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38卷 第3期
2023, 38(3): 253-26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1
摘要:
目的 研究斑点叉尾鮰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EGFL9(Multipl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s protein 9)基因与其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为斑点叉尾鮰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靶向基因测序技术对EGFL9基因进行测序,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后筛选变异位点,并将获得的变异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 在EGFL9上共发现27个多态位点,经过滤,获得22个有效突变位点,其中4个变异位点(g.142、g.573、g.3079、g.7409)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位点g.142、g.3079、g.7409位于内含子中,位点g.573位于第2外显子上;g.142位点的A/A型个体的平均体长显著高于A/G型个体(P<0.05);g.7409位点A/G型个体的平均体长显著高于G/G型、A/A型个体(P<0.05);g.3079位点C/C型个体的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均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位于外显子上的InDel位点g.573使EGFL9基因编码蛋白减少了一个苏氨酸残基,对蛋白质三级结构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该位点TACC/T型个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TACC/TACC型个体(P<0.05),平均体长显著高于TACC/TACC型与T/T型个体(P<0.05)。 结论 获得的4个斑点叉尾鮰生长相关标记(g.142、g.573、g.3079、g.7409)与其生长性状显著关联,可以应用于后续斑点叉尾鮰育种芯片开发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023, 38(3): 262-2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2
摘要:
目的 研究啤酒糟替代饲粮中不同比例精料对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促进啤酒糟在湖羊饲养中的合理利用。 方法 选择体况良好、相近体重(15.90±0.36 kg)的湖羊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饲喂基础饲粮(玉米+豆粕为精料,占比36%,Ⅰ组,CK)及啤酒糟替代1/3(Ⅱ组)、2/3(Ⅲ组)和全部(Ⅳ组)基础饲粮中精料。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羊,测定羊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 结果 1)啤酒糟替代饲粮中不同比例精料对湖羊瘤胃的pH值、氨态氮、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Ⅱ组的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在门水平上,啤酒糟替代饲粮中不同比例精料对湖羊瘤胃微生物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杆菌门(Epsilonbacteraeot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无壁菌门(Tenericutes)的丰富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Ⅰ组(CK)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丰富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在属水平上,啤酒糟替代饲粮中不同比例精料对湖羊瘤胃微生物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肠单胞菌属(Intestinimonas)、酪氨酸菌属(Tyzzerell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粪便菌属(Faecalicatena)、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和特氏梭菌属(Hungateiclostridium)的丰富度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 啤酒糟替代精料提高了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富度,未对湖羊其他瘤胃群落结构和瘤胃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产生显著影响。
2023, 38(3): 271-28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3
摘要:
目的 比较2个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主要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变化,为金线莲鉴别、筛选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福建小叶栽培品系土豪金以及大叶栽培品系大元宝为材料,分析评价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中的挥发性物质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 结果 总酚含量以种植18个月大元宝最高(265.07 mg·kg−1),总黄酮和可溶性糖均以种植12个月土豪金最高(32.68 mg·g−1、27.71 mg·kg−1),可溶性蛋白则以种植18个月的土豪金最高(600.62 mg·g−1)。通过SPME-GC-MS共检测到6种醇、8种醛、4种酮及2-戊基呋喃,其总量以种植24个月的大元宝最高,而组织培养6个月的土豪金和大元宝挥发性物质含量为栽培苗峰值的22.9%与16.7%。此外,通过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反)-2-己烯醛、辛醛、壬醛是土豪金关键挥发性物质,1-辛烯-3-醇、芳樟醇和β-紫罗兰酮是大元宝关键挥发性物质。 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表明,通过挥发性物质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品系及生长时间金线莲。 结论 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差异显著,利用其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可区分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这为建立适宜的质量控制体系鉴别金线莲以及筛选优质加工品种提供了依据。
2023, 38(3): 281-2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4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番茄WRKY转录因子的组学特征及其生物胁迫响应。 方法 基于最新公共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番茄WRKY进行系统鉴定,结合抗、感2个番茄自交系在青枯菌侵染前后的RNA-seq数据,挖掘青枯病抗性相关WRKY。 结果 85个番茄WRKY转录因子被鉴定,可分为I、IIa+b、IIc、IId+e和III等类别,IIe基因最多。其中,9个基因七肽基序发生了单一氨基酸变异,WRKYGKK为优势突变型。这些WRKY主要分布在5号染色体,且具有端部和成簇分布现象,尤其是IIe亚类。45.88%的番茄WRKY具有共线性。58.82%的番茄WRKY(主要是I和IIc类)与拟南芥和辣椒WRKY形成73对直系同源基因,其选择压力(Ka/Ks)均小于1。16个番茄WRKY(主要是IIa+b和IIc类)对几种生物胁迫反应强烈,且主要在根中表达。12个差异表达WRKY(主要是III和IIb类)被鉴定,其中Solyc03g095770.3(III)与Solyc09g014990.4(I)互作在番茄青枯病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 综合鉴定了番茄WRKY转录因子,筛选到12个青枯病响应基因。
2023, 38(3): 294-30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5
摘要:
目的 筛选参与菌核病应答反应的F-BOX基因,为大白菜抗菌核病基因的功能研究及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 方法 基于核盘菌侵染大白菜转录组测序数据,对大白菜F-B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进行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定位、保守结构域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F-BOX基因在核盘菌侵染下的差异表达,并采用q-PCR技术检测F-BOX基因在0 h和36 h的表达情况。 结果 共鉴定32个BraF-BOX基因,分子量介于34751.13~105942.22 Da;亚细胞定位表明,26个F-BOX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6个定位在叶绿体中;系统进化树分析将BraF-BOX分为4个亚族;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每个BraF-BOX家族成员均含有Motif 1,序列中均含有外显子;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大白菜部位,表达量有差异;在核盘菌处理36 h时,q-PCR检测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其中Bra037120、Bra011427、Bra009835等3个基因表达上调,核盘菌侵染时间越长,表达量越大。 结论 综合BraF-BOX基因生物信息学及转录组数据分析,Bra037120、Bra011427、Bra009835基因可能参与大白菜菌核病抗性功能,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2023, 38(3): 302-31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6
摘要:
目的 丰富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SSR分子标记的种类和数量,验证锦葵科作物SSR标记在玫瑰茄中的通用性,进而分析玫瑰茄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选取锦葵科红麻、棉花、黄秋葵和木槿等4种作物共62对SSR引物(木槿17对,其他各15对),对8份不同来源的玫瑰茄种质进行多态性分析。 结果 62对SSR引物中有58对具有通用性,占比为93.5%;通用性引物中有48对具有多态性,占比为82.8%;这些引物共扩增出24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9条,占比97.2%。同时,棉花有14对SSR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引物比率最高,达86.7%;其次是木槿,有82.4%的引物具有多态性,且其引物多态信息含量值(PIC)最高,为0.685;而黄秋葵和红麻多态性引物比率较低,分别为73.3%和66.7%。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 0.49处可将 8 份玫瑰茄种质分为3个各具特点的亚类,其中19FZ-76被单独聚为一类,表明这一种质与其他7份种质亲缘关系最远,遗传差异最大,聚类结果与其表型性状表现一致;而来自缅甸的19FZ-74和漳州本地种遗传相似系数最高,说明这两份种质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差异较小,表明我国福建种植的玫瑰茄品种与东南亚的品种有较近的血缘关系,有可能从东南亚引种而来。 结论 锦葵科作物的SSR引物在玫瑰茄中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筛选出的SSR标记可为玫瑰茄品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遗传学研究提供可靠方法。
2023, 38(3): 312-32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7
摘要:
目的 比较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Lyd)外地引进菌株与本地栽培菌株的遗传差异性和菌丝形态特征,为荷叶离褶伞选育提供参考。 方法 以真菌18S rRNA(V4)和ITS(ITS1–ITS4)(18S rRNA-ITS)序列对外地引进和本地栽培的荷叶离褶伞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通过分析碱基序列突变和遗传距离远近明确荷叶离褶伞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并通过菌丝体生长及形态变化确定荷叶离褶伞的遗传学差异。 结果 18S rRNA-IT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外地荷叶离褶伞菌株(Lyd-LR1、Lyd-LR6、Lyd-LR10、Lyd-LR15和Lyd-LR17)发生较高比例的碱基缺失和碱基替换突变,且ITS序列同源性下降至80.09%~89.72%; Lyd-LR1和Lyd-LR6菌株的碱基突变比例高于Lyd-LR10、Lyd-LR15和Lyd-LR17以及福建本地栽培菌株(Lyd-LRX和Lyd-LRY)。进化树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Lyd-LR1和Lyd-LR6与Lyd-LR10、Lyd-LR15、Lyd-LR17、Lyd-LRX、Lyd-LRY以及NCBI已经登录的部分荷叶离褶伞或离褶伞(Lyophyllum,Ly)菌株有较远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Lyd-LR1梭子状菌丝生长较慢且不规则生长,菌丝体呈松散放射状;Lyd-LR6凹陷状菌丝生长较快且明显聚合生长,菌丝体呈平铺状且边缘厚度较高。Lyd-LR1和Lyd-LR6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和菌丝形态均不同于Lyd-LR10、Lyd-LR15、Lyd-LR17、Lyd-LRX、Lyd-LRY菌株圆柱形饱满的菌丝和厚度高生长快的突起状菌丝体。而与Lyd-LR1菌株相比,Lyd-LR6菌株的碱基序列突变位置、碱基突变比例和菌丝形态发生的变化更明显。 结论 外地荷叶离褶伞菌株Lyd-LR6的基因序列碱基突变位置(碱基替换和碱基缺失)、18S rRNA-ITS序列同源性和种属亲缘关系明显区别于其他外地及本地的荷叶离褶伞菌株。高比例的基因序列碱基突变造成Lyd-LR6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和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可作为选育荷叶离褶伞新菌株的材料。
2023, 38(3): 322-32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8
摘要:
目的 制备针对南方根结线虫食道腺蛋白MiPDCD6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南方根结线虫MiPDCD6蛋白的致病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材料准备。 方法 将扩增MiPDCD6基因的功能片段,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a-MiPDCD6,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BL21 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的根结线虫MiPDCD6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高效价高纯度的多克隆抗体。 结果 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MiPDCD6转化大肠杆菌 BL21细胞后,在诱导剂IPTG 浓度1.0 mmol·L−-1、摇床温度37 ℃、转速150 r·min−−1和 振荡培养 5 h 条件下,成功表达MiPDCD6融合蛋白。ELISA 和 SDS-PAGE 检测表明:将纯化的根结线虫MiPDCD6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高效价高纯度的多克隆抗体,效价约为1∶50 000。 结论 明确了 MiPDCD6基因原核表达条件;制备获得的根结线虫MiPDCD6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和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研究MiPDCD6蛋白在南方根结线虫致病机理中发挥的功能。
2023, 38(3): 329-3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09
摘要:
目的 验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安全性,探讨DON作为激发子在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大西洋品种马铃薯为研究对象,筛选DON作为激发子诱导抗病的最适质量浓度以及最佳处理时间,优化DON诱导马铃薯抗病的条件,检测生理指标的变化。 结果 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下DON处理对马铃薯植株均无显著药害;5 ng·mL−1 DON处理4 h可以有效抑制青枯病致病菌茄科雷尔氏菌、软腐病致病菌菊欧氏菌、疮痂病致病菌疮痂链霉菌在马铃薯叶片中的扩展,3 ng·mL−1 DON处理4 h可以有效抑制干腐病致病菌接骨木镰刀菌在马铃薯叶片组织中的扩展;当温度为25 ℃、pH为7时DON诱导马铃薯抗青枯病、干腐病、软腐病效果最好,温度为25 ℃、pH为9时DON诱导马铃薯抗疮痂病效果最好;经DON诱导处理的马铃薯叶片在光照强度为12 000 lx条件下诱导抗干腐病效果最好,在光照强度为15 000 lx条件下诱导抗青枯病、软腐病、疮痂病效果最好;DON处理马铃薯叶片后,提高了SOD酶活性,同时,木质素含量增加,MDA含量减少。 结论 低质量浓度的DON作为激发子处理马铃薯叶片后对马铃薯无显著药害,在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较显著,可为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2023, 38(3): 339-34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10
摘要:
目的 蕹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穿孔黄单胞菌(Xanthomonas perforans)引起的蕹菜溃疡病日趋严重,对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建立高效快捷的蕹菜溃疡病菌检测技术,可为有效防控病害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普通PCR检测技术,针对蕹菜溃疡病菌X. perforans基因组中特有序列TC2-1_002562(编码噬菌体终止酶大亚基家族蛋白)和TC2-1_002580(编码噬菌体家族蛋白)设计两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在同一个PCR体系中达到了快速检测蕹菜溃疡病菌的目的。 结果 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操作性强,对蕹菜溃疡病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特异性引物对来自广东多个地区的蕹菜植株、土壤和水体进行病原菌分子检测,发现第一批样本仅在5份来自东莞的蕹菜叶片上检测到病原菌,第二批样本分别在土壤、水体和植株上检测到病原菌。 结论 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能快速检测穿孔黄单胞菌,可用于对蕹菜溃疡病的早期诊断。该病在东莞、深圳等地呈普遍发生态势,田间检测结果表明,病害发展迅速,留种蕹菜种苗或种子很可能是该病的初侵染源,种植环境的水、土壤也是病害循环的重要环节,这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病害循环规律、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3, 38(3): 346-35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11
摘要:
目的 筛选出适宜白花除虫菊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外植体诱导、继代培养及生根培养阶段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建立白花除虫菊高效再生体系。 方法 以白花除虫菊尚未张开的花蕾作为再生体系的外植体材料,花蕾经过灭菌消毒以后,采用MS固体培养基,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白花除虫菊花蕾诱导出芽、增殖及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 结果 白花除虫菊花蕾外植体最适宜的消毒条件为75%酒精处理30 s后用0.10%氯化汞溶液消毒10 min,之后用15%次氯酸溶液处理15 min; 白花除虫菊花蕾诱导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5 mg·L−1TDZ + 0.2 mg·L−1IBA;白花除虫菊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 1.0 mg·L−16-BA+ 0.1 mg·L−1TDZ+0.1 mg·L−1IBA;白花除虫菊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MS+ 0.1 mg·L−1IAA+ 0.1 mg·L−1IBA;炼苗移栽的最适基质为泥炭 ∶ 珍珠岩=6 ∶ 1,成活率达90%以上,移栽效果良好。 结论 基本建立了白花除虫菊高效再生体系,可为繁育白花除虫菊种苗提供技术支撑。
2023, 38(3): 352-35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12
摘要:
目的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赤红壤旱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影响,为区域土壤培肥和高产稳产提供最佳养分管理依据。 方法 根据闽东南旱地花生-甘薯轮作制赤红壤连续16年化肥定位试验和14年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的历年SOM含量监测结果,探讨长期施肥下SOM含量动态变化,构建SOM灰色预测模型。 结果 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提高土壤SOM含量;化肥推荐施肥模式的SOM含量为(19.83±0.77)g·kg−1,显著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化肥配施有机肥可进一步提高SOM含量,尤其是配施农家腐熟猪粪的SOM达到(22.53±1.69) g·kg−1,年递增速率是化肥推荐施肥的2.8倍。SOM灰色预测模型显示,不同施肥模式的拟合误差在1.226%~3.307%。不施肥模式的SOM含量变化趋势仍然处于下降状态;化肥推荐施肥模式的SOM趋势值为(20.220±0.002)g·kg−1,在该试验点中排序第一;化肥配施有机肥均提高了SOM长期趋势值,尤其是配施农家腐熟猪粪的SOM趋势值达到(23.777±0.017)g·kg−1,排序位居第一,显著高于该试验点的化肥推荐施肥模式。 结论 从SOM含量和未来含量趋势综合评价,化肥推荐施肥有利于提高赤红壤旱地SOM含量,在推荐施肥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尤其是配施农家腐熟猪粪的效果更佳。
2023, 38(3): 360-36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13
摘要:
目的 针对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直投式菌剂菌体存活率低及易失活等问题,对喷雾干燥复合抗热保护剂进行优化研究,以期为其菌剂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方法 以直投式菌剂菌体存活率为指标,利用喷雾干燥生产工艺,考察海藻糖、脱脂奶粉、麦饭石改性材料(H-MS)对菌体的抗热保护效果;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复合抗热保护剂配方进行优化。 结果 不添加抗热保护剂的菌剂菌体存活率仅有(34.15±1.07)%;添加单一保护剂时,以海藻糖保护效果最佳,麦饭石改性材料(H-MS)及脱脂奶粉次之,菌体存活率分别可达(52.17±1.08)%,(51.64±0.77)%,(43.67±1.62)%,海藻糖和H-MS对菌体存活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脱脂奶粉对菌体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利用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复合抗热保护剂配方为海藻糖4.33%、脱脂奶粉2.90%和麦饭石改性材料(H-MS)7.57%。在此最佳添加配比下,菌体存活率为(73.32±0.76)%,活菌数最高可达1.12×109 CFU·g−1。 结论 添加3种抗热保护剂均能提高直投式菌剂菌体存活率,且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复合使用的抗热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海藻糖和脱脂奶粉将菌体包埋成微胶囊固定在麦饭石改性材料(H-MS)的孔道中,能有效保护菌体细胞,提高菌剂菌体存活率。
2023, 38(3): 367-37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14
摘要:
目的 揭示泰宁地区天然林与人工林锥栗外生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方法 以泰宁县天然锥栗林与人工锥栗林为采样地,采集锥栗根际土壤和根系样品,检测土壤理化性质,采用菌根学形态描述和分子鉴定对锥栗根部外生菌根真菌类型进行鉴定,并分析其侵染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天然林锥栗与人工林锥栗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天然林锥栗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与含水量显著高于人工林锥栗样地。人工林锥栗与天然林共鉴定到五类外生菌根真菌,隶属于2门3科5属。其中天然林锥栗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的侵染率最高,达到了33.62%;而人工林锥栗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的侵染率最高,为65.61%;此外,乳菇(Lactarius kesiyae)、绒盖牛肝菌属(Xerocomus sp.)和红菇属(Russula sp.)也是泰宁地区锥栗的主要外生菌根类群。外生菌根真菌侵染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全磷、全钾和含水量与菌根侵染率密切相关。 结论 泰宁地区锥栗天然林与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存在差异,且天然林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高于人工林。研究结果为今后挖掘锥栗优势外生菌根真菌并应用于锥栗栽培提供重要技术依据,为人工锥栗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奠定基础。
2023, 38(3): 376-38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3.015
摘要: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牛的重要传染病,临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伴有结膜炎、乳腺炎、流产等症状。其病原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virus 1,BHV-1),共编码30~40种结构蛋白,其中11种为囊膜糖蛋白。糖蛋白在病毒吸附、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糖蛋白gB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在细胞间扩散及复制至关重要;糖蛋白gD在病毒复制、传播和感染机制方面作用重大,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糖蛋白。对gB、gD的研究不仅可从蛋白层面解析病毒侵染机制,还能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主要糖蛋白gB、gD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疫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侵染机制和防控提供参考。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牛的重要传染病,临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伴有结膜炎、乳腺炎、流产等症状。其病原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virus 1,BHV-1),共编码30~40种结构蛋白,其中11种为囊膜糖蛋白。糖蛋白在病毒吸附、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糖蛋白gB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在细胞间扩散及复制至关重要;糖蛋白gD在病毒复制、传播和感染机制方面作用重大,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糖蛋白。对gB、gD的研究不仅可从蛋白层面解析病毒侵染机制,还能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主要糖蛋白gB、gD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疫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侵染机制和防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