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37卷  第11期

2022 年 11 期目录
2022, 37(11): 1-2.
摘要:
动物科学
青脚麻鸡父系D的选育及其杂交配套研究
陈建, 王俐智, 赵小玲, 杜晓惠
2022, 37(11): 1371-138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1
摘要:
  目的  在商业育种背景下,提升现有青脚麻鸡的外貌整齐度和生产性能,以实现青脚麻鸡父系D的提纯和杂交利用。  方法  用PCR法剔除TYR杂合型种公鸡,对合成系D的羽色、疾病、体重、产蛋性能等进行3个世代的纯繁选育,再以D系作为终端父本进行三系配套,并测定其性能。  结果  (1)D系鸡的羽色整齐度达到培育要求。通过逐代剔除D系种公鸡中的TYR基因杂合子,使后代白羽率从1世代的50.49%降低至3世代的1.89%;通过表型选择淘汰非麻羽鸡只,使后代黄麻羽比率从1世代的21.12%提高到3世代的93.78%。(2)D系各世代鸡白痢的疾病净化效果显著。白痢阳性率公鸡从1世代的14.6%降低到3世代的2.4%,母鸡从2世代的6.83%降低到3世代的2.08%。(3)D系鸡的主要生产性能提升明显。3世代43周龄公鸡体重3993.70 g,母鸡体重3397.14 g,相比1世代分别提高了174.64 g(P <0.05)和67.6 g(P >0.05)。3世代母鸡43周产蛋量和蛋重都有所提升,分别由1世代60.3个和63.38 g提高到3世代的82.5个和64.42 g。(4)以D系为终端父本组建的三系配套D♂×(K♂×Y♀)(DKY)的总体生产效果好于其他4个杂交组合。80日龄时,DKY公、母鸡的平均体重(2992.46 g和2395.7 g)、半净膛率(85.57%和85.27%)、胸肌率(19.19%和21.56%)均高于其他组合。  结论  合成系D经过3个世代的选育,外貌整齐度和生产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杂交配套效果良好,是一个可以商业化应用的优良父本品系。
PEDV、TGEV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病原学调查
陈秋勇, 陈渊泉, 陈如敬, 车勇良, 吴学敏, 刘玉涛, 周伦江, 王隆柏
2022, 37(11): 1381-138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2
摘要:
  目的  实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快速鉴别诊断,并调查分析福建省2019–2021年PEDV和TGEV流行情况。  方法  根据PEDV的N 基因和TGEV的S 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标记FAM、VIC荧光报告基团的探针,建立、优化双重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和体系,并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对福建省2019–2021年收集的297份疑似腹泻病料进行病原检测。  结果  建立的方法对PEDV和TGE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拷贝·μL−1,比普通PCR检测灵敏度提高100倍;对其他常见猪病原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福建省297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单PEDV感染率为88.89%,单TGEV感染率为1.01%,PEDV和TGEV混合感染率为3.37%。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福建省内2019–2021年以PEDV感染为主,TGEV感染率低,存在PEDV、TGEV混合感染的情况。
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S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林裕胜, 刘维巍, 张龙, 江锦秀, 张靖鹏, 刘庆华, 胡奇林
2022, 37(11): 1388-13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3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建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流行及其S1基因变异情况。  方法  对2021年在福建地区鸡群中分离的2株病毒,通过鸡胚致病性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RT-PCR方法进行鉴定。对2株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利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分离到的2株病毒均为IBV,分别命名为FJ-NP01和FJ-FZ01;FJ-NP01株和FJ-FZ01株的S1基因全长分别为1629 nt和1620 nt,编码543 aa和540 aa。FJ-FZ01株的 S1基因裂解位点为HRRRR,与基因型I分支所有参考毒株裂解位点一致;分离株FJ-NP01的 S1基因裂解位点为HRRKR,与已报道的基因型ⅣIBV分离毒株的裂解位点不同,与基因型Ⅵ参考毒株TC07-2的裂解位点一致。FJ-NP01株和FJ-FZ01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低,分别为83.2%和79.6%;与中国使用的Mass型常规疫苗H120和H52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75.7%~76.3%和77.1%~83.5%。FJ-NP01株是由基因型Ⅳ毒株CK CH GD LZ12-4与基因型I毒株L-1148在S1基因处发生重组而产生的新毒株,其核苷酸序列1438~1506 nt与推测的亲本毒株CK CH GD LZ12-4同源性达97%,其他S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推测的亲本毒株L-1148同源性达95.9%。  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福建地区IBV流行较为复杂,现有Mass型疫苗在福建省可能起不到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鳗鲡疱疹病毒与鳗鲡圆环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林而舒, 卓玉琛, 陈斌, 林煜, 钟全福, 樊海平, 曾占壮
2022, 37(11): 1394-139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4
摘要:
  目的  建立能同时检测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AHV)与鳗鲡圆环病毒(Eel circovirus,EeCV)的双重PCR法。  方法  优选PCR引物组合,建立鳗鲡疱疹病毒与鳗鲡圆环病毒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探究双重PCR扩增条件,并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临床样品检测效果。  结果  双重PCR法同时扩增出鳗鲡疱疹病毒690 bp和鳗鲡圆环病毒338 bp特异性片段,与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和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的核酸不发生扩增反应。鳗鲡疱疹病毒和鳗鲡圆环病毒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最低全检出量为5.0×10-4 μg·mL-1。用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50份临床病鳗进行检验,其中鳗鲡疱疹病毒的感染率为16%,鳗鲡圆环病毒的感染率为68%,共感染率为8%。该感染率与单一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结论  建立的鳗鲡疱疹病毒和鳗鲡圆环病毒双重PCR检测法不仅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而且临床应用效果佳,为鳗鲡疱疹病毒和鳗鲡圆环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与QRDR基因突变分析
林彬彬, 林志敏, 谢碧林, 翁汉东, 王秀祯, 程龙飞, 傅光华, 刘荣昌
2022, 37(11): 1400-140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5
摘要:
  目的  了解目前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对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  方法  采用K-B法对2019–2021年分离自福建省莆田市的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QRDR)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等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  结果  在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中,50%以上菌株对吡哌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耐药,且为多重耐药;90%以上菌株对氧氟沙星高度敏感。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未检测到qnrAqnrBqnrSoqxA等4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RDR突变分析发现,gyrA基因推测氨基酸序列中有6个位点发生突变,突变类型有S83R和S83I、S84P、D87A和D87G、A183V、N202E、Y211H;其中以S83I、N202E、Y211H的突变最多见,突变率分别为98.18%(54/55)、92.73%(51/55)、90.91%(50/55);39株耐恩诺沙星菌株中gyrA基因出现S83I(38/39)和S83R(1/39)突变,S83I突变也在3株恩诺沙星敏感菌株中发现。parC基因只在1株恩诺沙星中介菌株中出现F155S突变,这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未见报道。  结论  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未发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的S83I突变可能是介导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添加谷氨酸和精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方桂友, 郭庆, 刘景, 林长光, 董志岩
2022, 37(11): 1407-141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6
摘要:
  目的  探讨较大程度降低饲粮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后添加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用192头(26±2 d)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Ⅰ组为对照组,饲粮CP水平21.16%;Ⅱ组为低CP(15.97%)补充必需氨基酸(L-赖氨酸、DL-蛋氨酸、L-苏氨酸、L-色氨酸、L-缬氨酸、L-异亮氨酸)饲粮;Ⅲ组在Ⅱ组基础上添加1.5%谷氨酸,Ⅳ组在Ⅱ组基础上添加1.5%谷氨酸和1.0%精氨酸。试验期16 d,试验结束时,采集断奶仔猪结束体重、耗料量、腹泻天数和血液样品,测定仔猪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及血浆生化和激素指标。  结果  仔猪平均日增重(ADG)Ⅱ组显著低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Ⅲ组、Ⅳ组与Ⅰ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采食量(ADFI)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料重比Ⅱ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仔猪腹泻率Ⅱ组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和Ⅳ组均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显著低于Ⅱ组(P<0.05)。仔猪血浆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仔猪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Ⅱ组比Ⅰ组显著升高(P<0.05),Ⅲ组和Ⅳ组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Ⅲ组和Ⅳ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尿素氮(PUN)浓度Ⅱ组显著低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血浆CCK浓度Ⅲ组和Ⅳ组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血浆IGF-1浓度Ⅳ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  将饲粮CP水平降低至15.97%,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受到不利影响,肠道屏障通透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能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和血浆PUN浓度;添加谷氨酸后,能够恢复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提高胃肠激素水平。因此,断奶后饲喂低蛋白质饲粮并添加重要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酸可减少断奶仔猪腹泻,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是一种可行的饲喂策略。
园艺科学
香蕉GDSL脂肪酶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张城瑜, 任纹慧, 耿小慧, 李丹, 吴昊, 倪珊珊, 王梦鸽, 罗彬彬, 徐涵, 赖钟雄
2022, 37(11): 1415-142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7
摘要:
  目的  揭示香蕉GDSL脂肪酶基因家族(MaGDSL)序列特征及其在香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潜在功能。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aGDSL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其染色体、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的分布情况以及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系统进化关系,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库分析MaGDSLs在高温(45 ℃)/低温 (4 ℃)处理的叶片、枯萎病菌 FocTR4侵染的根系以及自然成熟/乙烯催熟的不同成熟阶段的果实中的表达模式,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部分MaGDSL成员在花粉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香蕉A基因组中有76个MaGDSL成员,分布于11个染色体上,可分为9个亚家族,各成员编码区长度为1014~ 2193 bp,其中有5个成员含有不同数量的转录本;多数MaGDSL成员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编码蛋白具有信号肽且主要定位在内外膜上;启动子区存在多种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相关响应元件以及22种TFBSs;MaGDSLs中有3个串联重复基因簇位于4、8号染色体,6个串联重复基因对分别位于1、6、7、8、9和10号染色体上,22对片段重复基因分布在除11号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上。MaGDSLs在香蕉叶片和根部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且个别成员受高、低温胁迫以及枯萎病菌调控,其中5个成员(MaGDSL4-5、8-1、8-12、9-4、9-5)受高、低温胁迫抑制表达,而MaGDSL2-1MaGDSL6-8受高、低温胁迫诱导表达,MaGDSL4-1MaGDSL11-1受低温和FocTR4调控,MaGDSL5~8仅响应低温胁迫,其中MaGDSL2-2MaGLP10-5对各种处理均有响应,而MaGDSL1-1在根系和花粉中均有高表达。  结论  MaGDSLs可能在香蕉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部分成员特异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重瓣铁线莲鲨烯合酶SQ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何舒澜, 杨谨, 黄娴, 陈观水
2022, 37(11): 1430-14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8
摘要:
  目的  鲨烯合酶是三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之一。克隆重瓣铁线莲的鲨烯合酶基因(Clematis florida squalene synthase,CfSQS),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重瓣铁线莲的三萜类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提升重瓣铁线莲的药用价值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根据重瓣铁线莲转录组数据并参考其他植物SQS基因设计引物,提取重瓣铁线莲叶片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法扩增并克隆获得CfSQS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时空表达分析。  结果  CfSQS ORF序列长度为1227 bp,编码408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6.69 kDa,为不稳定、无信号肽的跨膜疏水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69.61%)和不规则卷曲(22.06%)为主;CfSQS 含有鲨烯合酶家族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包括含有4个高度保守且典型的17~23个氨基酸长度的结构域(Ⅰ~Ⅳ)和1个高度差异的疏水区(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fSQS与黑种草(Nigella sativa L.)等毛茛科植物SQS聚在一类,说明其亲缘关系最近。时空表达分析表明,CfSQS在重瓣铁线莲的根、茎和叶器官中都有表达。  结论  首次克隆了重瓣铁线莲三萜类皂苷上游合成的关键酶基因CfSQS 的全长编码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和组织表达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重瓣铁线莲三萜类皂苷生物合成途径提供参考。
增温和干旱对灵武长枣果实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陆晖, 陈丽华, 宋丽华
2022, 37(11): 1438-144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09
摘要:
  目的  研究增温与干旱互作条件下灵武长枣果实吲哚-3-乙酸(IAA)、脱落酸(ABA)、玉米素(ZT)、茉莉酸(JA)含量的变化,为灵武长枣高效栽培提供指导。  方法  以6年生的灵武长枣为试验对象,设置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二因素裂区试验,其中大气温度设置2个水平处理,分别为大气常温环境和相对升高2 ℃的大气增温环境,土壤水分含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是正常土壤供水水平、中度干旱水平、重度干旱水平,测定灵武长枣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IAA、ABA、ZT、JA含量。  结果  模拟增温和干旱二者交互作用对灵武长枣果实主要内源激素(IAA、ABA、ZT、JA)含量影响显著(P<0.05);与常温环境相比,增温2 ℃时,灵武长枣果实ABA、IAA和JA含量升高;与正常土壤供水相比,中度干旱胁迫下灵武长枣果实ABA、ZT、JA含量升高,IAA含量下降,重度干旱胁迫下灵武长枣果实ABA、JA含量升高,IAA、ZT含量下降。  结论  大气增温2 ℃有利于灵武长枣果实IAA和JA含量的积累,干旱胁迫加剧了增温对果实IAA和JA 含量积累作用;干旱胁迫有利于ABA、ZT含量的积累,大气增温2 ℃加剧了干旱对ABA的积累,但减缓了干旱对ZT含量积累的促进作用。
植物保护
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及自噬的影响
吕林, 杨成东, 张雪, 于戈, 陈泰旭, 陈庆河
2022, 37(11): 1448-145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0
摘要:
  目的  明确TOR(Target of Rapamycin)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致病性及自噬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处理荔枝霜疫霉菌,观察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荔枝霜疫霉的菌丝生长及形态、孢子囊产生数量、游动孢子释放和致病性的影响,并通过丹酰戊二胺(MDC)染色观察细胞自噬。  结果  雷帕霉素处理后,荔枝霜疫霉的菌丝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为29.18 ng·mL−1,随着雷帕霉素浓度的增加,菌丝生长抑制不同程度增加;当雷帕霉素深度为25.0 ng·mL−1时,菌落生长抑菌率为45.3%,孢子囊产生数量为8.0×104 个·mL−1,仅为对照组的27.9%;雷帕霉素处理能促进游动孢子的释放;同时严重影响荔枝霜疫霉菌的致病性。通过自噬体观察表明,雷帕霉素处理后荔枝霜疫霉菌丝中自噬体的数量显著增加,促进荔枝霜疫霉的细胞自噬。  结论  TOR抑制剂雷帕霉素通过调控荔枝霜疫霉的细胞自噬,从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研究结果为荔枝霜疫霉的致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甘林, 何心怡, 郑秀琴, 代玉立, 卢学松, 杨秀娟
2022, 37(11): 1454-146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1
摘要:
  目的  探明酸性氧化电位水(简称酸化水)对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  方法  以福建主栽玉米品种泰鲜甜1号和泰鲜甜2号为材料,采用酸化水与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菌悬液及种子混合法,检测菌悬液的含菌量和种子的带菌率,调查种子出芽率、出苗率、苗鲜重等指标。  结果  结果表明,酸化水对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在泰鲜甜1号、泰鲜甜2号V(种子菌悬液)︰ V(酸化水)=1︰2及m(种子/mg)︰V(酸化水/mL)=125︰2混合6 h后,从菌悬液中检出的菌量分别为0.44、0 cfu·mL−1,检出的种子带菌率分别为14.00%和7.33%,而空白对照的2个品种菌悬液菌量均高于10 000 cfu·mL−1,种子带菌率均为100%。从酸化水处理的带菌种子中,检出的细菌和真菌出现频率分别为1.33%和20.00%,其中镰孢菌属真菌在所有携带真菌的种子中出现频率最高。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用酸化水处理6 h后,与各自的对照相比,在未接种病原菌的试验组中,泰鲜甜1号和泰鲜甜2号2个品种的种子出芽率、芽长、主胚根长和胚根数分别提高了13.33%和8.66%、0.32 cm和0.55 cm、0.73 cm和0.42 cm、0.16条和0.07条;而在预先接种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菌试验组中,2个品种的种子出芽率、芽长、主胚根长和胚根数分别比其对照提高了17.04%和6.67%、0.54 cm和0.33 cm、1.89 cm和0.40 cm、0.60条和0.26条,在预先接种病原菌假单胞杆菌试验组中,2个品种的种子出芽率、芽长、主胚根长和胚根数分别比其对照提高了35.34%和28.66%、0.85 cm和0.30 cm、2.30 cm和1.70 cm、0.76条和0.36条。此外,泰鲜甜1号和泰鲜甜2号种子用酸化水处理6 h后,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33%和8.00%,株高和地上部鲜重与对照无明显差别。  结论  酸化水处理能有效抑制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活性,对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真菌,且对种子出芽和出苗安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酸化水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玉米种子消毒剂。
茶园扁刺蛾生防菌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贺望兴, 谢小群, 杨普香, 李文金, 李延升, 江新凤, 毛平生
2022, 37(11): 1463-146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2
摘要:
  目的  筛选适宜生态有机茶园防治扁刺蛾的生防菌。  方法  采用温度筛选法从自然罹病死亡的扁刺蛾肠道体内初筛生防菌,浸液饲喂法测定生防菌对扁刺蛾幼虫的室内毒力;综合菌株的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进行菌株的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生防菌的发酵参数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  筛选到1株对扁刺蛾幼虫具有较高防效的内生生防菌X-11,扁刺蛾3龄幼虫取食经2.56×108个·mL−1 X-11菌液处理的茶枝条7 d后扁刺蛾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0.5%,致死中时(LT50)仅为2.88 d。菌株X-11经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为偶氮还原拟杆菌(Paenibacillus azoreducens)。发酵条件优化试验表明,菌株X-11的适宜发酵条件为:菌株接种量2%,在发酵温度36℃条件下发酵培养60 h,菌株含量最高达1.34×109个·mL−1  结论  筛选到1株对扁刺蛾幼虫具有较高防效的内生生防菌x-11,可作为防治扁刺蛾幼虫的生物防治菌剂使用。
蜜柚间座壳黑点病菌(Diaporthe citri)LAMP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建立
赖宝春, 姚锦爱
2022, 37(11): 1470-147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3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蜜柚间座壳黑点病菌快速、简便、灵敏的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可视化检测方法,在植株表现症状之前或初期实现病原菌的监测,为病害的早期监测、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以EF-1aElongation factor-1α)基因序列为靶序列,设计了一套LAMP特异性引物;以蜜柚黑点病菌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建立LAMP检测反应体系,开展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及田间病株检测。  结果  建立的LAMP反应体系可特异有效地检测出蜜柚黑点病菌。该体系最佳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分别为65 ℃和60 min。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LAMP检测最小质量浓度为10 fg·μL−1。采用LAMP法对15份疑似蜜柚黑点病田间样本进行快速检测,检出率为100%。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蜜柚间座壳黑点病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不仅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检测结果可视,可用于田间黑点病菌的实时监测和快速检测。
资源与环境科学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香蕉田土壤细菌群落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孙建波, 李淑霞, 李春强, 张世清, 李文彬
2022, 37(11): 1476-14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4
摘要:
  目的  探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香蕉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方法  设计5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CK,T1);25%化肥配施有机肥(T2);50%化肥配施有机肥(T3);100%化肥(100% CF,T4)和50%化肥(50% CF,T5)。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进行测序,并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数量、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T1、T2、T3、T4和T5处理的OTUs数分别是30、33、31、34、31个。不同处理中,优势菌群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T3处理提高了土壤中有益菌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各处理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为:T3>T5>T2>T1>T4。和单施50% CF(T5)化肥相比,50% CF配施有机肥处理(T3)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与T5处理相比,T2处理的多样性降低,说明化肥用量过低不利于土壤多样性的提高。T4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最低,表明过量的化肥施入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坐标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结构、相对丰度和优势菌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结论  与单施化肥相比,合理的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减氮50%配施有机肥(T3)处理不仅减少了氮肥施用量,而且增加了土壤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和土壤细菌多样性,有利于土壤生物肥力的提高。
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过程可培养真菌种群的生态学特性
刘欣, 肖荣凤, 陈燕萍, 陈峥, 郑雪芳, 张海峰, 夏江平, 王阶平, 刘波
2022, 37(11): 1483-14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5
摘要:
  目的  评估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种群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戈尔膜发酵效果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槽物料为研究对象,监测发酵过程物料的温度变化,并通过时间和空间格局采样,分离鉴定物料中的真菌种类及数量,分析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种群数量分布、空间分布型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特征等参数。  结果  发酵物料的温度监测表明,第2~16天的平均温度为55.27~74.64 ℃,定义为高温期;第17~27天的平均温度为41.26~50.64 ℃,定义为低温期。从72份物料样本中共分离鉴定出5种真菌,分别为沃尔夫被孢霉(Mortierella walfii)、青霉菌(Penicullium sp.)、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棘曲霉(A. spinosus)和土曲霉(A. terreus)。从空间分布上看,烟曲霉在物料浅层和深层的种群数量均较多,分别为1.13×105 CFU·g−1和1.47×105 CFU·g−1;而棘曲霉在物料浅层和深层的种群数量均最少,分别为4.90×103 CFU·g−1和1.56×103 CFU·g−1,说明烟曲霉适宜在该物料中生长,而棘曲霉则不适宜。从发酵时间看,发酵前期 (3~12 d)的总菌量在4.10×104 ~1.30×105 CFU·g−1,发酵后期(17~27 d)的总菌量在9.35×103~2.63×104CFU·g−1。发酵过程中真菌种群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且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烟曲霉在物料中生存适应性最强,但竞争能力较弱或不存在竞争。  结论  农业废弃物戈尔膜发酵过程中的可培养真菌的数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施用酸性土壤调节剂、腐熟咖啡果皮对咖啡苗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的影响
董云萍, 赵青云, 张昂, 赵少官, 龙宇宙, 孙燕, 谭军, 林兴军
2022, 37(11): 1493-150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6
摘要:
  目的  研究咖啡园施用酸性土壤调节剂、腐熟咖啡果皮对咖啡苗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的影响,为促进农业废弃物咖啡果皮的综合利用和改良咖啡园酸性土壤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方法  采集56年龄咖啡园土壤,添加不同量的酸性土壤调节剂克酸宝(TL)和腐熟咖啡果皮(CP),试验处理分别为:对照CK(表土100%)、TL1(TL 2%)、TL2 (TL 4%)、TL3(TL 6%)、TL4(TL 8%)、CP1 (CP 4%)、CP2(CP 8%),分析添加TL和CP对咖啡叶片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量、土壤pH值、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添加TL提高土壤pH值0.8~1.6,添加CP土壤pH值先增后降,种植6个月,土壤pH值比对照降低0.50个单位;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随TL和CP施入量增加而显著增加,CP处理全N、碱解氮、速效磷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但添加TL处理土壤速效磷显著降低,其中TL4比对照低69.34%。光合参数表现最好的是TL2、 TL3, 二磷酸核酮糖(RuBP)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n)分别比对照提高101.16%、135.30%,81.71%、80.35%。其次为CP1、CP2;添加TL和CP土壤酶活性除酸性磷酸酶(ACP)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酶活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处理碱性磷酸酶(ALP)是对照的2.05~3.71倍,过氧化氢酶(S-CAT)显著高于对照109.62%~18.60%,由高到低为CP2>CP1>TL4>TL3>TL2。脲酶(S-UE)比对照高18.70%~5.37%,最高为CP2、CP1,其次为TL1、TL4。TL2、 TL3、CP1、CP2处理不同程度促进了咖啡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累积量,其中株高、茎粗比对照提高25.09%~81.29%,叶、根、茎干重和单株总干重比对照提高1.65~5.02倍,效果最显著为CP1处理。  结论  施用适量的TL和CP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促进了咖啡植株的生长。但TL添加量增加,土壤交换态钙过高会引起磷的固定,添加CP随着有机氮的矿化 ,使土壤pH值降低。
闽育1号小叶萍的选育研究
郑向丽, 王俊宏, 徐国忠
2022, 37(11): 1503-15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2.011.017
摘要:
  目的   选育产量高、耐热又耐寒、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广的红萍新品种。  方法  以母本小叶萍4018和父本细绿萍1001进行种间杂交选育。  结果  选育出红萍新品种闽育1号小叶萍(A.microphylla ‘Minyu.1’),2015年该品种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2015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国家区域试验结果显示:闽育1号小叶萍平均干草产量为88 209 kg·hm−2,比对照覆瓦状萍500(34 146 kg·hm−2)平均增产158.3 %,差异极显著(P<0.01);比父本细绿萍1001(67 398 kg·hm−2)平均增产30.9%,差异极显著(P<0.01);比母本小叶萍4018(71 738 kg·hm−2)平均增产23.0 %,差异极显著(P<0.01),表现出很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该品种干物质营养成分含量为粗蛋白26.3%、粗脂肪16.0%、粗纤维11.2%、粗灰分13.6%、酸性洗涤纤维36.9%、中性洗涤纤维50.3%。  结论  该品种具有繁殖快、产量高以及较强的抗寒抗热性,全国各地均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10~30 ℃,可作为鱼、牛、猪、鸡、鸭、鹅等动物的青饲料,亦可作为稻田的水生绿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