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37卷 第5期
2022, 37(5): 555-56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1
摘要:
目的 创制生产上亟需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储藏杂交稻新品种。 方法 将镇恢084、明恢86和多系1号通过多次杂交、回交、复交等育种技术,结合多年多品质鉴评、稻瘟病抗性鉴定及人工模拟老化进行耐储性鉴定等方法进行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 结果 创制得到农艺性状优良的恢复系福恢702,将恢复系福恢702与优质三系不育系内香10A进行测交,选育出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内10优702。内10优702的稻米品质达到部颁三级优质稻米质量标准,内10优702于2016−2017年参加湖北省恩施州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两年区试每667 m2平均产量586.60 kg,比对照瑞优399增产3.51%。内10优702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及室内接菌鉴定都表现为抗稻瘟病,人工老化处理21 d,整体发芽率为97.33%,28 d后整体发芽率仍然高达73.33%,2019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审稻2019040)。 结论 内10优702是优质高产兼较强的稻瘟病抗性及耐储性的杂交稻新品种。
2022, 37(5): 562-57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2
摘要:
目的 充分挖掘和利用优良常规稻资源,加强早熟优良杂交水稻不育系的创制,培育杂种优势强、优质、抗病及广适应性的早熟杂交水稻新品种,满足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早熟优良杂交水稻品种需求。 方法 以泸香90B为母本,早熟优质常规稻佳辐占为父本杂交,后代经福建建阳和海南三亚两地穿梭加代育种,及福建上杭茶地稻瘟病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早熟、大粒、优质、抗病的优良单株与Ⅱ-32A测交和多代回交转育,于2013年育成早熟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潢达A;2016年春季在海南用潢达A与恢复系粤禾丝苗进行制种配组(潢优粤禾丝苗)。潢优粤禾丝苗于2016–2017年参加福建、海南和江西等多地品比试验,2018–2020年参加福建省早稻组和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联合体区试和生产试验,考察其综合性状表现。 结果 潢优粤禾丝苗在多地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达8100.00 kg·hm−2以上,比对照品种增产4.33%~18.76%。在福建省早稻新品种筛选试验、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达8014.50 kg·hm−2、8003.70 kg·hm−2和7444.65 kg·hm−2,比对照品种T78优2155平均增产4.80%、10.93%和8.26%;在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联合体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9761.25 kg·hm−2和8838.45 kg·hm−2,比对照品种五优308平均增产4.18%和3.54%;于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200009),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10328)。 结论 潢优粤禾丝苗是早晚兼用型、高产稳产、抗病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其早稻和晚稻米质分别达部颁一等和三等优质稻品种品质标准,可在福建全省作早稻种植和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22, 37(5): 572-5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3
摘要:
目的 为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及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 方法 以抚鲜5号为母本,K丰7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2-1。2017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8379.60 kg·hm−2,比毛豆3号(CK)增产16.35%,增产极显著。定名为闽豆10号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闽豆10号在2019—2020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81.85 kg·hm−2,比CK增产5.40%。 结果 2021年7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10001)。 结论 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0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2022, 37(5): 578-5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4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对马铃薯种薯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生产小型种薯的生长调节剂。 方法 以马铃薯红美原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利用不同含量的5%氨基寡糖素、甲壳寡糖素、寡聚酸碘、6-BA,复配6种生长调节剂(D1~D6),清水为对照(CK),研究生长调节剂拌种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D2(10 mL·L−1 5%氨基寡糖素+2.5 mg·L−16-BA+7.5 mL·L−1寡聚酸碘)、D5(5 mL·L−1甲壳寡糖素+2.5 mg·L−1 6-BA+7.5 mL·L−1寡聚酸碘)处理出苗期较其他处理提前2 d,盛花期也较CK处理提前5 d和4 d。D3(10 mL·L−1 5%氨基寡糖素+2.5 mg·L−1 6-BA)和D4(5 mL·L−1甲壳寡糖素+7.5 mL·L−1寡聚酸碘)株高较CK分别提高12 cm和9 cm。D2处理茎粗最大,主茎数最少,茎粗生长速率最大,较CK高79.16%。D3处理茎粗最小,主茎数最多;D2处理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增加53.86%。D2处理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与D5处理无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2处理显著提高了≤50 g块茎比率,而D5处理显著提高了>50 g块茎比率。D2处理单株结薯数最高,产量35335.94 kg·hm−2;D5处理单株薯重最高,产量30572.42 kg·hm−2。 结论 D2处理拌种处理能够提高马铃薯茎粗、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单株薯重,进而提高马铃薯小薯率和产量,适用于马铃薯机械化种植中原种生产;D5处理可提高单株薯重、大薯数量及产量,提高马铃薯商品薯产量。
2022, 37(5): 585-59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5
摘要:
目的 AP3-3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B类基因,参与兰科植物花被和唇瓣的形成,克隆该基因并进行启动子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启动子调控作用机制。 方法 使用RT-PCR和常规PCR技术克隆铁皮石斛DoAP3-3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启动子缺失片段与GUS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铁皮石斛原球茎,进行瞬时表达。 结果 DoAP3-3基因cDNA长度为675 bp,编码蛋白质的分子式为C1129H1803N333O347S12,分子量25.98 kDa,pI为 8.71,不稳定性指数40.14,GRAVY为−0.823,不存在跨膜区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得分为细胞核87.0%、线粒体8.7%、细胞质4.3%。启动子片段长度1885 bp,顺式作用元件含有大量的光响应元件等;3个启动子片段均可驱动GUS基因表达,表达强度为−1885~0 bp>−1604~0 bp>−750~0 bp。 结论 DoAP3-3蛋白具有碱性、亲水性和不稳定性,无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DoAP3-3启动子可能受光照、植物激素、MYB转录蛋白等多个因素调控,具备启动活性,且随启动子缺失长度减少呈现增加趋势。
2022, 37(5): 592-59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6
摘要:
目的 为验证转As6G-FFT烟草的基因功能,筛选稳定遗传的阳性株系材料,以建立基于SYBR Green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转基因拷贝数检测方法。 方法 利用PCR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技术及生理指标分析鉴定转As6G-FFT基因阳性烟草植株,并利用基于SYBR Green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阳性转基因烟草中As6G-FFT基因的拷贝数。 结果 (1)基于PCR检测,14个转基因烟草叶片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表明14个株系中均已成功转入目的基因As6G-FFT;(2)14个转基因株系中As6G-FFT基因表达量呈极显著(P<0.01)或极其显著上升(P <0.001),其中6个株系的表达量呈极其显著升高(P <0.001);且其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最高提高215.13倍;(3)基于生理指标,测定转As6G-FFT基因烟草的果聚糖含量,发现14个转基因株系中果聚糖含量呈极显著(P <0.01)或极其显著上升(P <0.001),其中13个株系的果聚糖含量极其显著升高(P <0.001);且其果聚糖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最高提高10.47倍;(4)基于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构建As6G-FFT和NtACT基因的标准曲线,分别为y=−0.290 7x+3.014 5和y=−0.2813x+8.0141,R2均为1;在检测的14个转基因株系中As6G-FFT基因拷贝数为1~3,其中1、2和3拷贝的单株数分别占总数的35.7%、50.0%和14.3%。 结论 本研究从DNA、RNA和生理水平综合进行阳性转基因烟草的鉴定,鉴定结果更为准确。此外,还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转基因烟草中外源As6G-FFT基因拷贝数检测方法,可用于快速、高效地估算转基因烟草中外源基因拷贝数,为后续获得稳定遗传材料提供筛选依据。
2022, 37(5): 600-6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7
摘要:
目的 了解红麻亚硝酸还原酶基因HcNiR生物信息学特性及组织表达特异性,为培育红麻氮高效利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红麻材料349叶片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HcNiR基因的CDS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cNiR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跨膜结构、信号肽、高级结构以及蛋白的同源进化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NiR基因在红麻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结果 HcNiR基因cDNA全长1395 bp,编码蛋白含有464个氨基酸,包含2个保守的亚硝酸和亚硫酸还原酶4Fe-4S结构域及铁氧蛋白部分结构域。HcNiR蛋白是一个不含跨膜转运结构与信号肽的亲水稳定性蛋白质,该蛋白质等电点是5.49,分子量51.68 kDa;具有26处潜在磷酸化位点。在其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超过70%。通过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红麻HcNiR氨基酸序列与木槿HsNiR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达到97.37%,都含有铁-硫/铁血红素结合位点。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红麻HcNiR基因与木槿HsNiR基因亲缘关系较近。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红麻HcNiR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高于根。 结论 HcNiR基因编码蛋白含亚硝酸和亚硫酸还原酶4Fe-4S结构域及铁氧蛋白部分结构域;HcNiR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红麻叶片中表达较高,推测其主要在初级氮的同化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2022, 37(5): 609-6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8
摘要:
目的 探讨菌草栽培灵芝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 方法 分别以木屑、五节芒、芒萁、巨菌草等为栽培原料熟料袋式栽培灵芝,研究灵芝菌丝满袋时间、原基形成时间、生物转化率及营养成分,比较不同菌草和木屑栽培灵芝生长情况。采用国标通用方法对灵芝子实体营养成分、氨基酸成分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栽培原料对灵芝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结果 4种配方的菌丝满袋时间和原基形成时间无显著差异,配方C(五节芒48%、芒萁30%、麦麸20%、石膏2%)子实体产量(27.03g)和生物转化率(13.52%)均略高于对照组(A配方即木屑配方),但无显著性差异;配方B(五节芒78%、麦麸20%、石膏2%)和配方D(芒萁30%、巨菌草48%、麦麸20%、石膏2%)粗蛋白显著高于木屑配方(P<0.05),配方C粗蛋白含量略高于木屑配方,但无显著性差异;配方C多糖含量(12.01 mg·g−1)、三萜含量(1.01 mg·g−1)高于对照组木屑配方(10.2 mg·g−1、0.80 mg·g−1);4种配方子实体中的氨基酸总量基本一致,且4种配方子实体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以及绿色食品标准。 结论 菌草作为灵芝栽培基质与木屑作为灵芝栽培基质相比具有成本低、来源足等优越性,为菌草栽培灵芝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 37(5): 617-62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09
摘要:
目的 为选育耐低温弱光的辣椒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6个不同品种辣椒为材料,研究低温弱光[15 ℃/5 ℃(昼/夜),100 μmol·m−2·s−1]对其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结果 与正常温光[25 ℃/15 ℃(昼/夜),300 μmol·m−2·s−1]相比较,低温弱光降低了不同品种辣椒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其中扬椒5号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冷害指数表现为:扬椒5号<科技之光9号<苏椒5号<巨无霸5号<海花3号<茄门甜椒。同时,低温弱光降低了不同品种辣椒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其中扬椒5号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其他品种,维持了叶片较强的光合能力和光能利用率。此外,低温弱光降低了不同品种辣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中扬椒5号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其他品种,有利于维持叶片良好的光合特性。相关分析表明,低温弱光下Pn、Gs、Tr、Fv/Fm、ΦPSII、ETR和qP与冷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植株干重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低温弱光抑制了不同品种辣椒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而扬椒5号能通过维持叶片较强的光合特性来缓解低温弱光对其生长的抑制,因此具有较强的耐性。
2022, 37(5): 626-63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10
摘要:
目的 研究钼对苹果砧木新疆野苹果幼苗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为苹果生产中科学施钼,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新疆野苹果幼苗为试材,设置5个供钼水平:CK、M1、M2、M3、M4,相应为0.00、0.25、0.50、1.50、3.00 μmol·L−1的H2MoO4·H2O。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供钼水平对15N利用率和各器官Ndff值(植株器官从肥料15N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不同钼含量对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活力和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与CK相比,施钼显著提高了幼苗各器官的生物量和15N利用率,并且随着施钼水平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至M2处理时均达到最大值,15N利用率相对于CK处理提高了123%。0.00~0.50 μmol·L−1钼水平下,新疆野苹果根系长度、表面积及根尖数均显著增加,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各器官Ndff值也显著增加,而1.50~3.00 μmol·L−1钼处理显著抑制了根系的生长,新疆野苹果幼苗根系长度、表面积、根尖数量均显著下降,叶片中NR活性及根系活力、各器官的Ndff值也表现出下降趋势,各指标均与M1处理差异不显著。 结论 0.50 μmol·L−1的钼酸处理,一方面有利于植株生长和根系发生,增强对氮素的吸收;另一方面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通过推进氮还原的进程促进了氮素的利用。因此,在此浓度钼酸处理下幼苗15N利用率最高。
2022, 37(5): 632-64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11
摘要:
目的 探讨白鹤芋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份栽培品种、7份杂种品系共21份白鹤芋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结果 采用9条扩增清晰、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对21份种质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120个,多态性比率(PPB)为90.23%;NTsys聚类分析表明14份栽培品种在相似系数为0.6692处可分为3组,7份杂交品系在相似系数为0.6700处可分为2组;应用TBtools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在第一主坐标上14份栽培品种被分为2组,聚类分析结果准确。 结论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揭示白鹤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ISSR聚类结果与白鹤芋的种质来源、佛焰苞花序性状等吻合度较高;主成分分析印证聚类结果的同时,更直观显示出种质间的亲缘关系。
2022, 37(5): 641-64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12
摘要:
目的 分析夏季遮阴条件下茶园土壤养分、丛枝菌根真菌以及茶叶品质的变化特征,为夏季茶园合理遮阴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浙江某丘陵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AM 真菌多样性以及茶叶品质指标等。 结果 与未遮阴处理相比,茶园遮阴显著增加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38%、17.8%、163.6%、77.86%、45.45%和27.80%。但未遮阴处理的土壤 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均高于遮阴处理。DGGE条带测序分析显示:未遮阴处理茶园土壤的优势AM真菌为球囊霉属(Glomus),而遮阴处理土壤球囊霉属丰度较非遮阴处理低。遮阴后,茶叶中的叶绿素总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18%,33.16%和32.30 %。茶多酚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0.41 %,茶叶品质有所提高。 结论 茶园夏季遮阴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茶叶品质,但降低了茶园土壤AM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
2022, 37(5): 648-65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13
摘要:
目的 探究平菇单双核菌丝体间的差异,为平菇品种培育提供技术理论基础。 方法 从平菇TD300的担孢子中分离得到两个单核菌株MK13和MK3,通过交配得到优良双核菌株DK300,进行平板试验和出菇试验,测定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状况和出菇产量,再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技术检测4个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性。 结果 DK300与亲本TD300在菌丝生长状况和产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MK13、MK3和交配所得的DK300与亲本TD300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性,而MK13、MK3和DK300间遗传差异性较小,尤其是MK3和DK300间遗传差异性最小。 结论 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担孢子时可能发生有基因重组,而通过两个单核菌株交配得到双核菌株过程则较少发生基因重组。
2022, 37(5): 654-66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14
摘要:
目的 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a在硬骨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决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克隆分析该基因在生长和体型性状具有性别二态性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不同组织的表达与定位,并对已获得YY超雄个体的雌雄同体亲本进行不同组织表达验证分析,为加快培育全雄兰州鲇良种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法 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获得兰州鲇cyp19a1a全长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该基因在3月龄、1龄和3龄兰州鲇正常雌雄鱼和3龄雌雄同体鱼的不同组织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分别检测该基因在3月龄、1龄和3龄正常雌性鱼性腺组织的表达与定位。 结果 cyp19a1a cDNA序列全长为2168 bp,其中5′ 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3 bp,开放阅读框(OFR)1707 bp,3′ UTR 408 bp,编码56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芳香化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功能区。兰州鲇cyp19a1a mRNA主要在性腺表达,3龄雌雄同体表达特征与3龄正常繁育个体相同,且卵巢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P < 0.05);正常繁育养殖个体表达量随性腺发育而显著增加。IHC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卵巢组织中,卵原细胞仅在3月龄和1龄分布且没有发现阳性信号,卵母细胞在不同时期均有分布且信号随着卵母细胞发育而逐渐增强,其中3月龄至1龄主要分布于胞质,3龄时主要分布于胞质、滤泡膜以及放射膜和鞘膜细胞;不同时期精巢组织中仅在间质细胞有微弱表达。 结论 cyp19a1a基因在兰州鲇卵巢发育和卵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对精巢发育和维持以及精子发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雌雄同体兰州鲇性腺中的作用和兰州鲇正常繁育个体一致。本研究为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以及性腺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2, 37(5): 668-6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15
摘要:
目的 对从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一个候选互作蛋白OsDjA9与Avr-PikD的互作关系进行鉴定,以期获得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水稻靶标。 方法 通过酵母双杂交、pull-down、Co-IP、荧光素酶互补成像试验及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共定位分析来验证Avr-PikD与OsDjA9的互作关系,并进一步借助酵母双杂交鉴定OsDjA9中参与互作的关键结构域。 结果 Avr-PikD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均能与OsDjA9发生相互作用,且OsDjA9所含DnaJ结构域是其与Avr-PikD互作所必需的。 结论 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水稻OsDjA9蛋白是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一个作用靶标。
2022, 37(5): 675-6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05.016
摘要:
目的 分析种植芦竹属菌草对土壤养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种植芦竹属菌草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方法 对种植芦竹属6个品种菌草前后土壤养分、酶活进行检测,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结果 芦竹属6个不同品种菌草种植后,与未种植芦竹的空白对照地相比,种植绿洲1号、绿洲9号土壤中速效磷(8.20 mg·kg−1、8.72 mg·kg−1)、速效氮(22.63 mg·kg−1、18.20 mg·kg−1)、有机碳(13.83 g·kg−1、10.48 g·kg−1)和总氮(0.84 g·kg−1、0.71 g·kg−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4 mg·kg−1、14.47 mg·kg−1、5.27g·kg−1、0.38 g·kg−1)的含量(P<0.05);且种植芦竹属菌草后的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绿洲1号和绿洲9号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脲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速效氮、有机碳和全氮等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蔗糖酶与几种土壤养分无显著的相关性。种植芦竹后,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评估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绿洲1号和绿洲3号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多样性细菌Ace指数和Chao指数与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微生物多样性真菌指数Shannon指数与ACP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 结论 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种植芦竹属菌草,能够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为种植芦竹属菌草(尤其是绿洲1号、绿洲3号和绿洲9号)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