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34卷 第8期
2019, 34(8): 867-87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01
摘要:
目的 水稻株型改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是一个调控水稻株型的关键基因,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TALENs技术)定点突变水稻IPA1基因,了解IPA1基因不同序列变异的株型效应,为进一步利用IPA1基因创制实用型水稻新株型材料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TALENs技术定点突变优良恢复系明恢86的IPA1基因,通过测序鉴定突变体,种植于标准小区,调查分析其株型相关性状。 结果 利用TALENs技术获得了8种不同序列突变的水稻ipa1突变体,并通过转基因植株自交结合PCR分析筛选到去除了TALENs表达框,获得4种不含外源转基因成分的纯合突变体材料(IPA1基因表达区分别缺失2、4、16、23 bp)。表型分析发现,IPA1基因突变能够显著改变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及穗粒数等性状。与野生型比较,缺失移码突变体株高降低7.9%~11.4%,有效穗数增加46.9%~68.4%,穗长短24.2%~29.3%,穗粒数减少31%~34%,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 结论 利用TALENs技术定点突变水稻IPA1基因能够明显改变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及穗粒数等主要性状,产生水稻新株型。
2019, 34(8): 873-88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02
摘要:
目的 解析生产上杂交稻品种的再生力鉴定指标,以期筛选出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力强的组合,为再生稻新组合的选育和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 试验于2015-2017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以23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其中3个为再生稻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品种,统一采用高产栽培方式,利用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性状指标与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而确定再生力筛选指标,并进行新组合再生力的比较和筛选。 结果 头季稻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为0.83,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达54.61%,因而头季高产的品种特征为重穗,以穗粒数的优势形成巨大的库容量;再生季产量与有效穗数的相关系数为0.70,达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达38.98%,显示再生季的库容量来源于多穗。头季稻的有效穗数、有效穗数与母茎数比率,均与再生稻产量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82,经回归分析获得再生稻产量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0.6%~99.6%和76.5%~99.5%。 结论 再生季产量是衡量再生力强弱的直接依据,而头季有效穗数、有效穗数与母茎数比率是强再生力品种的重要筛选指标。经鉴定和筛选,内6优7206、川优7185、川优7206、荃优7028为再生稻优良组合。
2019, 34(8): 883-88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03
摘要:
目的 四倍体苦荞充实度较差,影响到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研究钾肥用量对提高四倍体苦荞籽粒充实的影响,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其产量水平。 方法 以四倍体苦荞品种TB195为研究对象,设不同钾肥用量处理:低钾(LK:12 kg·hm-2)、中钾(MK:24 kg·hm-2)、高钾(HK:48 kg·hm-2),以不施钾肥为对照(CK)进行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不同处理对四倍体苦荞籽粒灌浆动态、根系形态、籽粒充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MK处理的灌浆起始势(R0)、达最大生长速率的天数(Tmax·G)、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G)、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最大。MK处理两年平均籽粒充实度为31.63%,分别比CK处理、LK处理、HK处理增加45.22%、38.12%、23.79%;MK处理两年平均产量为1 159.3 kg·hm-2,分别比CK处理、LK处理、HK处理增产54.60%、50.19%、31.58%。不同钾肥处理在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率总体上表现为中期最大,后期次之,前期最小。形状参数值(N)以CK处理最高,MK处理最低。 结论 适宜的钾肥施用量(24 kg·hm-2)不仅可以促进四倍体苦荞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提高其籽粒充实度和产量。
2019, 34(8): 889-8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04
摘要:
目的 利用建立的多效唑诱导中国水仙的SSH文库,克隆中国水仙NtCCHC锌指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原核表达,为深入研究NtCCHC锌指基因在中国水仙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Trizol法提取多效唑处理后的中国水仙叶片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根据已知的CCHC锌指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基因克隆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 结果 克隆一段810bp的cDNA编码区序列,编码26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多个物种的CCHC基因存在着较高的同源性,命名为NtCCHC。该基因能成功在pGEX-4T-3原核表达载体上实现诱导表达,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NtCCHC与中国莲遗传距离最近。 结论 克隆了中国水仙NtCCHC基因序列,并成功诱导表达。
2019, 34(8): 912-91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07
摘要:
目的 研究青岛市城阳区道路绿地8种乔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洗脱法并通过微孔滤膜过滤测定8种乔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计算8种植株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滞尘量,对比8种乔木单株滞尘量的大小,用JEOL7500F电子显微镜观测叶表面,分析叶表面结构与不同粒径颗粒物滞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存在差异,国槐和紫叶李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毛白杨和悬铃木较弱,总体表现为:国槐>紫叶李>女贞>洋白蜡>栾树>绦柳>毛白杨>悬铃木;紫叶李对PM5滞尘能力最强,栾树最弱,紫叶李对PM5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是栾树的约2.4倍;对PM2.5吸附能力表现为国槐最强,栾树次之,绦柳最弱。对单株滞尘量的研究表明,悬铃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单株滞尘量最大,栾树和紫叶李较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具有叶表面粗糙、绒毛密集,气孔开口较大、沟壑明显等特征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 结论 国槐和紫叶李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毛白杨和悬铃木较弱;紫叶李对PM5滞尘能力最强,栾树最弱;对PM2.5吸附能力表现为国槐最强,栾树次之,绦柳最弱。悬铃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单株滞尘量最大,栾树和紫叶李较低;具有叶表面粗糙、绒毛密集,气孔开口较大、沟壑明显等特征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
2019, 34(8): 920-92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08
摘要:
目的 研究柑橘果实响应高温、强光胁迫的活性氧代谢,为预防柑橘果实发生日灼以及果品优质生产提供依据。 方法 在环境调控生长室中模拟高温、强光诱导柑橘果实发生灼伤,并从果实灼伤病程的不同阶段入手,分析了果实灼伤病程中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 结果 高温、强光胁迫使果皮中O2·-大量积累,LOX活性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上升。灼伤初期果皮呈现深黄色小斑点,SOD、POD和PPO活性均显著上升;随着灼伤病情的加剧,果皮变褐,POD活性仍增强,SOD活性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正常果,而PPO活性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果;AsA和GSH含量在整个灼伤病程中均逐步下降。 结论 在高温、强光胁迫初期果皮呈现深黄色小斑点,柑橘果实果皮组织维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减缓了高温、强光对细胞膜的损伤。果皮呈现深黄色小斑点是预防柑橘果实果皮褐变的重要时间节点。
2019, 34(8): 925-9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09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福建省某养殖场病死山羊的病原,明确山羊病死原因,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无菌采集的病羊肺脏为材料,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鉴定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提取菌株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16S rRNA扩增片段送公司进行克隆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分析;并进行生化、药敏和动物攻毒试验。 结果 该分离菌株在含10%脱纤维绵羊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成直径1 mm左右、中央凸起、乳白色、边缘不整齐、伴有β溶血环的菌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16S rRNA测序结果经NCBI在线软件Blast后显示与GenBank上的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同源性高达100%;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特异性PCR有目的扩增条带;生化试验结果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伪结核棒状杆菌相符,表明分离菌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命名为FJ-PN。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小鼠腹腔与皮下注射0.3 mL含量为4×105CFU·mL-1的分离菌,在40 h内全部死亡;山羊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山羊经皮下注射2 mL、鼻腔接种1 mL含量为4×105CFU·mL-1的分离菌3 d后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克拉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四环素、左氟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红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利福平低度敏感,对链霉素、甲氧苄啶表现耐药。 结论 本研究分离到的1株细菌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对抗生素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为该病的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支持。
2019, 34(8): 933-9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10
摘要:
目的 首次对半番鸭不同组织Cu/Zn-SOD基因表达、酶活性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半番鸭不同组织抗氧化特性,为深入研究半番鸭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能力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了半番鸭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胃和胸肌中的Cu/Zn-SOD mRNA相对表达量、酶活力和MDA含量。 结果 Cu/Zn-SOD mRNA在胸肌中相对表达量最高,总体趋势为胸肌>肝脏>肺>心脏>脾脏>肾脏/肌胃。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肝脏和肾脏Cu/Zn-SOD酶活力显著高于胸肌和肌胃。半番鸭胸肌MDA含量显著高于肝脏、肌胃和肾脏,提示胸肌可能更易受到氧化应激损伤。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u/Zn-SOD活力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抗氧化酶活力与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半番鸭Cu/Zn-SOD基因表达和酶活力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组织Cu/Zn-SOD活力差异可能与Cu/Zn-SOD自身的生理功能以及组织代谢水平有关。
2019, 34(8): 939-94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11
摘要:
目的 阐释日粮添加玉米粉与油脂诱导奶牛低乳脂情况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的变化情况。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选取4头体况相近、健康的泌乳期中国荷斯坦奶牛。试验开始前先以基础日粮预饲并以自身作对照。试验期奶牛日粮中添加玉米粉1.5 kg·头-1·d-1,添加胡麻油150 mL·头-1·d-1。预饲期为7 d,试验期为15 d,分析奶牛乳脂率及瘤胃细菌菌群变化情况。 结果 在饲料淀粉营养水平达到27%左右水平上额外添加胡麻油150 mL·头-1·d-1,连续添加15 d使奶牛的乳脂率极显著降低(P < 0.01),乳糖显著升高(P < 0.05),成功诱导奶牛乳脂降低。瘤胃细菌研究表明,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29个菌门,与对照组相比,玉米粉和油脂诱导乳脂降低后奶牛瘤胃导软壁菌门丰度显著降低(P < 0.05),放线菌门与浮霉菌门丰度极显著增加(P < 0.01);螺旋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 < 0.05)。在属水平上检测到389个菌属,其中110个菌属有显著差异(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瘤胃乳酸菌杆菌属丰度极显著增加(P < 0.01),肠球菌属丰度极显著降低(P < 0.01),克里斯滕森菌属显著降低(P < 0.05),普雷沃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 < 0.05),毛螺旋菌极显著降低(P < 0.01),未注释毛螺旋菌属丰度显著增加,丁酸弧菌属-2(Butyrivibrio-2)丰度显著降低(P < 0.05),瘤胃球菌属-1丰度显著提高。 结论 日粮添加玉米粉与油脂诱导奶牛乳脂降低,瘤胃细菌菌群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但菌群结构及丰度发生了较大改变,产酸菌属与淀粉利用菌属增加显著。
2019, 34(8): 952-95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13
摘要:
目的 研究褐飞虱的移动行为规律,为褐飞虱行为调控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方法 以室内续代饲养的稻飞虱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移动计数装置,对长翅和短翅两个性别褐飞虱成虫的移动行为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 4个虫态成虫的移动时间分布、移动量和移动昼夜比例等均存在明显差异。雄性成虫的移动频率显著高于雌性,其中长翅雄性成虫的移动总量最高,平均为1 290次;短翅雌性成虫最低,为480.7次。雄性成虫夜间移动量高于白天,而雌性特别是短翅型雌性成虫夜间移动量仅占0.36。 结论 褐飞虱成虫的移动行为具有一定规律,雌、雄成虫移动行为差异明显。根据4类成虫的移动行为差异和特点,通过人为方法干扰或抑制其移动行为,可能会影响到褐飞虱的迁飞和求偶活动,从而降低种群数量达到防治的目的。
2019, 34(8): 958-96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14
摘要:
目的 明确引起福建建阳桔柚落叶、枝梢枯死的两种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防治病害提供基础。 方法 从建阳桔柚上采集典型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形态观察和菌株rDNA-ITS区序列比对、致病性测定。 结果 桔柚病叶片中分离出两种主要病原真菌,代表菌株分别为FJAT-32214和FJAT-32151。菌株FJAT-32214在PSA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为灰褐色,产褐色分生孢子,多呈链状分隔,其rDNA-ITS区序列与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的ITS序列相似性达99%;菌株FJAT-32151在PS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丝呈灰白色,绒状、茂密,后期会在菌落表面产生砖红色孢子堆,分生孢子柱形或棒状,单胞,无色,其rDNA-ITS区序列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ITS序列相似性也达99%,通过回接可引起样本致病,分离获得与接种物一致的病原物,符合Koch氏法则。 结论 通过病原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了发生在建阳桔柚叶片上的两种主要真菌性病原,分别为引起褐斑病的互隔交链孢霉和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
2019, 34(8): 965-97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1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等级白牡丹茶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探究氨基酸种类与白牡丹茶品质等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AQC柱前衍生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测定游离氨基酸后,通过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聚类分析法,对9批次不同等级白牡丹茶的35种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 结果 白牡丹茶中除β-氨基丁酸、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酪氨酸5种氨基酸外,其余30种氨基酸均高于定量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游离氨基酸与白牡丹品质等级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其中,γ-氨基丁酸、丝氨酸、脯氨酸、色氨酸、甘氨酸对于白牡丹茶滋味品质的影响最大;味觉分析结果显示,γ-氨基丁酸对白牡丹茶滋味的收敛性有重要贡献,而其余氨基酸主要通过交互作用对白牡丹茶滋味品质产生贡献。 结论 白牡丹茶的游离氨基酸构成与其品质等级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不同氨基酸组分通过交互作用对白牡丹茶的滋味等级形成产生整体性的贡献作用。
2019, 34(8): 974-9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16
摘要:
目的 分析水稻田、山垅和林下3种种植模式七叶一枝花土壤中芽胞杆菌资源多样性,为七叶一枝花的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五点采样法,分别采集水稻田、山垅田与林下种植模式七叶一枝花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样本6份,采用涂布法分离芽胞杆菌,采用16S rRNA基因同源性将其鉴定。 结果 一共分离获得了87株芽胞杆菌,13个属、35个种,分别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16个种、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各3个种、Bhargavaea、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Burkholderia、短芽胞杆菌属Brevibacillus、代夫特菌属Delftia、Paenarthro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伯克氏菌属泛菌属Pantoe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各1个种。根据分离频度分析得知,七叶一枝花土壤中的芽胞杆菌优势菌群为图瓦永芽胞杆菌B.toyonensis和假蕈状芽胞杆菌B.pseudomycoides。其中,水稻田种植模式土壤中的芽胞杆菌的数量最多,且Margalef、Shannon-Wiener、Pielou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最高。七叶一枝花根际土壤中的芽胞杆菌数量均大于非根际土壤。 结论 水稻田蕴藏着丰富的芽胞杆菌种类和数量,多样性高,在七叶一枝花的种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9, 34(8): 985-9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8.017
摘要:
目的 当前,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面脱贫。在此背景下,伴随着高脱贫率的返贫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鲜有揭示返贫脆弱性时空格局的研究成果。论文探究福建省67个县(市、区)在2012-2016年期间的返贫脆弱性的时空分异与产生机制,为精准识别重点扶贫对象、制定针对性强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论文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多维返贫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地理学视角与GIS技术手段进行返贫脆弱性测度和可视化表达。 结果 (1)福建省的返贫脆弱性程度整体降低,不同返贫脆弱性等级呈现不同的态势,高返贫脆弱性从65.7%下降至31.8%,中返贫脆弱性从23.9%提高至56.1%,低返贫脆弱性从10.4%提高至12.1%。(2)其空间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高返贫脆弱性在空间上表现为"破碎-连接",中返贫脆弱性表现为"集聚-连片",低返贫脆弱性总体呈现"收缩-连接"态势;(3)第一产业增长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土地面积、农村用电量、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例与返贫脆弱性显著相关。 结论 福建省的返贫脆弱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性,中、高返贫脆弱性普遍存在,低返贫脆弱性仅集中在部分沿海都市区,且返贫脆弱性的产生机制具有多维特征。未来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要重点关注中、高返贫脆弱性地区,将脆弱性等级识别和精准举措紧密对应,并加强返贫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