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38卷  第7期

2023 年 7 期目录
2023, 38(7): 1-2.
摘要:
作物科学
不同水稻tms5突变位点对雄性不育起点温度的影响
吴明基, 刘华清, 陈建民, 付艳萍, 杨绍华, 宋亚娜, 林艳, 王锋
2023, 38(7): 761-77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水稻tms5突变位点对雄性不育起点温度的影响,探讨不育起点温度遗传调控途径。  方法  在水稻TMS5的6个外显子上设计11个CRISPR/Cas9基因编辑靶点,依次命名为T501 — T511,构建相应载体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明恢86,获得各靶点的tms5移码突变体。田间自然高温及人工气候箱(设日平均22 、24和28 ℃ 3种温度)条件下分析tms5突变体的花粉碘染及自交结实率,鉴定不育起点温度。  结果  粳稻日本晴tms5突变体的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 ℃,籼稻明恢86的不同tms5突变体不育起点温度为22~28 ℃。此外,同一遗传背景下,通过T501靶点编辑产生的tms5-1移码突变体不育起点温度均显著高于T502靶点的tm5-2突变体,其他位点上的tms5突变体育性特征与tm5-2突变体并无差异。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tms5-1突变体幼穗UbL40 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tm5-2突变体的表达量。  结论  水稻tms5突变体不育起点温度不仅受遗传背景的影响,tms5基因突变位点不同也会影响不育起点温度,特别是T501位点与其余位点突变体间不育起点温度差异显著,为研究水稻tms5两系不育起点温度的分子机理及遗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思路。
播期及温度对紫两优737农艺性状、品质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房贤涛, 游晴如, 王洪飞, 郑建华, 陈春霞, 董瑞霞, 陈双龙, 廖发炼, 董练飞, 黄庭旭
2023, 38(7): 772-7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2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期播种紫两优737,分析播期和灌浆期温度变化对紫两优737农艺性状、品质和类黄酮等含量的影响,为紫两优737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以紫两优737为材料,分期播种和种植,对紫两优737始穗后7、10、14、21 d环境温度变化和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品质及类黄酮含量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随着播期的推迟,有效积温EAT(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逐渐降低;紫两优737的株高降低,穗长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结实率和产量先降后升。始穗后10 d内的高温时数∑H(High temperature hours)、时热积温∑Th(Therm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hour)严重影响水稻结实率;始穗后14 d内的日均温TA(Average temperature )对结实率也影响很大,当TA为31.645 ℃时,结实率最低,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影响趋缓;始穗后21 d的日热积温∑Td(Daily therm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会造成水稻空瘪粒从而导致结实率下降。维生素含量与分期播种无明显相关,维生素绝对值较高的是VB5、VB6和VB2。随着播期的推迟,直链淀粉含量直线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受∑H、∑Td、∑Th影响,温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后期高温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趋缓。在福建晚稻地区,TA控制在26.84 ℃以下,对于保持糯稻的品质较好;花青素和黄酮含量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加;随着播期推迟,种皮颜色由棕红色变为深黑色,始穗后14 d至成熟,∑Td、TA和EAT对二者影响显著,温度的升高直接导致种皮变为棕红色,二者含量随之下降。  结论  在确保安全齐穗的基础上,生产中可以调整紫两优737播期,抽穗灌浆期TA控制在26.84 ℃以下,使EAT控制在2336.69~2390 ℃·d,福建晚稻对应播期6月15~25日可使产量和品质兼顾。紫两优737要合理安排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或者抽穗灌浆期TA较低的地区。
紫糯特种稻紫两优737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陈春霞, 游晴如, 王洪飞, 郑建华, 房贤涛, 董瑞霞, 陈双龙, 廖发炼, 董练飞, 黄庭旭
2023, 38(7): 783-79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3
摘要:
  目的  解析紫糯特种稻紫两优737及其亲本的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基因型构成,为该品种及其双亲在育种和生产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分子依据。  方法  应用10个重要基因的13个分子标记,分析紫两优737及其亲本紫392S、福恢737在产量、品质等相关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变化。  结果  在7个基因座位上,紫两优737及其亲本均携带相同等位基因型。在穗实粒数主效基因Gn1a座位上均携带高产等位基因Ha-Gn1a;在粒重和粒长主效基因GS3座位上均携带长粒型等位基因MH-GS3;在种皮基因Pb座位上均携带紫色果皮等位基因型;在糯稻蜡质基因wx座位上均携带低直链淀粉含量等位基因型;此外在淀粉分支酶基因SBE1SBE3以及极限糊精酶基因PUL基因座位上亦均携带相同等位基因型。在3个基因座位上,双亲携带不同等位基因型。在Hd3a座位上,紫392S、福恢737和紫两优737分别携带Hd3aNiphd3aKasaHd3aNip/hd3aKasa;在Hd1座位上,分别携带Hd1japHd1indHd1jap/Hd1ind在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基因AGPlar座位上,分别为Ⅰ型,Ⅱ型及Ⅰ/Ⅱ杂合型。  结论  紫两优737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为其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好及种皮颜色等特点提供了分子证据,并为相关有利等位基因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马蔺不同花期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朱莹, 孙俊明, 娄倩, 陈红武
2023, 38(7): 792-79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4
摘要:
  目的  检测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Fisch.) Koidz.]不同花期的挥发性成分,探索其挥发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为花香机理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花蕾期、盛花期、衰败期的马蔺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  结果  3个时期共检测出69种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释放量呈递增趋势,物质种类以酮类、烯烃类、醛类为主,其次为醇类、酯类,而烷烃类、苯环类、含氮化合物含量较少。花蕾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环己酮、甲基庚烯酮、β-鸢尾酮,盛花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β-蒎烯、甲基庚烯酮,衰败期的主要成分是(−)-β-蒎烯、甲基庚烯酮、己醛、苯乙醇、环己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3-甲基庚烷、甲基庚烯酮、(−)-β-蒎烯、正己酸乙酯、2-蒎烯、3-蒈烯、芳樟醇、苯乙醇、癸酸乙酯、β-鸢尾酮是马蔺不同花期的差异挥发性成分。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表明:2-甲氧基-3-仲丁基吡嗪、正己酸乙酯、芳樟醇、壬醛、己醛、反式-2-壬烯醛是马蔺的特征香气成分,其中2-甲氧基-3-仲丁基吡嗪的OAV极显著大于其他化合物(P<0.01),是马蔺的主要呈香物质。  结论  马蔺不同花期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衰败期是香气最强的时期,己醛、甲基庚烯酮、环己酮、苯乙醇是马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园艺科学
辣椒海藻糖-6-磷酸合酶基因CaTPS9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黄立娟, 魏敏, 苟秉调, 段盼盼, 郭娜纳, 魏兵强
2023, 38(7): 800-8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5
摘要:
  目的  明确辣椒中海藻糖-6-磷酸合酶(TPS)基因CaTPS9的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进一步了解TPS对辣椒生长中调控非生物胁迫的作用。  方法  以辣椒品种强丰101为试验材料,克隆CaTPS9基因,并对辣椒CaTPS9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顺式作用元件、系统进化树等进行分析;通过qRT-PCR分析CaTPS9基因在不同组织(商品果果肉、幼果果肉、成熟果果肉、商品果胎座、幼果胎座、成熟果胎座、叶、根、茎、花)和胁迫处理(低温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中的表达模式。  结果  CaTPS9基因CDS序列全长2604 bp,编码867个氨基酸。CaTPS9蛋白包含Glyco_transf_20和Trehalose_PPase两个保守结构域,分子质量为97.60 kDa,不稳定指数为44.27,理论等电点为5.63,亚细胞定位预测CaTPS9蛋白位于细胞质中。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aTPS9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序列,蛋白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CaTPS9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中的同源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CaTPS9启动子区域含有与激素、胁迫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CaTPS9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商品果胎座中表达量最低。在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 处理12 h后CaTPS9基因的表达量被显著提升,而低温、吲哚乙酸(3-indoleacetic acid,IA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3)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能够显著抑制CaTPS9基因表达量。  结论  CaTPS9基因可能通过海藻糖生物合成途径响应逆境胁迫。
中国沙棘HrNHX6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罗程月, 马玉花, 王晨兆, 张丹, 董佳伟, 冶贵生
2023, 38(7): 809-8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6
摘要:
  目的  克隆中国沙棘HrNHX6基因,分析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以期为HrNHX6基因的抗旱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中国沙棘HrNHX6基因进行扩增,并利用生物软件分析HrNHX6基因序列,预测其蛋白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干旱胁迫下HrNHX6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  获得的HrNHX6基因属于NHX家族NHX6基因,其编码蛋白质定位于液泡膜,无信号肽,含有13个跨膜螺旋区,具有N-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豆蔻酰化位点、酰胺化位点、糖转运蛋白signature 位点等多种类型的修饰位点。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组织之间HrNHX6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显著差异,而不同干旱程度胁迫处理之间HrNHX6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差异。  结论  HrNHX6蛋白的结构特性及HrNHX6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表明其与中国沙棘抗旱关系密切且受干旱胁迫诱导。
潮汐灌溉对番茄苗期生长及基质水分耗散的影响
潘可可, 王克磊, 苏世闻, 朱隆静, 徐坚, 陈发兴
2023, 38(7): 817-8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7
摘要:
  目的  研究潮汐灌溉方式下番茄幼苗生长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基质水分耗散规律,为番茄潮汐灌溉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番茄瓯秀201为试材,设置潮汐灌溉和顶部洒水灌溉2种方式,分析2种灌溉方式下番茄幼苗生长和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拟合潮汐灌溉方式下基质水分耗散规律。  结果  潮汐灌溉方式下,穴盘质量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0.920;穴盘质量减少量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0.853。与顶部洒水灌溉相比,在番茄4叶1心时,潮汐灌溉下番茄根系鲜质量、干质量、根系体积、根系长度分别提高44.81%、45.91%、93.81%、9.41%;潮汐灌溉下番茄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顶部洒水灌溉处理,而丙二醛(MDA)含量却显著下降;潮汐灌溉下番茄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顶部洒水灌溉处理。  结论  潮汐灌溉下基质的水分吸收与耗散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显著相关,潮汐灌溉可显著促进番茄幼苗生长,使番茄根系保持较高生长活性,有利于番茄植株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3种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组分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含量变化
朱骏驰, 郭修武, 李宝昌, 郭印山
2023, 38(7): 824-8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8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香型葡萄果实主要香气物质种类及生长阶段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  方法  以金星无核、玫瑰香、红地球3种不同香型的葡萄样品为试材,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技术定性定量检测香气物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主要香气物质及不同生长阶段的含量变化。  结果  草莓香型金星无核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主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大马士酮、苯乙醇,玫瑰香型玫瑰香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以α-松油醇、芳樟醇、香叶酸、香叶醇等萜类物质为主成分,中性香型 红地球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成分为C6化合物(青叶醛和正己醇等)。酯类香气物质含量随着生长期持续增长,C13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大马士酮)在果实幼果期含量最高,芳香族化合物(苯乙醇)含量主要在转色期至成熟期积累,萜类香气物质含量主要依靠幼果期至转色期阶段积累,C6化合物在不同香型的葡萄品种中含量的积累规律是不一致的。  结论  不同香型葡萄品种香气物质组分和积累时期各有差异, 金星无核葡萄果实香气主要由酯类、C13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组成,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大马士酮、苯乙醇为主要贡献物质;玫瑰香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要由醇类和酸类等萜类物质组成,其中α-松油醇、芳樟醇、香叶酸、香叶醇为主要贡献物质;红地球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主要由C6化合物组成,其中青叶醛和正己醇为主要贡献物质。
转录组测序分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对广叶绣球菌生长的影响
刘晓瑜, 肖冬来, 马璐, 杨驰, 林辉, 江晓凌
2023, 38(7): 833-8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09
摘要: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添加不同氮源培养后广叶绣球菌基因差异表达情况,旨在探究氨基酸调节基质降解的分子机理,为其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硫酸铵、鱼粉蛋白胨、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氮源,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不同氮源诱导下广叶绣球菌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结果  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相对于硫酸铵、鱼粉蛋白胨可显著促进菌丝生长(P<0.01);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铁离子的还原和转运同化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富集度较高的通路主要有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氮代谢等。差异基因中溶血素蛋白ostreolysin A6、GroES类似蛋白和6-甲基水杨酸脱羧酶等基因在天冬氨酸或谷氨酸诱导下表达量变化倍数较大(P<0.01)。  结论  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可能通过促进绣球菌氧化还原酶活性及铁离子代谢过程,提高其基质利用能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广叶绣球菌木质纤维素降解机制及栽培生理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SSR分子标记鉴定非洲菊F1代杂种的真实性
曹奕鸯, 夏朝水, 陈玮婷, 甘玮欣, 林辉锋, 林发壮, 周辉明
2023, 38(7): 842-85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0
摘要:
  目的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F1代杂种的真实性,以期为非洲菊新品种(系)杂种的真实性鉴定提供方法。  方法  选用非洲菊罗德里、热带草原及其65个正反交F1代杂种,部分自主选育非洲菊新品种(系)及其亲本为材料,从非洲菊转录组中发掘的65对SSR引物中筛选条带清晰、重复性好、亲本间无相同等位基因位点的引物,运用于非洲菊F1代杂种的真实性鉴定。  结果  65对SSR引物中,有26对引物在非洲菊亲本罗德里、热带草原间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达40%,其中,g24、g32、g38、g64这4对引物扩增非洲菊亲本间无相同等位基因位点,条带清晰可辨,扩增正反交后代都包含双亲的各一条带,都能将65个正反交后代鉴定为真杂种。引物g24、g04、g44、g39扩增非洲菊新品种(系)均包含双亲的各一条带,可分别将非洲菊新品种(系)明卉粉黛、明卉红颜、魅粉、幻彩鉴定为真杂种。  结论  SSR分子标记在非洲菊亲本中多态性丰富,可应用于非洲菊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能够有效辅助非洲菊新品种鉴定和选育。
动物科学
牛嵴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赵润涛, 特木尔巴根, 郭宇, 武娅楠, 王旭芬, 侯琳, 张贺, 赵洋, 张志丹, 周伟光
2023, 38(7): 851-8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1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且能定量分析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BKoV)的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GenBank上发布的牛嵴病毒3D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牛嵴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  该方法最佳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300 nmol·L−1,探针浓度为400 nmol·L−1,在1×101~1×108 copies·µ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9,扩增效率为103%;特异性较强,在多个犊牛腹泻相关病原中,只检测出牛嵴病毒;敏感性较高,对BKoV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下限为1×101 copies·µL−1,而普通RT-PCR对BKoV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下限为1×102 copies·µL−1;重复性较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2021年3~5月采自内蒙古地区牧场的37份犊牛粪样中BKoV的检出率为24.3%,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其病毒载量,其中腹泻粪样平均病毒载量为3.7×105 copies·µL−1,健康犊牛粪样平均病毒载量为8.65×103 copies·µL−1  结论  建立的牛嵴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为BKoV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6种渔药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评价
林而舒, 陈斌, 樊海平, 钟全福, 吴斌, 朱坤远
2023, 38(7): 857-8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2
摘要:
  目的  探明常用渔药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毒性和安全使用剂量,保障其养殖过程中渔药的安全使用。  方法  在水温25.8~28.3 ℃的室外条件下,采用静水式试验法测定6种常用渔药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并通过药物毒性积蓄系数(Medicine toxicity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MAC)分析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  结果  6种渔药制剂对马口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婷Ⅱ(2.222 mg·L−1)、车轮虫必克(0.790 mg·L−1)、聚维酮碘(0.659 mg·L−1)、拜特新敌磷(0.225 mg·L−1)、拜特指环敌(0.214 mg·L−1)、白点净(0.006 mg·L−1);对马口鱼幼鱼的MAC值均为正值,但其变化趋势不同,表明6种药物积蓄作用强于降减作用,且受试生物对药物敏感程度存在差异。  结论  依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等级的评价标准,对马口鱼幼鱼,美婷Ⅱ为低毒渔药制剂,车轮虫必克、聚维酮碘、拜特新敌磷和拜特指环敌为中毒渔药制剂,白点净为剧毒渔药制剂。
资源与环境科学
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富硒土壤对水稻硒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唐玙璠, 张智, 康淑铭, 张恩, 马东海, 谢小伟, 许兴, 王彬
2023, 38(7): 864-8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3
摘要: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盐碱富硒土壤对水稻硒的吸收、转运积累的影响。  方法  以耐盐碱水稻宁粳4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不同类型盐碱富硒土壤:A处理(轻度盐化土壤)、B处理(轻度碱化土壤)、C处理(中重度碱化土壤),测定水稻各生育时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根、茎、叶、籽粒、麸皮的硒含量。  结果  (1)水稻根、茎、叶和籽粒中的硒含量均表现为:C处理>B处理>A处理。成熟期硒含量高低呈现根系>茎>叶>籽粒的特点。成熟期籽粒均达到富硒标准,分别为0.17 mg·kg−1(A)、0.22 mg·kg−1(B)和0.24 mg·kg−1(C),且C处理显著高于A、B处理(P<0.05);(2)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中硒含量及累积量不同,各器官累积量均表现为:C处理>B处理>A处理。水稻硒的生物富集高峰期在抽穗期,成熟期水稻各器官硒的累积量表现为精米>茎>叶>根>颖壳;(3)整个生育时期硒有一定的运转规律:苗期到抽穗期,硒由根向茎、叶中转移,抽穗期到成熟期穗中硒含量主要来自于茎叶的供给。(4)根系硒的吸收系数和初级转运系数随着盐碱程度加重而增加,表现为C处理>B处理>A处理,而次级转移系数随着盐碱程度加重而降低,表现为A处理>B处理>C处理。  结论  在pH为8.41~9.51、全盐含量为1.74~3.62 g·kg−1、全硒含量为0.23 mg·kg−1的盐碱富硒土壤上能生产出符合富硒标准水稻,且中重度盐碱土壤能促进水稻对硒的吸收转运及积累,为盐碱富硒土壤开发富硒水稻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甘蔗耐旱内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
罗艳菊, 谢林艳, 吴昊, 刘鲁峰, 何丽莲, 李富生
2023, 38(7): 873-8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4
摘要:
  目的  筛选耐旱性较强的甘蔗内生菌,并对其功能进行测定,以丰富甘蔗耐旱性内生菌资源,并用于提高甘蔗的抗旱性。  方法  以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分离的329株甘蔗内生菌为供试菌株,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的方法进行耐旱菌株的筛选;通过0~45% PEG6000的胁迫处理,对筛选得到的目标菌株进行耐旱性分析;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DNA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以及菌株固氮和分泌IAA的能力。  结果  筛选得到两株耐旱性较强的菌株,其中K5菌株鉴定为考克氏菌(Kocuria sp.),登录号为OP737815;ZM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登录号为OP740361。K5菌株和ZM菌株都能耐受40%PEG6000的胁迫,其最适初始pH分别为5.0和6.0,而且两株菌株均能在50 ℃的条件下稳定生长,具有较广的初始pH和温度适应范围,能耐受100 g·L−1的氯化钠胁迫。此外,两株菌株均具有固氮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其中ZM菌株的固氮能力强于K5菌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两株菌株分泌IAA的能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  K5、ZM菌株耐旱能力较强,且具有固氮和分泌IAA的能力,间接推测其对于提高甘蔗抗旱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水活度和温度对苦荞麦黄曲霉菌株MI18-S1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周飘, 张晓娜, 陈庆富
2023, 38(7): 882-88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3.07.015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水活度和温度对苦荞成熟种子中黄曲霉菌株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明确荞麦中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适宜条件,为荞麦在收获、加工、运输和储藏各环节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从贵米苦荞18-1号成熟种子中分离出黄曲霉菌株MI18-S1,通过添加不同量的甘油调节培养基水活度(0.87、0.90、0.93、0.95、0.99),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5、21、28、35、42℃)下培养7 d。测量菌落直径,用血球计数板计算产孢量,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菌株产毒量。  结果  黄曲霉菌株MI18-S1能产毒B1、B2,以B1为主,但不产毒G1和G2;当温度为28℃、水活度为0.93时,该菌株的产孢量和产毒量均最大;当温度高于28℃时,菌落在高水活度下生长较好;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42℃时生长速率很缓慢甚至不生长、也不产毒;在15~42℃内,产毒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菌落直径对产毒量的线性影响不显著,产毒量主要受水活度、温度和产孢量这3个因素影响,并且产孢量对产毒量的影响最大;产孢量主要受水活度、温度、产毒量和菌落直径这4个因素影响,并且产毒量对产孢量影响最大。  结论  当水活度为0.93、温度28 ℃时黄曲霉产孢产毒量均达到最大,因此在荞麦生产链的很多环节,尤其是储藏阶段,应尽量避免此最适条件,从而控制荞麦的产孢产毒量,保障食品健康。本研究可为制定荞麦收获、加工、运输和储藏时黄曲霉污染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