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38卷 第9期
2023, 38(9): 1011-10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1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弱毒S株C30在雏番鸭血液中的病毒血症,口咽、泄殖腔的排毒规律及靶器官的带毒时间,了解弱毒S株在雏番鸭体内的增殖规律和致弱机理。 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NDRV核酸的RT-qPCR方法;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弱毒S株第30代(NDRV-S-C30)腿部肌肉注射2日龄雏番鸭,在免疫后1、2、3、4、6、8、10、12、14 d(Days post vaccination,dpv)采集其血液、肝脏、脾脏、泄殖腔分泌液和口咽液,用RT-qPCR 方法检测NDRV在血液、口咽、泄殖腔及靶器官的增殖能力及带毒时间。 结果 建立了检测NDRV 核酸的特异性RT-qPCR方法,使用该方法检测NDRV弱毒攻毒雏鸭的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时间分别为2~8 d和2~10 d,排毒高峰期为4~6 d;病毒血症时间为1~4 d,其中1~2 d 为病毒血症高峰期;弱毒在肝脏的带毒时间为3~6 d,在脾脏的带毒时间为1~8 d。 结论 NDRV-S-C30弱毒株免疫雏番鸭后可通过口腔和泄殖腔向外界排毒,仅能引起较弱的病毒血症反应,且在肝脏中的增殖能力弱,丧失了对易感靶器官造成病理损伤的能力。明确了NDRV 弱毒S株的排毒规律及病毒血症时间,为建立弱毒免疫效力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
2023, 38(9): 1017-10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2
摘要:
目的 快速了解猪群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免疫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相关疫苗后猪群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 方法 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ZJ08株进行纯化,采用纯化的病毒作为包被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C(Secretory component,SC)多克隆抗体为标记抗体,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建立乳汁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异性S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结果 成功建立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IgA抗体检测方法。PEDV抗原的最佳包倍浓度为0.6 μg·孔−1,样本最佳稀释比例为1∶5,作用时间1 h;SC标记抗体最适稀释比例为1∶100,作用时间1.5 h。建立的ELISA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样本中抗PEDV SIgA抗体,与PoRV(Porcine rotavirus,PoRV)、TGEV(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的阳性乳汁均无交叉反应;批内、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10%,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通过临床采集的乳汁样品测定发现,样本中PEDV IgA抗体阳性率达到98.1%,而采用针对特异性SIgA的抗体方法检测,其阳性率仅为69.2%,样本中IgA和SIgA抗体符合率仅为70.6%,提示仅仅依据PEDV IgA抗体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猪群免疫该疫苗后特异性黏膜免疫的真实水平。 结论 建立的PEDV特异性SIgA抗体检测方法可为分析、评估猪群免疫PEDV疫苗后乳汁中特异SIgA抗体产生及猪群的保护情况提供可靠依据。
2023, 38(9): 1024-102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3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圆圈病毒3型 (Gyrovirus 3,GyV3) 的TaqMan 荧光定量PCR方法,为GyV3提供快速便捷的检测技术手段。 方法 根据NCBI数据库中GyV3 VP2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和一条标记FAM荧光基团的探针,经过条件优化,建立用于检测GyV3的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以及模拟样品的检测试验。 结果 该方法灵敏性高,最低检测限度为1.585 copies·μL−1;特异性强,对其他常见禽病原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对鸡肝脏组织DNA加入重组质粒制备的模拟样品同时进行TaqMan荧光定量PCR与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均扩增出与预期相符的扩增曲线。 结论 首次建立用于检测GyV3的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为GyV3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3, 38(9): 1030-103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4
摘要:
目的 探究热休克蛋白基因在氧化应激和姜黄素作用下的表达差异,了解姜黄素药效的发挥与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变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热休克蛋白对氧化应激条件下鱼类肝细胞中的功能,为鱼类氧化应激的毒理学机制及姜黄素的药理学机制提供理论资料。 方法 对24 h姜黄素预处理(保护组)与无姜黄素预处理(对照组)的罗非鱼肝细胞分别进行0、1、2.5 h 的H2O2应激,并对肝细胞5种高分子热休克蛋白基因(HSP70、HSP90α、HSP90β、HSP60、HSP75)和5种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基因(HSP30、HSPB1、 HSPB7、HSPB8、HSPB11)的表达水平进行qPCR检测。 结果 与不经H2O2处理(0 h)相比,H2O2作用 1 h能显著提升HSPB1表达量,降低HSP30表达量;H2O2作用2.5 h 能显著提升HSP90a、HSPB1的表达量。姜黄素预处理24 h能显著提升HSP70、HSP90α、HSP30、HSPB1的表达量;姜黄素预处理24 h后再进行H2O2应激1 h时,HSP70、HSP90α、HSP3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H2O2单独应激(对照组);姜黄素预处理24 h后再进行H2O2应激2.5 h时,HSP90α、HSP30、HSPB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H2O2单独应激。其余热休克蛋白在试验过程中无显著差异。 结论 H2O2单独应激可引起罗非鱼肝细胞HSP90a、HSP30、HSPB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而姜黄素预处理能提高多种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提高了罗非鱼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最终抵御H2O2引起的氧化应激并维持细胞活力。
2023, 38(9): 1037-104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5
摘要:
目的 液体发酵饲料有益于动物肠道健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不同底物对液体发酵豆粕的理化特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发酵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分析红糖、鱼粉和豆粕及其组合,对液体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不同底物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 液体发酵饲料外观与原料浓度相关,即原料浓度越大,发酵饲料颜色越深。添加豆粕和鱼粉提高了发酵液体中的有机质和氮含量。PCA分析显示发酵前后样本中具有完全不同的细菌群落结构。经发酵,液体饲料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发酵初期,变形菌门细菌占主导,其中的优势属为黄单胞菌(Xanthomonas);发酵结束后,厚壁菌门占主导,其中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魏斯氏菌(Weissella)等乳酸菌是优势属。发酵底物是影响液体发酵饲料质量的重要因素,红糖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片球菌属(Pediococcus)和乳杆菌(Lactobacillales)含量呈正相关。鱼粉与乳杆菌属含量呈负相关,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魏斯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呈正相关。豆粕含量与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乳杆菌属、嗜冷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呈正相关。 结论 添加较高水平的红糖和豆粕、低水平的鱼粉能够提高液体发酵饲料中乳杆菌和魏斯氏菌等益生菌的丰度。
2023, 38(9): 1047-105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6
摘要:
目的 远缘杂交是提高不结球白菜产量、品质、抗逆性和实现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南方夏季高温影响不结球白菜周年生产和市场供应,远缘杂交可以丰富不结球白菜的品种供应,拓宽其遗传背景。 方法 以3个不结球白菜亲本和3个苗用大白菜亲本分别进行远缘杂交,测定亲本和F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倾向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在远缘杂交中单株重的遗传力最高,对后代的遗传效果最稳定;叶色值的变异系数最高,人工选择潜力最大;株高、株幅、叶长、叶柄长、叶柄宽、单株重的超中优势和超亲优势较高,在后代中具有杂种优势。 结论 筛选出D2和Q2的亲本组合可以用来选育农艺性状突出的不结球白菜品种,D3和Q3的亲本组合可以用来选育丰产的不结球白菜品种。
2023, 38(9): 1054-10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7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果袋对低纬度地区(广西)红阳猕猴桃果实色泽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采用4种不同类型果袋(复合袋、黄袋、黑袋、白袋)套袋处理,研究了各处理不同时期果实的中果皮叶绿素、类黄酮含量和色差值,内果皮花色苷、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含量、色差值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白袋处理的内果皮花色苷含量、a值、h值和中果皮的L值较低,显著低于黑袋和复合袋处理,中果皮叶绿素含量较高,白袋处理促进了中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内果皮花色苷着色,其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AcCHI和AcDFR2和AcF3GGT1在多个采样时期的表达量均为最低。复合袋处理内果皮花色苷含量较高、中果皮叶绿素含量较低,与a值、b值、色度角相对应,同时提高了内果皮和中果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复合袋一方面促进了内果皮着色,另一方面抑制了中果皮叶绿素合成,同时其内果皮AcF3GT1表达量除140 d外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黄袋和黑袋处理整体效果介于白袋和复合袋之间。 结论 套复合袋处理的果实叶绿素含量降低,果肉呈现黄绿色,花色苷含量提高,红色更为凸显,其AcF3GT1表达量显著提高,可能在猕猴桃花青苷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很有可能是花青苷合成的关键基因。
2023, 38(9): 1064-10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8
摘要:
目的 研究滇牡丹花蕾与花粉粒发育间的相关性,建立外观形态与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间的关系,为后期取材提供参考;筛选出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以期建立滇牡丹雄蕊的再生体系。 方法 以红色滇牡丹硬蕾期和透色期的花蕾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加光学显微观察的途径确定各阶段花粉粒的主导发育时期;结合MS固体培养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质量浓度对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结果 (1)红色滇牡丹花蕾直径10~17 mm且尚未透色的Y2−Y4阶段,其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是单核中期;花蕾直径12~15 mm且透色面积小于30%的T1−T2阶段为单核靠边期,花蕊直径15~19 mm且透色面积大于30%的T3−T4阶段为双核期。(2)滇牡丹雄蕊的最佳消毒方式为花蕾经流水冲洗30 min后,使用1% 次氯酸钠消毒8 min。(3)滇牡丹雄蕊的最佳诱导时期为单核靠边期。(4)雄蕊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0.5 g·L−1PVP;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1NAA+0.25 mg·L−16-BA+0.5 mg·L−1GA3+1 g·L−1PVP。 结论 明确了花蕾大小和外观透色形态与各阶段花粉粒的主导发育时期的关系,筛选出红花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滇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2023, 38(9): 1073-10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09
摘要:
目的 探明福建寿宁高山红茶的矿质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及变化规律,为福建高山红茶的品质特征研究及高山红茶良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60份不同等级寿宁高山金牡丹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感官审评、矿质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其化学元素差异特征,构建高山红茶等级判别模型。 结果 15种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依次为钾(K)>钙(Ca)>镁(Mg)>锰(Mn)>铝(Al)>铁(Fe)>钠(Na)>锌(Zn)>铜(Cu)>铅(Pb)>锡(Sn)>硒(Se)>砷(As)>镉(Cd)>汞(Hg),其中,K、Ca、Mg、Mn在寿宁高山红茶样品中含量丰富,占矿质元素总量的96.78%;15种稀土元素含量由高到依次为铈(Ce)>镧(La)>钇(Y)>钕(Nd)>钆(Gd)>镨(Pr)>镝(Dy)>铒(Er)>镱(Yb)>钐(Sm)>铕(Eu)>钬(Ho)>镥(Lu)>铽(Tb)>铥(Tm),其中,寿宁高山红茶Ce、La、Y、Nd含量较高,占稀土总量的82.4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共筛选出Cu、Al、Sn、Ce、Tm、Lu、Se、Mn、Dy、Ho、Gd、Tb、Er和Yb等14种特征元素(P<0.05,AUC>0.7)。基于此14种元素含量构建多层感知神经网络判别模型,训练组和检验组判别率分别为90.48%和94.44%。 结论 寿宁高山金牡丹红茶K、Ca、Mg、Mn等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基于化学元素含量构建多元统计分类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红茶样品等级。
2023, 38(9): 1082-10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10
摘要:
目的 探究红蕴含笑花香成分组成和含量变化规律,为阔瓣含笑的芳香育种与花香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了红蕴含笑3个开花时期(花蕾期、初开期、盛开期)3个花器官(花被片、雄蕊、雌蕊)的花香成分,并进行主成分(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 结果 从红蕴含笑3个开花时期3个花器官中共鉴定出100种花香成分,共11类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和烷烃类物质是红蕴含笑主要香气成分,两者之和占比在不同开花时期各花器官中相对含量均达到80%以上,酮类、醛类、醇类、杂环类和烯烃类等物质含量较低。鉴定出100种花香成分根据主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1%)及各花器官不同时期特有香气成分筛选并列出49种物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PCA和PLS-DA分析,可将3个开花时期红蕴含笑花器官进行分类,并筛选了13种差异性成分(VIP>1),表明3个花器官的香气成分具有差异性显著。红蕴含笑花被片主要香气成分γ-杜松烯和1,2-二甲氧基苯分别带有香草味和甜奶油味,呈木香型和草香型。花蕾期花被片特有成分酯类物质己酸苯乙酯和醚类物质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为花被片增添了甜香味和焦木味,呈花香型和草香型。初开期花被片特有成分酮类物质D-香芹酮为花被片增添了刺激香味,呈薄荷型。雄蕊主要香气成分γ-杜松烯和δ-榄香烯分别带有香草味和甜香味,呈木香型和草香型。雄蕊各开花时期特有成分醛类物质苯甲醛和酮类物质3-侧柏酮为雄蕊分别增添了杏仁味和刺激香味,呈果香型和木香型。雌蕊主要香气成分γ-杜松烯、(+)-香橙烯和δ-榄香烯分别带有香草味、木香味和甜香味,呈木香型和草香型。花蕾期雌蕊特有成分醇类物质γ-松油醇为雌蕊增添了松香味和丁香味,呈木香型。 结论 红蕴含笑花器官香气成分组成丰富,主要香气成分是萜类物质和烷烃类物质,主要释香部位是雄蕊,在开花进程中其香气特征因多种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和种类不断变化,使各花器官在3个开花时期呈现独特多样的花香。
2023, 38(9): 1094-110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11
摘要:
目的 阐明岭南药食两用植物猫尾草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为猫尾草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猫尾草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方法进行拼接、注释、解析以及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猫尾草叶绿体基因组是149 774 bp的环状双链四段式分子,包含128个基因,GC含量为38.2%。猫尾草叶绿体基因组含有26 015个密码子,偏好以A或T结尾;存在110个简单重复序列,以A或T单核苷酸重复居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猫尾草与同属狸尾豆的亲缘关系最近。 结论 首次报道猫尾草叶绿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并明确其结构特点,为猫尾草的栽培育种、遗传多样性和资源利用等奠定基础。
2023, 38(9): 1103-111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12
摘要:
目的 从老枞根际土壤分离可培养放线菌,获取潜在新物种,并筛选可可毛色二孢菌拮抗菌株。 方法 采用土壤稀释涂布法和三区划线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放线菌菌株;通过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 结果 (1)共获得81株不同放线菌菌株,分别隶属于链霉菌Streptomyces(54.32%)、节杆菌Arthrobacter(27.16%)、微杆菌Microbacterium(11.11%)、北里孢菌Kitasatospor(4.94%)和短小杆菌Curtobacterium(2.47%)5个属;(2)与已知模式菌株相比,相似度小于98.65%的潜在新种共有20 株;(3)经可可毛色二孢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后,获得7株高抑菌活性链霉菌,其中链霉菌ON316885的抑菌率最高,达到63.92%。 结论 武夷山老枞根际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深度挖掘研究的价值, 其中一些链霉菌具有较高的生防应用价值。
2023, 38(9): 1112-11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13
摘要:
目的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樟树溃疡病的主要致病菌。糖苷水解酶是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对可可毛色二孢糖苷水解酶基因LtGH88进行克隆与表达分析,为研究LtGH88在樟树溃疡病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可可毛色二孢侵染樟树枝干组织中获得LtGH88基因的CDS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编码蛋白的特征和功能,通过qRT-PCR测定LtGH88在可可毛色二孢侵染樟树过程中的表达量;再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初步分析LtGH88基因的功能。 结果 LtGH88基因编码序列长度为1 152 bp。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8 kDa,等电点(pI)为4.56,二级结构由49.09%的α螺旋、11.23%的延伸链和34.99%的无规则卷曲组成。蛋白N端包含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属于糖苷水解酶88(GH88)家族,能酶解果胶物质。LtGH88基因在樟树溃疡病菌侵染早期显著表达,不引起本氏烟叶片细胞坏死,且可抑制Bax引发的烟草叶片过敏性坏死反应。 结论 糖苷水解酶LtGH88可能通过抑制寄主免疫反应促进溃疡病菌可可毛色二孢在樟树枝干中的侵入和定殖。
2023, 38(9): 1117-11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14
摘要:
目的 为获得秸秆降解的应用型菌株,自制秸秆腐熟菌剂。 方法 从林下土壤和堆肥样品中,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刚果红培养基进行分离筛选,并对菌株纤维素酶活性、滤纸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 结果 获得1株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该菌株对滤纸有崩解效果,滤纸酶活性14.21 U·mL−1,木聚糖酶活性24.03 U·mL−1,玉米秸秆降解率为21.2%。 结论 菌株TB1滤纸崩解试验效果较好,纤维素酶活性、滤纸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均较高,具有秸秆降解开发应用价值。
2023, 38(9): 1124-11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9.01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伏牛山3种针叶林植物器官、枯落物和土壤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研究,探讨不同林分间植硅体碳的封存特性及稳定性差异,为长期固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伏牛山的雪松(Cedrus deodara)、圆柏(Sabina 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3种森林中对植物各器官、枯落物和0~50 cm深的土壤剖面进行采样,基于质量平衡法研究了土壤与植物体内的植硅体、植硅体碳和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 结果 雪松各器官植硅体含量在1.49~3.27 g·kg−1,植硅体碳含量在0.030~0.114 g·kg−1。圆柏各器官植硅体含量在1.44~2.56 g·kg−1,植硅体碳含量在0.036~0.085g·kg−1。侧柏各器官植硅体含量在1.86~2.90 g·kg−1,植硅体碳含量在0.038~0.083 g·kg−1。本研究估算了植硅体碳在各林分中的生产通量与周转时间,圆柏林中土壤植硅体碳储量(1.64 t·hm−2)高于雪松林(1.17 t·hm−2)和侧柏林(0.77 t·hm−2),且圆柏林植硅体碳周转时间(1813.16 a)长于雪松林(218.78 a)和侧柏林(556.44 a)。 结论 不同的森林类型对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生产速率和周转时间会有显著影响,在未来的针叶林森林管理计划中优化圆柏的造林/再造林会显著增强未来几个世纪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