓反张,病变为肝脏出血。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特异性引物对GD-01进行RT-PCR检测,可扩增到约199bp目的条带。经RT-PCR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病毒分离株为鹅源鸭1型甲肝病毒。
微卫星标记预测半番鸭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
朱志明, 段园园, 缪中纬, 郑嫩珠, 辛清武, 陈晖
2012, 27(11): 1169-11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6
摘要:
为探究微卫星标记与肉鸭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M18母本、大型母本、中型母本、小型母本和番鸭进行遗传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8个微卫星标记座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88 1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33 1,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518 1;番鸭与M18母本、大型母本、中型母本、小型母本的遗传距离为0.445 2、0.362 3、0.367 1和0.322 4。根据遗传距离,采用对数曲线模型对白羽半番鸭体重杂种优势进行预测,T检验结果显示,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根据微卫星标记预测白羽半番鸭部分生长阶段体重杂种优势是可行的。
作物科学
基于SSR标记的杂交籼稻主要不育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方珊茹, 郑燕梅, 吴春珠, 刘玉芹, 熊雪娇
2012, 27(11): 1173-11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7
摘要:
采用SSR标记对我国杂交籼稻15个主要不育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基因组中平均分布的99个SSR位点其中71个SSR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率71.7%。71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75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检测到2~5个,平均为2.47个等位基因,He平均为0.716,PIC平均为0.393。供试不育系在遗传距离0.693处聚为两大类群,广占63S单独聚为一类;另一大类包括其余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所有的三系不育系。聚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
利用改进的SMART法构建花生种皮全长cDNA文库
陈华, 姜宝杰, 张冲, 曾建斌, 邓烨, 庄伟建
2012, 27(11): 1178-11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8
摘要:
SMART法是目前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研究多种构建全长cDNA文库的方法基础上,吸收和改进了SMART法,对特异引物和PCR条件进行可行性的优化,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花生种皮全长cDNA文库,改进后的方法更经济、简便易行。经过涂平板测定和酶切反应快速鉴定表明,原始文库的滴度为1.23×106cfu.mL-1,重组率达93.3%,全长率为59%。插入片段大小多在1.0~2.0kb,所占比例为70%,平均大小在1.1kb左右,采用涂平板均匀扩增得到的扩增文库滴度达到了3.84×109 cfu.mL-1,可用于长期保存。
花生品种“闽花6号”的品种特征与推广利用
王再兴, 陈华, 蔡铁城, 庄冠雄, 庄伟建
2012, 27(11): 1183-118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09
摘要:
“闽花6号”花生新品种由福建农林大学育成, 2006年初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通过农业部花生品种鉴定。根据2003~2010年闽花6号区试、试种及示范推广中的表现, 该品种综合性状较突出, 高产稳产, 适应性较广, 较抗黄曲霉菌, 蛋白质含量高, 果仁等外观品质好, 口感好, 适合加工利用。本文介绍了闽花6号的品种特征和推广利用价值。
不同典型浓香型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贺帆, 王涛, 余金恒, 董艳辉, 娄元菲, 宫长荣
2012, 27(11): 1189-11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0
摘要:
对我国8个典型浓香型烟叶产区(安徽皖南、广东南雄、河南许昌、河南漯河、河南南阳、湖南浏阳、湖南郴州、山东潍坊)X2F、C3F和B2F等级的烟叶,共计72个烤烟样品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派生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烟叶化学成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总糖、还原糖、钾、糖碱比和钾氯比几个方面,安徽皖南、广东南雄、湖南郴州和湖南浏阳4个南方浓香型烟区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较高,糖碱比与钾氯比较大,河南许昌、河南漯河、河南南阳和山东潍坊4个黄淮烟区与之相反;安徽皖南、广东南雄、湖南郴州、湖南浏阳产区钾氯比适宜,河南许昌、河南漯河、河南南阳、山东潍坊产区糖碱比较适宜。
烤烟品种云烟202在福建烟区引种表现及应用评价
程崖芝, 巫升鑫, 周东新, 何宏仪, 陈志厚, 郑宏, 陈顺辉
2012, 27(11): 1194-120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1
摘要:
2008~2011年对烤烟品种云烟202在福建烟区进行多点试种。结果表明,云烟202的经济性状表现与K326相当,抗TMV,中感青枯病,原烟化学成分及比例较协调,外观质量表现与K326相当,原烟香型以清香为主,评吸质量较好。云烟202品种较符合福建清香型特色烟发展需求,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在福建烟区进一步推广种植。
园艺科学
双孢蘑菇As2796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陈美元
2012, 27(11): 1201-120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2
摘要:
双孢蘑菇As2796是我国的主栽品种。为方便获得相关的目的基因,构建了该菌株的全长cDNA文库,文库初始库容达3.3×106 cfu.mL-1,插入片段长度范围0.7~4.0kb,平均长度约1.5kb,重组率约82%,全长率约35%。文库扩增出了5个目的基因全长编码序列(CDS),表明该文库的有效性,今后可用于扩增所需的双孢蘑菇基因的全长cDNA或CDS。
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
张应根, 王振康, 陈林, 邬龄盛, 王秀萍, 陈泉宾
2012, 27(11): 1205-121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3
摘要:
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并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供依据。以福鼎大毫茶1芽1~2叶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湿度环境对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和白茶品质特征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失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存在2个明显的失水速度变化临界点,在萎凋减重率达40%前失水速度较快,40%~70%失水速度明显减慢,70%后失水很慢。在相同温度(25、30或35℃)条件下,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萎凋叶失水速度减慢;在相同湿度(RH 65%、75%或85%)条件下,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在萎凋初期(减重率≤30%)失水速度加快,后期失水速度减慢。萎凋温度、湿度条件能有效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进而影响白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在高温低湿(35℃、RH65%)条件下萎凋叶失水速度过快,儿茶素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成茶白茶品质特征较不明显;在高温高湿(35℃、RH85%)条件下萎凋失水过慢,儿茶素类明显降低,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增加,成茶易产生“发酵香”,降低品质。由此可见,选择中、高温中湿(30~35℃、RH 75%)或中低温(25~30℃)环境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可获得品质相对较好的白茶。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甜柿采后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叶玲, 李冬香, 王威, 谢倩, 陈清西
2012, 27(11): 1211-121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4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的甜柿采后生理的影响。方法:以甜柿品种‘富有’、‘次郎’为材料,分别在低温(5℃)和室温(20℃)的贮藏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0.50μL.L-1和1.00μL.L-1)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不同成熟度(成熟度I与成熟度II)甜柿好果率、硬度和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成熟度I果实在室温下贮藏时间可延长14d,低温下贮藏可延长21d;0.50μL.L-1 1-MCP处理,室温下能使甜柿果实(尤其是成熟度I的果实)保持较好的贮藏效果,贮藏后期果实好果率比对照高30%;低温处理与0.50μL.L-1浓度的1-MCP处理结合明显延缓了甜柿果实硬度的降低,贮藏后期可比对照高约40%,推迟果皮颜色的转红,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单宁、呼吸强度及PG和Cx活性。结论:成熟度I果实较成熟度II果实更耐贮藏,低温与0.50μL.L-1浓度的1-MCP处理结合对甜柿果实具有更好的保鲜效果。
34份茶树种质的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陈常颂, 彭艾, 钟秋生, 王秀萍, 陈荣冰
2012, 27(11): 1219-122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5
摘要:
对34份茶树种质的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花粉形态特征较为相似:花粉粒多呈长球形,极面观为裂圆形或近圆形或近三角形,具3孔沟或拟3孔沟,间距环状分布,为N3P4C5类型。花粉极轴长41.66~54.61μm,赤道轴长24.76~31.69μm。茶树花粉外壁纹饰以拟网状条纹为主。根据花粉形态聚类分析结果,可将34份茶树种质分为4类:第1类包括大红袍、软枝乌龙、白样观音、奇曲、青心乌龙、白奇兰、白芽奇兰;第2类包括早奇兰、金观音、上杭观音、圆叶观音、金面奇兰、福建水仙、慢奇兰、四季春、矮脚乌龙、金萱、白文;第3类包括翠玉、红芽观音、肉桂、白鸡冠、本山、绿芽观音;第4类包括大叶乌龙、太姥山野茶、小叶奇兰、黄旦、青心奇兰、筲绮、毛蟹、竹叶奇兰、梅占、政和大白茶。
四季柚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及矿质元素变化
郭秀珠, 陈巍, 潘君慧, 黄品湖, 徐文荣, 黄天建
2012, 27(11): 1227-123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6
摘要:
以四季柚为试材,跟踪测试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百分含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树体营养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可溶性糖含量8月中旬开始上升,果肉和果皮N、P、K、Ca、Mg、S百分含量均以幼果期最高,随着果实发育逐渐下降,但果实中各元素积累持续增加。果肉可溶性糖百分含量与单果K积累量呈显著相关。
植物保护
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无致病力突变株插入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车建美, 马桂美, 刘波, 郑雪芳, 唐建阳
2012, 27(11): 1231-123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7
摘要:
利用TN5插入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获得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菌落形态观察及弱化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表现为典型的无致病力菌落形态,且弱化指数均在0.8以上。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特异性引物从突变菌株FJAT-t582和FJAT-t583中均扩增出片段大小为681bp的条带,而野生型菌株FJAT-91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TN5转座子已插入其基因组中。对这2株无致病力突变株进行反向PCR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出插入位点在编码putative diguanylate phosphodiesterase基因和Ⅲ型效应蛋白基因中,推测这2个基因的突变致使强致病力菌株表现出无致病力特征。
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对茶树鲜叶香气的影响
陈泉宾, 黄伙水, 孙威江
2012, 27(11): 1237-12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8
摘要:
以乌龙茶品种肉桂、黄棪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探讨茶园常用的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对秋茶鲜叶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喷施茶树后,鲜叶香气总量下降,数量减少;肉桂品种鲜叶香气总量下降30.67%,黄棪品种鲜叶香气总量下降52.92%,乌龙茶特征性香气物质α-法尼烯、橙花叔醇在肉桂品种鲜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24.62%、26.28%,在黄棪品种鲜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54.12%、100%;鲜叶粗纤维含量下降。相同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鲜叶叶片厚度越薄受影响越大。
不同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研究
王宏宝, 赵桂东, 刘伟中, 付佑胜, 赵雷, 李茹, 魏利辉
2012, 27(11): 1242-124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19
摘要:
采用不同药剂处理黄瓜根结线虫病以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1次用药,不同药剂处理下,黄瓜病情指数表现不同,其中对照病指最高,为66.67;其次为藜芦碱及辛硫磷病指分别为46.67和40;印楝素,印楝素+辛硫磷,藜芦碱+辛硫磷,病情指数较低,防效显著;以印楝素+辛硫磷防效最高,为54%,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印楝素与辛硫磷减半混配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防效分别高于单用印楝素、辛硫磷,且在P0.05水平上显著;在产量表现方面,所有药剂处理下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水平,即使是防效较差的藜芦碱其增产率也达19.98%。
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
王强, 冯岩, 何小静, 杨静美
2012, 27(11): 1246-12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20
摘要:
采用含毒介质法,以胶孢炭疽菌、立枯丝核菌、胶链孢属、拟茎点霉属、香蕉枯萎尖孢镰刀菌、番木瓜枯萎茄腐镰刀菌、小核菌属、拟盘多毛孢属、平脐蠕孢属、荔枝霜疫霉病菌为供试菌种,用中药材、蔬菜作物、园林植物的汁液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蒜头原汁液对以上10种病菌菌丝的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胶孢炭疽菌,荔枝霜疫霉病菌,小核菌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均达100%。黄连水煮液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也达100%。厚朴、韭菜、葱、万寿菊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芒果园介壳虫及其天敌调查
刘其全, 邱良妙, 魏辉, 吴玮, 林硕, 占志雄
2012, 27(11): 1250-125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21
摘要:
2010~2012年对福建省芒果园的介壳虫及其天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为害芒果的介壳虫有10种,隶属3科9属。其中芒果白轮盾蚧发生普遍,为害程度最重;佛州龟蜡蚧、红蜡蚧和褐圆蚧次之;其余6种偶见或零星为害。芒果园中介壳虫天敌资源丰富,其中寄生性天敌以膜翅目跳小蜂科和蚜小蜂科的种类为主,盾蚧寡节跳小蜂和黄蚜小蜂分别为代表种类。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瓢虫、日本方头甲和普通草蛉。保护与利用这些天敌,对芒果园介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品科学
降低光滑烟比例的密集烘烤工艺优化研究
兰金隆, 蓝周焕, 沈少君, 高友峰, 彭国华, 林贵
2012, 27(11): 1254-125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22
摘要:
为降低密集烘烤的光滑烟比例, 以常规密集烘烤工艺为对照, 开展凋萎期慢烤定色、变筋期慢烤定色2种烘烤工艺对光滑烟比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改进后2种烘烤工艺均能有效提高烘烤质量, 下部叶以凋萎期慢烤定色烘烤工艺为佳, 有利于提高烟叶的烘烤质量, 烤后烟叶组织变疏松, 光滑烟减少;中、上部烟叶烘烤技术以变筋期慢烤定色烘烤工艺为佳, 有利于烟叶烘烤质量提高, 明显减少中、上部烟叶青筋烟比例, 降低叶片密度, 组织结构更加疏松, 叶面皱缩感强, 光滑烟明显减少。
农业经济
闽台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比较与启示
翁志辉, 何志刚
2012, 27(11): 1258-12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23
摘要:
科技研发与创新是促进食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台湾食品加工业从成长、发展、成熟到转型升级,始终离不开科技研发的有力支撑。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和福建省食品加工业的科技组织体系、科技研发体系、科技投入体系的状况、特点与问题,通过闽台比较,提出借鉴台湾经验,加强福建食品加工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闽台食品加工业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
武夷山市茶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张文锦, 王峰, 翁伯琦
2012, 27(11): 1264-126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24
摘要:
分析武夷山市茶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实现武夷山市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路:一是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茶叶单产;二是高标准建园,无害化生产;三是提高茶业机械的装备水平,推行清洁加工;四是加强管理监督,提升公共品牌;五是成立专项基金,促进健康发展。
综述
旋小蜂的区系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现状与展望(膜翅目:小蜂总科)
彭凌飞, 林乃铨
2012, 27(11): 1269-127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2.11.025
摘要:
旋小蜂是一类极其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资源,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上具有重大价值。目前已知48属974种,世界性分布。长期以来,虽然许多分类工作者都把该类群作为一个科的地位,隶属于小蜂总科之下,但近年来对此类群的区系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来看,旋小蜂科的单系性还有不少值得质疑之处。本文在回顾旋小蜂科的形态特征、分类历史沿革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旋小蜂区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进一步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对旋小蜂科的系统学研究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