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文才.中国大豆育成品种 (1923-2005) 中苏、鲁、豫和晋优异种质的遗传贡献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07.[2]彭宝, 项淑华, 牛建光.我国大豆育种问题浅析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 2002, 27 (4) :19-20.[3]许占友, 邱丽娟, 常汝镇, 等.利用SSR标记鉴定大豆种质[J].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 (S1) :40-48.[4]赵洪锟, 王玉民, 李启云, 等.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J].大豆科学, 2001, 20 (3) :689-698.[5]崔艳华, 邱丽娟, 常汝镇, 等.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黄淮夏大豆 (GLycine max) 初选核心样本的代表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3, 4 (1) :9-15.[6]唐启义, 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7]张礼凤, 李伟, 王彩洁, 等.山东大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 7 (4) :450-454.[8]王述民, 曹永生, REDDEN R J, 等.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鉴定与分类研究[J].作物学报, 2002, 28 (6) :727-733.[9]林国强, 朱海生, 黄科.福建栽培大豆品种RAPD标记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6 (2) :130-134.[10]王彪, 常汝镇, 陶莉, 等.分析中国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所需SSR引物的数目[J].分子植物育种, 2003, 1 (1) :82-88.[11]肖亮, 薛德, 蒋建雄, 等.中国芒 (Miscanthus sinensis) 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14 (1) :36-41.[12]宋吉轩, 李云, 雷尊国, 等, 贵州省甘薯地方种质资源形态标记聚类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13) :2615-2617, 2622.[13]杨春燕, 闫龙, 张孟臣.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基础[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9, 10 (4) :560-565.[14]任明见, 徐如宏, 陈涛, 等.贵州省部分大豆种质资源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种子, 2011, 30 (3) :71-75.[15]周蓉, 王贤智, 张小娟, 等.湖北夏大豆种质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 (6) :544-549.[16]宋伟林, 许鲲, 李锋, 等.中国西藏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 (2) :153-161.[17]王胜军, 陆作楣, 万建民, 等.采用表型和分子标记聚类研究杂交籼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J].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 (5) :475-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