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下一篇»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Vol. 30 Issue (12): 1160-1165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甘林, 王志纯, 代玉立, 杜宜新, 阮宏椿,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等。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30(12): 1160-1165.
[复制中文]
GAN Lin, WANG Zhi-chun, DAI Yu-li, DU Yi-xin, RUAN Hong-chun, SHI Niu-niu, CHEN Fu-ru, YANG Xiu-juan, et al. Inhibition on Bipolaria maydis and Disease Control on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of Various Fungicides[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30(12): 1160-1165.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4R1024-5)

通信作者

杨秀娟(1972-),女,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病害防治(E-mail:yxjzb@126.com)

作者简介

甘林(1981-),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病害防治(E-mail:millergan@yeah.net)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9-29
修改日期:2015-10-18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
甘林1, 2, 王志纯3, 代玉立1, 杜宜新1, 2, 阮宏椿1, 2, 石妞妞1, 2, 陈福如1, 2, 杨秀娟1, 2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13;
2. 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 重点实验室, 福建 福州 350003;
3. 福建省种子管理总站,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 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均低于1 μg·mL-1,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7.607 5、12.067 1 μg·mL-1。百菌清、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异菌脲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56 5、0.452 3、1.709 3、 2.976 3、 37.579 5 μg·mL-1,而其他DMIs类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均高于160 μg·mL-1。此外,接菌前2 h喷药,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75%百菌清WP 6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和50%氟啶胺SC 2 00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防病效果    
Inhibition on Bipolaria maydis and Disease Control on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of Various Fungicides
GAN Lin1, 2, WANG Zhi-chun3, DAI Yu-li1, DU Yi-xin1, 2, RUAN Hong-chun1, 2, SHI Niu-niu1, 2, CHEN Fu-ru1, 2, YANG Xiu-juan1, 2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Fuzhou, Fujian 350013, China;
2. Fujian Key Laboratory for Monitoring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rop Pest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3. Fujian Seed Management Station, Fuzhou, Fujian 35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select effective fung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caused by Bipolaria maydis. Toxicities of various fungicide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rates of the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of B. maydis in media containing the fungicides. The efficacies of the fungicides in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were evaluated by a pot experi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 fungicides, including fluazinam, prochloraz, and difenoconazole, had a strong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B.maydis, with EC50 lower than 1 μg·mL-1. Chlorothalonil and mancozeb were not effective in retarding the fungal growth, with EC50 of 7.6075 and 12.0671 μg·mL-1, respectively. However, chlorothalonil, mancozeb, pyraclostrobin, fluazinam, and iprodione were found highly inhibitive on the spore germination, with EC50 of 0.3565, 0.4523, 1.7093, 2.9763, and 37.5795 μg·mL-1, respectively. Other DMI fungicides were low in inhibiting the spore germination, with EC50 above 160 μg·mL-1. The control effect of spraying 1,000-time dilution of 50% iprodione SC, 600-time dilution of 75% chlorothalonil WP, 1,000-time dilution of 80% mancozeb WP, or 2,000-time dilution of 50% fluazinam SC 2 h prior to inoculation was greater than 80% on the pathogen.
Key words: corn    Bipolaria maydis    fungicide    toxicity determination    disease control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食、饲兼用型作物,也是其他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鲜食玉米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种植面积也不断地扩大。据报道,鲜食玉米在我国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6.7万hm2,其种植范围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云南、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1]。由于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等特点,部分地区鲜食玉米的生产采取周年连续种植的模式。然而,由于鲜食玉米自身糖分含量较高,抗性较弱,加之受到病原菌致病力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栽培中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已日趋严重,其中以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为害尤为普遍。

玉米小斑病菌具有重复侵染的特点,能使玉米叶片过早干枯,影响光合作用,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生产上对玉米小斑病常用的化学防治药剂主要有百菌清、腐霉利、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然而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单一的杀菌剂,部分地区的玉米小斑病菌已对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使得其防治效果下降[2, 3, 4]

目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已有些报道[5, 6, 7],张立军等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发现病菌菌丝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8]。然而,关于一些新型杀菌剂对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抑制作用及其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分离自福建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小斑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法测定比较了供试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理想的药剂,为指导田间玉米小斑病的合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玉米品种

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离、保存,并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供试玉米品种为榕甜2号。

1.2 供试杀菌剂原药和商品制剂

98.5%百菌清原药(江苏阴苏利化学有限公司);95.2%苯醚甲环唑原药(杭州宁龙化工有限公司);97%咪鲜胺原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95%丙环唑原药(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94.5%氟啶胺原药(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90.5%代森锰锌原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97.5%异菌脲原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99.2%腈苯唑原药(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98%三唑醇原药(兴农药业(上海)有限公司);98.4%咪鲜胺锰盐原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95%烯唑醇原药(武汉远成共创科技有限公司);98%戊唑醇原药(青岛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5.4%吡唑醚菌酯原药(青岛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药剂均用丙酮或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配成1.00×104 μg·mL-1母液,以上溶液均在4℃保存备用。

75%百菌清WP(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SC(百农思达(北京)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25%咪鲜胺SC(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丙环唑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50%氟啶胺SC(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80%代森锰锌WP(美国陶氏益农公司);50%异菌脲S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4%腈苯唑S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15%三唑醇WP(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50%咪鲜胺锰盐WP(北京达世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5%烯唑醇WG(北京瑞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戊唑醇SC(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EC(德国巴斯夫公司)。

1.3 供试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用于病菌培养;1.4%水琼脂培养基用于病菌孢子萌发试验。

1.4 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9]测定13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根据预试验,将供试药剂母液用1%吐温80溶液配制成不同系列浓度的药液。吸取1 mL药剂依次加入到灭菌的99 mLPDA培养基中(冷却至60℃左右),充分摇匀,制成含系列药剂浓度的PDA培养基平板冷却备用。将玉米小斑病菌置于PDA培养基,(28±1)℃培养6 d后,用直径5 mm的打孔器在靠近菌落边缘的同一圆周上打取菌饼,接种到含有不同药剂浓度的PDA培养基平板中央,每皿放置1个菌碟,并置于(28±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 d,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生长直径,以不加药剂的处理为对照。每个药剂浓度处理重复4次。通过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算出各药剂对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

生长抑制率(%) = [(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 / (对照菌落直径)]× 100%。

1.5 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测定 1.5.1 含药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将病菌接种于PDA培养基,(28±1)℃培养6 d后,加入适量的系列浓度供试药剂,用无菌毛笔刷刮洗培养基表面的孢子,无菌纱布双层过滤,在10×10倍显微镜下检查孢子悬浮液的数量,调节至每个视野约50~100个孢子。

1.5.2 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测定

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测定采用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萌发法[10]。含药的孢子悬浮液配制好后,立即各取0.2 mL置于各自相应浓度的含药水琼脂培养基表面,用无菌玻璃弯棒涂匀后,(28±1)℃黑暗培养3 h后(经预试验孢子在水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3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在10×10倍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基表面孢子萌发情况,每个处理随机检查200个左右孢子,以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时视为萌发,以无药剂的处理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计算各处理浓度孢子萌发率及孢子萌发抑制率。通过孢子萌发抑制率几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

孢子萌发率(%)=(萌发的孢子数/孢子总数)×100%

孢子萌发抑制率(%)=[(对照孢子萌发率-处理孢子萌发率)/对照孢子萌发率]×100%

1.6 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盆栽药效试验

在玉米生长至5~6片叶时,将供试的商品制剂按田间常用浓度均匀地喷施于玉米植株表面,分别于1次施药2 h和1次施药7 d后将玉米小斑病菌孢子悬浮液(5×105 个·mL-1)喷雾接种玉米植株表面,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每个处理20株玉米,重复3次。接种后的植株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处理24 h(环境温度约25~32℃),接种7 d后调查玉米叶片发病情况,病叶分级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11],计算病情指数,比较不同药剂的防效。

1.7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DPS数据处理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1),测定的EC50值介于0.144 6~12.061 7 μg·mL-1之间。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丙环唑、氟啶胺、异菌脲、腈苯唑、咪鲜胺锰盐、烯唑醇和戊唑醇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其中氟啶胺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0.144 6 μg·mL-1;百菌清和代森锰锌对玉米小斑病菌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是7.607 5和12.061 7 μg·mL-1

表1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 Tab. 1 Toxicities of fungicides according to mycelial growth of B. maydis
2.2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存在不同的抑制效果(表2),百菌清、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和异菌脲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值分别为0.356 5、0.452 3、1.709 3、2.976 3、37.579 5 μg·mL-1。其余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均高于160 μg·mL-1,而苯醚甲环唑、腈苯唑、三唑醇和烯唑醇4种药剂在400 μg·mL-1浓度条件下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30%以下。

表2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室内毒力 Tab. 2 Toxicities of fungicides according to spore germination of B. maydis
2.3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盆栽防效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其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一次施药2 h后接种病菌,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75%百菌清WP 6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和50%氟啶胺SC 2 00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其中,75%百菌清WP 600倍液的防效最佳,为92.97%。而15%三唑醇WP 1 000倍液、24%腈苯唑SC 1000倍液、25%咪鲜胺SC 1 000倍液和30%戊唑醇SC 2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差。1次施药7 d后接种病菌的防效情况也有所差异,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25%丙环唑EC 1 000倍液和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防效分别为51.50%、43.60%和45.49%,而15%三唑醇WP 1 000倍液和25%咪鲜胺SC 1 000倍液没有防治效果。与接菌前2 h喷药的试验结果相比,各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具有较好防效的50%异菌脲SC、75%百菌清WP、80%代森锰锌WP和50%氟啶胺SC,其防效分别降低了36.39%、59.51%、40.83%和75.54%。

表3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盆栽防治效果 Tab. 3 Disease control of fungicides on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of B.maydis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病菌菌丝和孢子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抑制菌丝生长方面,供试的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丙环唑、氟啶胺、异菌脲、腈苯唑、咪鲜胺锰盐、烯唑醇和戊唑醇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而百菌清和代森锰锌对玉米小斑病菌抑制作用较差。然而,在抑制孢子萌发方面,百菌清和代森锰锌对孢子萌发却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如戊唑醇、腈苯唑、烯唑醇等麦角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却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差,表明同种杀菌剂对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不同,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杀菌剂的作用机理、靶标菌体对象有关。这与孔凡彬等[5]的研究结果较一致。

百菌清和代森锰锌是一类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前者作用机理是与真菌细胞中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发生作用,破坏酶的活力,使真菌细胞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而丧失生命力,对病菌孢子的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后者作用机理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参与丙酮酸氧化过程的二硫立酸脱氢酶中的硫氢基(-SH)结合,从而达到抑制病菌生长的作用。氟啶胺属2,6-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保护性杀菌剂,可作用于病菌孢子萌发至产生的各个阶段。异菌脲为二甲酰亚胺类高效、广谱触杀型杀菌剂,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因此,上述4种杀菌剂对病菌孢子的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以保护性防效为主。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抑制病菌的呼吸作用来破坏病菌的能量合成,具有保护和治疗效果。而三唑类和咪唑类杀菌剂均属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但以治疗作用更为显著[12, 13, 14]

盆栽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代森锰锌、氟啶胺、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而麦角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则表现出较差的保护性防治效果,推测与其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差有关。与一次施药2 h后接种病菌试验结果相比,一次施药7 d后接种病菌,各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可能与供试杀菌剂的持效性有关。因此,在病害发生期应选择有效性和持效性较好的杀菌剂进行病害预防,并注重药剂施用的间隔时间。

玉米小斑病菌具有较强的侵染能力,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4~8 h,即可产生芽管并侵入玉米叶片的表皮细胞,病斑形成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助气流传播,对田间生长的玉米进行重复侵染[15]。人工接种试验发现,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玉米植株15 h后,可见叶片上有大量水渍状病斑,因此,及时做好玉米小斑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同时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可将不同作用机制和不同作用靶标对象的杀菌剂进行合理混配、交替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而且能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杨孝臣,李妍妍,丰光.甜玉米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及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236.(1)
[2] 孙常刚.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08-109.(1)
[3] 谢伟烈,郑卓辉,谢艳华,等.5种杀菌剂防治甜玉米小斑病田间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3, (9):77-79.(1)
[4] 王晓鸣,戴法超,朱振东.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4):37-39.(1)
[5] 孔凡彬,高扬帆,陈锡岭,等.9种药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室内抑菌实验[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4):63-64.(2)
[6] 李广领, 陈锡岭,王建华,等.8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6,(5):74-77.(1)
[7] 李广领,高扬帆,陈锡岭,等.8种新型杀菌剂对2种玉米致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12):2265-2266, 2268.(1)
[8] 张立新,张军,王建华,等.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植物保护,2011,37(4):163-166.(1)
[9] 范昆,张雪丹,余贤美,等.无花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8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2013,43(1):75-81.(1)
[10]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1248.2-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
[12] 周明国.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3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3.(1)
[13] BEARD C, LOUGHMAN R, SMITH A, et al.Baseline sensitivity to three triazole fungicides in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J].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2009,38:168-172.(1)
[14] JIN L L,XIANG Y L,YA L D,et al.Baseline sensitivity and control efficacy of DMI fungicide epoxiconazole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J].Europe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5,141:237-246.(1)
[15] 王晓梅,吕平香,李莉莉,等.玉米小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128-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