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2
2. Myc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Fr.) Sing.,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又称毛柄小火菇、朴菇、冬菇、冻菌、金菇、智力菇等,属于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金钱菌属Flammulina[1, 2, 3]。金针菇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市场上广受喜爱的天然保健食品之一[4]。随着市场对金针菇产量需求的逐年增加以及消费者对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金针菇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研究极为重要[5]。
金针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药两用真菌之一,中国是人工栽培金针菇的发源地和金针菇产量最大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金针菇种质资源[6]。食用菌的种质资源是进行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这方面,国外研究比较系统全面。日本将每个菌种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特性、农艺性状等,作为品种属性的一部分,来对品种进行认定、注册,并建立起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法律保护制度。而我国,对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以及系统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7]。根据近年来金针菇的市场行情,能否生产出优质、高产、稳产的金针菇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金针菇的高产稳产不仅取决于栽培管理水平,而且与菌种的关系极大[8]。对金针菇产业而言,菌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金针菇工厂化企业所用菌种大部分为国外菌种,国产菌种的市场占有率较小。因此,利用国内现有金针菇种质资源选育优良的国产菌种是当前金针菇育种的首要任务[9]。
目前,国内对金针菇品种的选育研究有报道,如熊鹰等[10]对适合四川本地栽培的优良菌种进行筛选研究,郑群等[11]对适合石河子本地栽培的优良菌种进行品比试验,陈文良等[12] 品比研究了适合北京地区栽培的优良菌种,张美玲[13]对内蒙古不同白金针菇栽培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等。但金针菇品种繁多,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同一品种在地域上由于栽培管理等各种因素影响,菌丝生长速度“现蕾时间”、“子实体性状”产量及抗逆性等也存在差异[14]。优良菌种需具备突出的农艺性状,食用菌的农艺性状指标,是了解研究食用菌菌株的重要指标,作为食用菌最重要的基础生产资料,菌种的收集、保存、遗传多样性评价以及利用,是遗传育种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15],为了准确提供亲本材料的遗传信息,提高育种针对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需要对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品比试验[16]。本研究选用22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对其综合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为丰富金针菇种质资源及栽培选择优良菌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供试菌株分别收集于福建、东北、河北等地,保藏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菌株名称、来源等见表1。
原种瓶培养基(棉籽壳58% 麸皮20% 木屑20% 石膏2% 料水比1∶1.3);栽培种培养基(棉籽壳53% 麸皮25% 木屑16% 石膏1% 玉米粉4% 轻质碳酸钙1% 料水比1∶1.3)。
1.3 试验方法 1.3.1 原种制作首先将配制好的原种培养料以每瓶装入200 g培养料干料的标准装入规格为750 mL的菌种专用瓶中,用“丁”型杷将料面压平,以料面在瓶肩处为宜。为缩短菌丝长满瓶的时间,在原种瓶中间预留直径为1.5~2.0 cm的接种穴,接种穴深度以从料面上可以看到瓶底为宜,塞上棉花塞,用牛皮纸包好后,在0.14 MPa条件下高压灭菌2.5 h,冷却备用。
在无菌条件下,采用“两点”接种法接种后,置于菌种培养室发菌。发菌期间室内培养条件为20~22℃、空气相对湿度60%~65%、避光并间歇性适当通风。原种瓶培养期间,每隔1 d检查1次瓶中菌丝的萌发、生长情况及杂菌污染情况。
1.3.2 出菇试验当菌丝长满原种瓶后,每种菌株接种50个栽培袋。栽培袋规格为40 cm×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高度15 cm,上下松紧一致,料面平整,装入湿料800 g左右,栽培料中间预留直径2.5 cm、深12 cm的接种穴以备接种时原种进入瓶子的培养料中部。塞上棉花塞后,常压灭菌15 h后,冷却备用。在无菌操作条件下,以每袋接入约20 g菌种的标准接种,接种后适当摇动栽培料表面的菌种,使菌种布满料面,同时有一部分菌种落入接种穴。接种完将栽培袋移入培养室培养。栽培袋菌丝培养期间,培养室保持18~20℃、空气相对湿度65%~70%、CO2浓度2 000×10-6~4 000×10-6、避光,每天定时间歇性通风。菌丝长满培养料后,继续后熟培养1周。后熟培养期间,白天6 h散射光光照,并逐渐降温催蕾。然后,将栽培袋移入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栽培袋出菇采用“搔菌法”进行出菇。该阶段温度控制在8~10℃、CO2浓度4 000×10-6~5 000×10-6。待菇蕾长高至3~5 cm、菇柄硬实时,套上规格为20 cm×40 cm×0.0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置于栽培架顶层进行“风抑制”和“光抑制”。待整束菇蕾长至平均8 cm时移到下层培养架,并适当拉高塑料袋。子实体生长期间室内CO2浓度保持在9 000×10-6~10 000×10-6。待子实体高度达到16~18 cm,菌盖直径小于1.5 cm时采收。
出菇期间记录不同菌株采收时间、子实体颜色;子实体采收时,统计菌株的菌盖直径、菌柄长度、单袋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将菌株单袋产量、菌柄长度、菌盖大小、菌盖厚度等指标进行方差分析。
1.3.3 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将菌株单袋均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并观察其与现蕾天数的关系,同时将单袋均产量与菌柄长度、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产量与菌株这三个指标的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针菇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22株菌株的农艺性状指标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F0006、F0016+1、F0111、F0148、F0154号菌株子实体颜色为白色,其余为黄色或浅黄色品种;现蕾天数在16~66 d;其中F0118、F0016+1、F0094、F0123、F0102号菌株单袋均产量较高;F0034、F0094、F0030+1、F0118号菌柄长度较长;F0020、F0026、F0017、F0114、F0006号菌株菌盖较小;F0109、F0148、F0133号菌盖厚度较厚。
将菌株单袋均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图1。由表3可以看出组间P=0.00说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具体分析结果见图1。
从图1可知:黄色和浅黄色品种的单袋均产量普遍较高。白色品种单袋均产普遍较低(其中“F0016+1”白色菌株除外)。黄色和和浅黄色品种的现蕾天数基本比白色品种的现蕾天数要短,而且天数相差很大,黄色及浅黄色品种一般在28 d以下,白色品种的现蕾天数(其中“F0016+1”号白色菌株除外)都在50 d以上。
2.2.2 菌株产量与菌柄长度、菌盖大小及厚度的逐步回归分析将单袋均产量与菌柄长度、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经过逐步回归分析,P=0.025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R值是可信的。方程中引入“菌柄长度”,而将“菌盖大小”和“菌盖厚度”排除掉不引入说明菌柄长度与产量有相关性而菌盖大小和厚度与产量没有相关性,其中菌柄长度系数为12.489为正,说明菌柄长度对产量具有正贡献,但是菌柄长度的R=0.481,值较小说明菌柄长度与产量的相关性较低,可能原因是没有测量菌柄粗细,菌柄粗细可能与产量的相关性较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讨论与结论从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来看:黄色和浅黄色菌株基本比大部分白色菌株产量要高,且现蕾天数也较短,但就其商品价值来说,白色菌株比黄色和浅黄色菌株商品价值要高。故在育种上可以选用产量高、现蕾天数短的黄色菌株和产量低、现蕾天数长的白色菌株作为亲本,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高产量的白色品种。此外本研究的供试菌株中,也有个别产量高现蕾天数短商品价值高的白色菌株。像“F0016+1”号白色菌株,产量达到266.07 g·袋-1,现蕾天数27 d,观察其子实体情况,发现其菌柄较长,菌盖很厚,菌盖大小适中且不易开伞,性状较好,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在品种的性状改良上可以选用“F0016+1”号白色菌株为基准菌株,选育出产量更高、性状更好的菌株。由菌株产量与菌柄长度、菌盖大小、菌盖厚度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菌柄长度与产量有相关性而菌盖大小和厚度与产量没有相关性,其中菌柄长度系数为12.489为正,说明菌柄长度对产量具有正贡献,但是菌柄长度的R=0.481,值较小说明菌柄长度与产量的相关性较低,其原因可能与菌柄的粗细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1] | 王圣忠. 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放疗的增效减毒作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8):494-495.(1) |
[2] | LIN Z B, ZHANG H N. Anti-tumor and immunoregulatory activities of Ganoderma lucidum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J].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4, 25 (11) : 1387-1395.(1) |
[3] | 魏晓霞,李鹏,许建华,等.灵芝三萜组分GLA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6):417-420.(1) |
[4] | FENG L, YUAN L, DU M, et al. Anti-lung cancer activity through enhancement of immunomodulation and induction of cell apoptosis of total triterpenes extracted from Ganoderma luncidum (Leyss. ex Fr.) Karst [J]. Molecules, 2013, 18 (8):9966-9981.(1) |
[5] | 张利菁,刘绍雄,罗孝坤,等.26个金针菇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5,34(2):39-43,51.(1) |
[6] | 张介驰,孔祥辉,戴肖东,等.金针菇免疫调节蛋白基因克隆及其表达[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5):495-498.(1) |
[7] | 陶永新, 谢宝贵,朱坚,等.银耳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测评[J].食药用菌,2011,19(1):38-40.(1) |
[8] | 马红, 刘小雪,朱秀娜,等.10个金针菇菌株工厂化栽培试验[J].食药用菌,2015,23(4):248-249.(1) |
[9] | 陆欢,张丹,张炉军,等.金针菇种质资源5个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5,23(1):96-106.(1) |
[10] | BODE H B, BETHE B, HOFS R, et al. Big effects from small changes: possible ways to explore nature's chemical diversity[J]. Chem Bio Chem, 2002,(3): 619-627.(1) |
[11] | 张劲松,贾薇,唐传红,等. 中国栽培灵芝的研究 [C]//国际灵芝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中国药理学会,2011.(1) |
[12] | 史先敏. 中国栽培灵芝三萜成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1) |
[13] | 肖小河,鄢丹,王伽伯,等. 关于中药质量生物检定的几点商榷[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 (4):504-508.(1) |
[14] | 王庆武,兰玉菲,唐丽娜,等.5个平菇菌株综合农艺性状比较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3):58-59.(1) |
[15] | 边银丙.食用菌菌种质量问题与菌种管理对策的商榷I.菌种质量问题与菌种管理现状的分析[J].中国食用菌,1999,18(4):12-14.(1) |
[16] | 冯伟林, 蔡为明,金群力,等.秀珍菇菌株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及ISSR分子标记鉴定[J].食用菌学报,2014.21(2)14-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