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福建重要粮食作物,近年播种面积大约85万hm2,其中杂交水稻占75%,杂交水稻生产仍占主导地位[1],为福建省粮食稳产,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2]。但福建省人多地少,粮食产需缺口大,短期内很难改变,粮食安全隐忧深重。要确保粮食总产的稳定和增加,根本出路在于依靠水稻科技发展提高粮食单产,特别是加快优良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及稳定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近10年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在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米质、抗性、产量及选育理论和技术路线。袁隆平[3]认为,提高水稻产量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必差;其他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杂种优势上,否则,就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在育种实践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培育的高产、适应性广、累计推广面积达600万hm2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4, 5, 6, 7, 8, 9, 10, 11],陈学伟等[12]采用基因聚合技术将抗稻瘟病基因集合到保持系冈46B,朱雄涛等[13]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生态压力选择方法、选育达一等优质食用稻品质标准的三系杂交稻宜优嘉7,分别在水稻高产、抗瘟和优质3个育种目标上获得突破。
依据杂交水稻品种选育理论和技术、前人成功经验,采取恢复系×恢复系、多代系谱选育、高代大量测交,并结合稻瘟病抗性检测、多生态环境下鉴定筛选的技术路线,课题组于2005年育成强恢复系福恢0504。
成优0504是用恢复系“福恢0504“与不育系“成丰A”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表现株型适中、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产量高且稳产、稻瘟病抗性较好等特点。201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5021)。本文介绍成优0504选育过程、产量表现以及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1 亲本来源及选育方法1995年秋季,用恢复力强、抗稻瘟病材料“IR721”,与优质、早熟自育材料“95晚40”进行杂交,次年秋季种植F1,1997-1999年对F2~F4代选择株叶型好、分蘖强、穗大粒多的单株系。2000年秋季在其单株系测交圃中发现恢复力强,株叶型态好,且测交株表现强大杂种优势的父本W1124,并开始单独选择留种。2001年开始,用这株后代进行广泛测交、抗性鉴定、米质鉴定、小面积制种和品比试验等。2005年将WDT05016恢复系定名为福恢0504。
成丰A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抗稻瘟病、米质优等特点。
成优0504是用自育自选恢复系福恢0504与成丰A进行配组而选育的晚稻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图 1)。
从2012年开始,成优0504参加漳州市晚稻区域试验。2012年初试平均产量7 599 kg·hm-2,比对照博优253增产3.94%,达极显著水平,6个参试点中4个试点增产;2013年续试平均产量7 453.5 kg·hm-2,比对照博优253增产9.30%,达极显著水平,6个参试点中5个试点增产;2区试平均产量7 526.3 kg·hm-2,比对照增产6.53%。2014年参加漳州市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632 kg·hm-2,比对照博优253增产1.7%~12.7%,平均增幅6.8%(表 1、2)。
从2007年开始,成优0504进行多点小面积品比和示范研究。2007年晚季福州连坂品比试验,折产量9 379.5 kg·hm-2,比对照汕优70增产5.8%,比汕优63增产7.6%;同年晚季在连江青芝农场小面积试种,产量9 127.5 kg·hm-2。2009年在连江青芝农场晚季示范2 000 m2,产量 9 319.5 kg·hm-2。2010年在建阳单季稻示范1 334 m2,产量8 790 kg·hm-2。2013年福州连坂试种333.5 m2,折产量8 434.5 kg·hm-2。2007至2014年在福建各地品比、试种和示范,均无稻瘟病发生;表现良好的抗稻瘟性。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主要农艺性状成优0504系三系晚籼杂交水稻新品种。2年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26.7 d,比对照博优253迟熟1.2 d。每667 m2有效穗数14.37万,株高110.6 cm,穗长24.2 cm,每穗总粒数162.9粒,每穗实粒数139.9粒,结实率86.06%,千粒重28.1 g,2年区试平均表现群体整齐,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
3.2 抗稻瘟性成优0504 参加漳州晚稻区域试验的同时,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2年鉴定结果:2012年叶瘟发病率16.5%,病情指数15.5%,最高级别6级;穗颈瘟发病率19%,病情指数17.3%,最高级别5级。2013年叶瘟发病率22.5%,病情指数17.4%,最高级别6级;穗颈瘟发病率32%,病情指数23.8%,最高级别7级;2年田间鉴定结果为中感稻瘟病。2014年室内稻瘟病鉴定,抗菌率100%,表现抗稻瘟病;稻瘟病综合表现为中感稻瘟病(表 3)。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试验中心报告,成优0504糙米率80.5%,精米率72.4%,整精米率59.4%,粒长7.0 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45%,垩白度6.3%,透明度4级;碱消值4.2级;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3%,蛋白质含量12.9%。
4 讨 论4.1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无霜期330 d以上,年均温度21℃,年活动积温6 500~7 800℃,日照时数1 600~2 400 h,温光条件十分丰富,有别于福建其他地区。漳州各地“菜-稻-稻”种植模式的晚稻一般在7月中旬播种,11月中旬左右收获,其晚稻品种选育以弱感光、迟熟品种为主。成优0504在漳州种植,比对照博优253迟熟1.2 d,可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光温资源,实现水稻高产。
4.2 杂交水稻实现高产,其育种模式也有多种途径[14, 15],采用杂交、系谱多代定向选择,是目前选育高配合力强恢复系效率最高、目的性最强的方法。选用恢复力强抗稻瘟病的IR721作母本与早熟且米质好的95晚40做母本杂交,对其后代的株叶形态、熟期、稻米外观进行单株定向选择,结合测交筛选和稻瘟病抗性鉴定而选育的恢复系——福恢0504,表现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配合力强,抗稻瘟病较好等特点。
4.3 育种实践中,选育高产、优质的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既可以通过选育优质不育系入手,也可以通过选育优质恢复系来实现。多年来,本课题组重点培育优质、强恢复系。首先是广泛征集水稻资源,创制优质、配合力强的育种中间材料;通过优质强恢复系(材料)之间的杂交,加大后代的变异度,从中筛选出优良的单株;其次是后代系谱定向选择,重点是株叶形态、稻穗的大小、稻米外观品质的透明度、粒型的长宽,并进行抗病性鉴定;三是对定型的高代选恢材料进行大量测交,在福建省各地开展多点试种、品比试验,选择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经过努力,优质恢复系“嘉7”配组的“宜优嘉7”杂交稻组合,表现产量稳定性好、适应性广、稻米达一等优质食用稻标准品种;配合力强、多粒大穗恢复系“福恢0504”配组的“成优0504”杂交稻新组合,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稻瘟病抗性较好,产量比对照博优253增产6.53%的高产组合。
4.4 杂交水稻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水稻高产优质育种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杂交水稻育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高档优质稻品种少,产量与优质的矛盾仍然没有走出困区;优、抗、丰、广适性相结合的品种匮乏;适合轻简栽培的品种较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育种工作中,一是广泛收集水稻资源、创制优异的育种材料,重视亲本优良性状的选择,大量淘汰性状一般的材料,减少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二是性状选择要突出重点,如优质恢复系和组合的创制和选择,重点对稻米外观品质的透明度、长粒型进行筛选,实行米质和抗病性同步鉴定。三是重要性状选择采用增加生态选择压力,如:不育系的育性,杂交稻的抗逆性、稻瘟病抗性等。
[1] | 福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 |
[2] | 郑家团,游年顺,黄庭旭,等.福建省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选育研究进展[J].福建稻麦科技,2010,28(3):1-8.(1) |
[3] |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J].中国稻米,2008,(1):1-3.(1) |
[4] |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China Rice Data enter).http://www.ricedata.cn/variety/varis/600132.htm.(1) |
[5] |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China Rice Data enter).http://www.ricedata.cn/variety/varis/600611.htm.(1) |
[6] | 郭明涛,杜式秋,谢岳波.两优培九在澄海的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J].杂交水稻,2003,18(2):49-50.(1) |
[7] | 李明,谢勇.两优培九在达州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 2003,18(5):39-40.(1) |
[8] | 高建明,陈双龙,郑旋.两优培九在福建试验示范表现及配套技术[J].中国稻米, 2001,(5):24.(1) |
[9] | 郑柏林.两优培九千亩高产示范栽培技术总结[J].温州农业科技, 2004,(1):23-24.(1) |
[10] | 斯敏华,刘文真,付亚萍,等.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J].中国水稻科学, 2011,25(5):544-552.(1) |
[11] |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China Rice Data Center).http://www.ricedata.cn/variety/varis/600132.htm.(1) |
[12] | 陈学伟,李仕贵,马玉清,等.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d(t)1、Pi-d、Pi-ta2的聚合及分子标记选择[J].生物工程学报, 2004,20(5):708-714.(1) |
[13] | 朱雄涛,陈丹,胡蓉,等.优质杂交稻“宜优嘉7”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 2012,27(9):973-976.(1) |
[14] | 周开达,汪旭东.重穗型杂交水稻育种[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7:1-6.(1) |
[15] | 孙宗修,程式华.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两系到一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