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是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1, 2, 3]。目前,在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4],联苯菊酯和啶虫脒是福建省茶园常用药剂[5, 6]。杀虫剂的频繁及不合理施用致使假眼小绿叶蝉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7]。抗药性监测是抗性研究和抗性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工作[8, 9]。国内外关于害虫抗药性的监测治理及其机理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0, 11, 12],而有关假眼小绿叶蝉对药剂抗性监测的研究较少。由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变化也较快,因此,本研究分别于2013年5月、2014年6月和2015年6月连续3年对福州市宦溪镇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进行联苯菊酯的抗性监测,并于2014年5~8月对福建省4个茶叶主产区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进行联苯菊酯和啶虫脒的敏感性测定,建立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敏感基线,旨在为调查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地区对常用防治药剂的抗性水平和制定相应的农药科学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敏感品系:假眼小绿叶蝉于2012年9月采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通中试基地小茶园,继代饲养于该基地人工气候室,室内饲养条件为:温度(26±1)℃,光照周期L∶D=14 h∶10 h,相对湿度70%~80%。上述小茶园茶树自2011年3月种植以来未施用任何药剂和肥料,因此,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繁殖饲养多代为相对敏感品系,以下简称南通室内敏感种群。室内敏感种群的毒力测试于2014年9月进行。
测试种群虫源:分别采自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金谷茶园(以下简称金谷茶园,采集时间2014年5月30日)、南平市建瓯东峰茶园(以下简称东峰茶园,采集时间2014年8月5日)、宁德市蕉城区霍童茶园(以下简称霍童茶园,采集时间2014年8月6日)以及福州市晋安区宦溪茶园(以下简称宦溪茶园,采集时间2014年6月17日)。毒力测试分别于虫源采集当天进行。
试验药剂: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美国富美实公司);3%啶虫脒(莫比朗)乳油(日本住友公司)。
1.2 试验方法联苯菊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毒力测定参照NY/T 1154.14-2008方法(浸叶法):将未被药剂污染的新鲜茶枝剪成1腋1叶,备用;将供试药剂配制成系列浓度的供试药液200 mL,将茶枝分别浸入药液中,15 s后取出并自然晾干;将晾干的茶枝插入50 mL(直径2.5 cm)离心管中的保湿花泥中;然后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转移至离心管中的茶叶片上,每管接入10头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盖上通风的盖子。每处理5次重复,以清水处理为对照。48 h后检查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死亡标准为轻触虫体后观察无任何动静或其他反应则视为死亡。
1.3 数据统计分析联苯菊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及其95%置信限、毒力回归方程等采用软件DPS 7.5计算。用假眼小绿叶蝉田间种群与室内敏感种群LC50值的比值来表示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根据抗性倍数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极高水平抗性(RR>160)、髙水平抗性(RR=40~160)、中等水平抗性(RR=10~40)、低水平抗性(RR=5~10)、敏感性下降(RR=3~5)、敏感(RR<3)[13]。
2 结果与分析 2.1 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监测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监测结果见表 1。2009年,笔者参与的研究[7]表明联苯菊酯对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362 7 mg·L-1,而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联苯菊酯对宦溪同一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424 8、17.652 1 、55.185 9 mg·L-1;与2009年相比,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分别增加了1.5倍、4.0倍和12.6倍。2013年和2014年,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仍处于敏感及敏感性下降阶段,2015年则迅速升至中等抗性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增加速度较快。
由表 2可明显看出,2014年,福建省不同地区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联苯菊酯对南通室内敏感种群、宦溪茶园、金谷茶园、霍童茶园和东峰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LC50分别为2.148 4、17.652 1、66.321 8、100.171 3、162.687 1 mg·L-1,相对抗性倍数依次是1、8.2、30.9、46.6和75.7(图 1);因此,宦溪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为低水平抗性,而金谷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为中等水平抗性,霍童茶园和东峰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已经产生了很高的抗性,属于高水平抗性。
2014年,福建省不同地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对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如表 3所示。啶虫脒对南通室内敏感种群、宦溪茶园、霍童茶园、金谷茶园和东峰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LC50分别为14.353 4、118.305 0、121.545 9、135.548 4 、1469.483 3 mg·L-1,相对抗性倍数依次是1、8.2、8.5、9.4和102.4(图 1);说明宦溪茶园、霍童茶园和金谷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而东峰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的抗性已经达到高抗水平。
影响害虫抗药性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学特性和杀虫剂的化学组成以及针对害虫的化学防治策略等都会影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14]。杀虫剂的毒力测定和抗性现状的调查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依据。假眼小绿叶蝉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和成虫都可以为害茶树,因此,虫体接触药剂的机会较多;而且假眼小绿叶蝉在福建一年发生11-13代,其成虫产卵期较长,而且世代重叠严重,导致田间化学防治的时机难以掌握;同时,化学药剂的过量使用导致茶假眼小绿叶蝉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对某些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联苯菊酯属拟除虫菊酯类防生合成杀虫剂,具有触杀及胃毒作用,属中等毒性杀虫剂,对假眼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害虫容易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且抗性上升较快[15]。2009年,联苯菊酯对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田间种群的LC50为4.362 7 mg·L-1 [7],而本研究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至2015年宦溪茶园茶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已增加至中等抗性水平。说明假眼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对联苯菊酯的敏感程度有所下降,抗性水平呈上升趋势,且近两年其抗性增长的速度较快。不同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敏感性也不同。宦溪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抗性水平为低水平抗性;金谷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为中抗水平;霍童茶园和东峰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为高抗水平。本研究测定结果与庄家祥等[7]的结果相比,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啶虫脒属于氯代烟碱类杀虫剂,该药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卓越的内吸活性。不同地区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对啶虫脒的抗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宦溪茶园、霍童茶园以及金谷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的抗性水平均为低水平抗性;而东峰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的抗性已达高抗水平。本研究测定结果与王念武等[16]2004年的结果相比,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的抗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根据本研究的监测,霍童茶园和东峰茶园的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已经产生高水平抗性,东峰茶园的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同时对啶虫脒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虽然茶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这两种药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东峰茶园的茶假眼小绿叶蝉同时对两种药剂产生抗性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为了防止茶假眼小绿叶蝉抗药性水平增加,在防治不同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时可根据其抗性水平选择最适宜的杀虫剂,以上地区应该减少拟除虫菊酯类和氯代烟碱类杀虫剂的使用,可避免盲目用药,也能更有效地增强防治效果,减缓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发展,同时,在尚未发现抗性的地区也要进行及时监测。
[1] | 郭慧芳. 茶树重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1): 132-134.(1) |
[2] | 徐金汉, 王念武, 张灵玲,等. 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5, 25(2): 131-135.(1) |
[3] | ZHANG Z, LUO Z, CAO Y, et al. Volatiles from non-host aromatic plants repel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2014, (2): 156-169.(1) |
[4] | ZHANG Z, SUN X, LUO Z, et al. Dual action of Catsia tora in tea plantations: repellent volatiles and augmented natural enemy population provide control of tea green leafhopper[J]. Phytoparasitica, 2014, 42:595-607.(1) |
[5] | 张世平, 张宇兰. 联苯菊酯等农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报告[J]. 茶叶科学技术,2006, (2): 8-19.(1) |
[6] | 彭萍, 徐泽, 侯渝嘉, 等. 啶虫脒防治茶园害虫药效试验[J]. 中国茶叶, 2006, (2): 24-25.(1) |
[7] | 庄家祥, 傅建炜, 苏庆泉, 等. 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J]. 茶叶科学, 2009, 29(2): 154-158.(4) |
[8] | BIELZA P.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gainst the western flower thrip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J]. Pest Manag Sci, 2008, 64:1131-1138.(1) |
[9] | 王利华,方继朝,刘宝生.几类杀虫剂对灰飞虱的相对毒力及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现状[J].昆虫学报,2008,51(9):930-937.(1) |
[10] | SANADA M S, SAKUMOTO S, OHTSU R, et al.Current status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in Japan, Taiwan, and Vietnam[J]. Appl Entomol Zool, 2011, 46: 65-73.(1) |
[11] | SHAO Z R, ZHANG S, LI Y P, et al.Dynamics of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buprofezin, fipronil in Nilaparvata lugens during the year 2006 to 2009 in China[J]. Chin J Pestic Sci, 2011,13: 91-94.(1) |
[12] | HE Y P, ZHANG J F, CHEN J M, et al. Using synergists to detect multipl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field populations of rice stem borer[J]. Pestic Biochem Physiol, 2012,103:121-126.(1) |
[13] | 沈晋良, 谭建国, 肖斌, 等. 我国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抗性监测及预报[J]. 昆虫知识, 1991, 28(6): 337-340.(1) |
[14] | 唐振华. 我国害虫抗药性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昆虫知识, 2000, 37(2): 97-103.(1) |
[15] | 胡志强, 许良忠, 任雪景, 等.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2002, 23(1): 48-51.(1) |
[16] | 王念武, 徐金汉, 陈峥, 等.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抗药性比较[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4, 33(2): 169-1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