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下一篇»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Vol. 30 Issue (7): 705-708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秦建彬, 魏翠华, 江昊, 等。福建大花蕙兰疫病病原菌生长特性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30(7): 705-708.
[复制中文]
QIN Jian-bin, WEI Cui-hua, JIANG Hao, et al.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Cymbidium Blight Pathogen[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30(7): 705-708.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福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13-N-51)

作者简介

秦建彬(1977-),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花卉科研与生产工作(E-mail:flower0406@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4-08
修改日期:2015-05-12
福建大花蕙兰疫病病原菌生长特性研究
秦建彬, 魏翠华, 江昊    
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19
摘要: 对引起福建地区大花蕙兰疫病的棕榈疫霉菌进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该菌生长影响不同,菌丝在V8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清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慢,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平均直径依次是:V8汁 > 大花蕙兰叶煎汁﹥番茄汁 > PDA=PSA > 玉米粉 > 清水琼脂,最大与最小菌落平均直径差为3.23 cm,且菌落形态有差异;碳源和氮源以甘露醇和牛肉膏最佳;病原菌在15~35℃,pH 3~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为30℃,最适的pH值为6;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光暗交替有利于该菌的生长。
关键词: 大花蕙兰疫病    棕榈疫霉    生长特性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Cymbidium Blight Pathogen
QIN Jian-bin, WEI Cui-hua, JIANG Hao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zhou, Fuzhou, Fujian 350019, China
Abstrac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hthora palmivora that causes the cymbidium blight in Fujia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he pathogen grew differently on different media, (b) the bacteria grew the fastest on V8 juice, and the slowest on water-agar among various media, (c) the bacterial colonies formed on different media differed in size in the order of V8 juice > cymbidium leaf extract > tomato juice > PDA=PSA > corn flour > water-agar, (d) the averag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rgest and the smallest colonies was 3.23 cm in diameter, (e) the morphology of the colonies grown on different media varied appreciably, (f) beef extract seemed to be the best nitrogen source for the bacterial growth, while mannitol the best for carbon, (g) the pathogen could grow in the range of 15-35℃ and pH 3-10, wit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t 30℃ and pH of 6, (h) the lethal temperature for the mycelia was 50℃, and (i) the bacteria seemed to thrive under alternated light and dark conditions.
Key words: Cymbidium blight    Phytophthora palmivora    growth characteristics    

大花蕙兰Cymbidium又名虎头兰、喜姆比兰,植物分类学上属兰科Orchidaceae,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国际上五大盆栽兰花之一,也是重要的切花兰花种类之一[1]。大花蕙兰作为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兰花新星,已经在许多国家广泛栽培。20世纪90年代末,福建地区引进种植大花蕙兰,在栽培过程中发现由于它们自身的生长特性要求较为温暖潮湿的环境,使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原菌的危害[2, 3, 4, 5, 6],其中疫病是最致命的病害之一,棕榈疫霉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该菌为土传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难于防治。该病害主要危害幼苗和成株的茎基部与叶片,心叶最易受到危害,发病初期表现为病部褐色小斑点,水渍状,而后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大斑,最后病部腐烂易拔起,整株死亡。调查发现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该病的发生和为害给福建的大花蕙兰种植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国内外对棕榈疫霉菌在不同寄主上的症状、病原等方面进行了报道[7, 8, 9, 10, 11],但有关其生长特性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笔者对引起的大花蕙兰疫病的棕榈疫霉菌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利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该病害在大花蕙兰种植过程中的发生规律和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按柯赫氏法则对采集自本所大花蕙兰棚中的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并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置于4℃冰柜中保存备用。

1.2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选用V8汁、马铃薯葡萄糖、马铃薯蔗糖、番茄汁、大花蕙兰叶煎汁、玉米粉和清水琼脂等7种培养基,配方参照方中达[12]法。将直径5 mm的病原菌菌块移入平板中央,25℃下恒温培养,5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4次重复,并观察记录菌落生长情况。

1.3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直径5mm的病原菌菌块移入PDA平板中央,分别置于5、10、15、20、25、30、35和40℃的培养箱中培养,5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4次重复。

1.4 碳源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试验方法参照刘志恒[13]法,碳源试验以PDA为基础培养基,将葡萄糖等量替换为蔗糖、木糖、可溶性淀粉、麦芽糖、甘露醇和半乳糖,用量2%;氮源试验以察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将硝酸钠等量替换为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甘氨酸、氯化铵和尿素,用量0.2%;25℃下恒温培养,5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4次重复。

1.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NaOH(1 mol·L-1)和HCL(1 mol·L-1)调节PDA培养基的PH,设8个梯度:3、4、5、6、7、8、9、10,将直径5 mm的病原菌菌块分别移入PDA平板中央,25℃下恒温培养,5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4次重复。

1.6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设置24 h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交替、24 h黑暗等3个处理,将直径5 mm的病原菌菌块分别移入PDA平板中央,25℃下恒温培养,5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4次重复。

1.7 致死温度测定

将5 mm菌块接种于试管斜面上,在水浴温度为44、46、48、50、52、54℃的水浴锅中恒温处理10 min,将各处理的菌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5℃下恒温培养,5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4次重复。

1.8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用Spss17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图 1):病原菌在V8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5 d后菌落平均直径为7.94 cm,其次是大花蕙兰叶煎汁培养基,在清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慢,5 d后的菌落平均直径只有4.71 cm;从菌落形态来看,在V8汁和大花蕙兰叶煎汁培养基上的菌落较厚,结构紧密,边缘平滑,颜色较深;在清水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稀疏,结构不紧密,颜色较浅。

图 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1 Effect of media on mycelial growth
2.2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病原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甘露醇最适合菌丝的生长,5 d后菌落的平均直径为7.93 cm,其次是蔗糖、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在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慢,5 d后菌落的平均直径为4.1 cm(图 2)。

图 2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2 Effect of carbon sources on mycelial growth
2.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病原菌可在多种氮源中生长,但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牛肉膏中生长最快,5 d后菌落的平均直径为8.18 cm,其次是蛋白胨;在硫酸铵中生长最慢,5 d后菌落的平均直径为2.38 cm(图 3)。

图 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nitrogen sources on mycelial growth
2.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影响显著。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菌丝的生长。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30℃,在30℃生长5 d后菌落的平均直径达到8.27 cm;其次为25℃,5 d后的菌落直径为7.22 cm。在10℃以下,菌丝几乎不生长(图 4)。

图 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4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mycelial growth
2.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pH为3~10,菌丝体都可正常生长。当pH为3~6时菌丝的生长速度随着pH值的升高而加快;当pH为6~8时,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pH为6时菌落直径达到最大的7.77 cm,而后随着pH值的升高,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图 5)。

图 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5 Effect of pH on mycelial growth
2.6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光照对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小,菌丝在3种光照条件下均能生长且差异不显著,在12 h光暗交替的条件下略好,5 d后菌丝直径为7.26 cm(图 6)。

图 6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6 Effect of light on mycelial growth
2.7 菌丝致死温度测定

在不同的温度处理中,50、52、54℃温度处理10 min后无菌丝生长,而44、46、48℃处理10 min后菌丝仍能生长,由此确定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

3 讨 论

通过对大花蕙兰棕榈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温度15~35℃和pH值3~10都可以生长,菌丝的生长对光照也没有特别的要求,这估计是该病在大花蕙兰实际栽培过程中难于防治的原因之一。大花蕙兰疫病在福建地区5月末发病,6~8月高温季节病情迅速蔓延,与引起该病的棕榈疫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相吻合,因此防治大花蕙兰疫病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来临前更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

棕榈疫霉菌的寄主范围广泛[14, 15],主要寄主包括:凤梨、木瓜、番木瓜、柑橘、枇杷、蝶兰属、洋蒲桃及土壤等。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与冯岩[16]等对棕榈疫霉在番木瓜上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作物在不同地点之间遗传多样性不同所致。

研究发现虽然棕榈疫霉菌可以广泛地利用多种碳、氮源,并且在不同的培养基上都可以生长,但是菌丝的生长速率与菌落形态有差异,说明该菌对不同营养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相应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卢思聪.中国兰与洋兰[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1)
[2] 唐祥宁,邓建玲.上海地区大花蕙兰真菌病害鉴定[J].江西植保,2008,31(4):198-200.(1)
[3] 陈永强,戚配坤,姜子德.广州地区九种花卉疫病病原菌的鉴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4):5-9.(1)
[4] 周玉卿,赵九洲,陈洁敏,等.兰花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07,(2):160-161.(1)
[5] 吴连星.大花蕙兰生长中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30(3):50-53.(1)
[6] 谢为龙.台湾花卉疫病[J].动植物检疫,1998,(25):27-28.(1)
[7] 郭涵,祝天成,李超萍,等.由棕榈疫霉引起的木薯根腐病防控药剂的筛选[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1):2552-2554.(1)
[8] 王自然,郭俊,周东果,等.柠檬苗期一种新病害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J].植物保护,2012,38(4):166-170.(1)
[9] 成家壮,韦小燕.广州地区番木瓜疫病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50.(1)
[10] 杜宜新,冯岩,刘开启.番木瓜棕榈疫霉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7-11.(1)
[11] 贺春萍,曾会才,郑服丛,等.海南植物疫霉菌种类鉴定[J].广西植保,2002,15(2):6-7.(1)
[12]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46-48.(1)
[13] 刘志恒,李健冰,安心,等.辽宁省豇豆轮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中国蔬菜,2013(18):88-95.(1)
[14] 余永年,庄文颖,李金亮.柑橘疫霉[J].真菌学报,1986,(S1):31-39.(1)
[15] 成家壮,韦小燕.番木瓜疫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J].中国南方果树,2000,28(4):20.(1)
[16] 冯岩,陈健,罗金棠,等.番木瓜棕榈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8):136-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