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rogen Mineralization of Soil in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on Mt.Wuyi
-
摘要: 为研究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季节动态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矿化作用的影响,采用野外顶盖埋管法估测氮素的矿化速率,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净矿化速率在低温时,随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当超过一定温度时,则呈下降趋势。净氨化速率的季节动态变化几乎可以代表总矿化速率的变化规律。土壤净矿化速率和土壤净氨化速率都与该地区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该区域干季硝化作用占优势,雨季氨化作用占优势。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中氨化作用起决定作用,降雨量是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土壤矿化速率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Abstract: Seasona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of the soils in the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on Mt.Wuyi in Fujian was studied.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The method of In-field Closed Tube Incubation was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mineralization rate.Data obtained were correlated by a regression analysis.At low temperatures,the net mineralization rate of the soil increased with rise of the temperature.After the temperature reached a high threshold,the rate began a downward trend.The seasonal change of the net ammonification rate basically paralleled that of the total mineralization rate.They were also similar in their responses to rainfall.In the region,the nitrification dominated during the dry season;while the ammonification in the rainy season.Ammonification played a determining role in the soil fertility of the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on Mt.Wuyi.And,rainfall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rectly affecting the soil mineralization.
-
Keywords:
- Mt.Wuyi /
-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
-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
- forest ecosystem
-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增施氮肥是维持水稻高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但增施氮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茎秆基部节间长度,降低茎粗和壁厚等,从而影响茎秆倒伏指数和抗倒能力[1]。倒伏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倒伏使水稻结实率下降, 产量严重降低。李文熙[2]测算水稻在乳熟期倒伏会减产34%, 而在腊熟期与黄熟期倒伏则分别减产21%和20%。前人的研究表明,影响水稻倒伏的因素很多, 如株高、水稻茎秆的形态[3-4]、茎秆的组织结构[5-7]、茎秆的生化特征[8-9]、水稻干物质生产[3, 10]等。杨守仁等[11]认为茎秆的抗折能力与株高的平方成反比。除了水稻自身因素以外, 栽培措施也是影响水稻倒伏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使用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助壮素、抗倒胺等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性[12-13]。有研究认为减少氮肥使用能增加茎基节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14], 另外施氮肥的时期也对水稻倒伏有影响, 过早施用会增加倒伏, 过迟对产量不利, 会推迟成熟期[15]。为了进一步研究在超高产栽培水平下氮肥施用量对水稻倒伏性状的影响,本文以超高产两系杂交稻品种广两优676为材料,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茎秆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以期为水稻超高产抗倒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5年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进行。供试材料为超高产两系杂交稻品种‘广两优676’。3月13日播种,4月19日移栽,8月14日成熟。
1.2 试验设计
设5个施氮处理,分别为施纯氮0、10、20、30、40 g·m-2,统一施P2O5 7.5 g·m-2、K2O 20 g·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2 m2。各小区间筑小田埂并包盖塑料薄膜,单独排灌,以防肥水串灌,四周设保护行,株行距20 cm×20 cm。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的高产栽培措施进行。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生产实践中,水稻发生倒伏的节位主要是茎秆基部3个伸长节间,即倒3~倒5节间。按文献[3]的方法,于成熟前2 d,每小区各选取有代表性的15个茎蘖测定倒3~倒5节间(含叶鞘)的各节间至穗顶的长度及鲜重、节间长度、节间粗度和秆壁厚度, 用数显推拉力计(HF-5型,福州艾普仪器有限公司产)测定各节间的抗折力。
参照濑古秀生[16]的方法计算各品种倒3~倒5节间的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
弯曲力矩=节间基部至穗顶长度(cm)×该节间基部至穗顶鲜重(g)
倒伏指数=弯曲力矩/抗折力×100%
倒伏指数越大, 则茎秆越易倒伏, 以倒伏指数200为抗倒伏的临界值。
1.4 数据分析
采用DPS v7.0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茎秆性状的影响
茎秆性状是水稻抗倒与否的主要因素,茎秆短、壁厚通常会增大抗折力[3]。从表 1可以看出,从节间长度来看,总的趋势是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各节间长度增长,在倒3节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倒4、倒5节间,施氮处理(处理2~处理5)比无氮处理(处理1)节间长度极显著增长,而各施氮处理间节间增长程度多数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施氮可以提高水稻节间长度,特别是基部伸长节间的倒4节和倒5节。从节间粗度来看,与节间长度的情况相似,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各节间的粗度随着增粗,当施氮量达20 g·m-2以上时,各处理的节间粗度均比无氮处理区显著增大。从茎秆壁厚来看,各施氮处理与无氮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且茎秆壁厚与施氮量的关系缺少规律性,说明施氮对茎秆壁厚影响不大。
表 1 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茎秆性状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levels on stem traits of rice处理 施氮量/
(g·m-2)倒3节 倒4节 倒5节 节间长
/cm节间粗
/mm茎秆壁厚
/mm节间长
/cm节间粗
/mm茎秆壁厚
/mm节间长
/cm节间粗
/mm茎秆壁厚
/mm1 0 13.99Aa 6.30Cc 0.84Aa 6.60Bc 7.17Bc 1.03Aa 3.19Bb 6.70Cc 1.18Aa 2 10 16.05Aa 6.80BCb 0.83Aa 8.58Ab 7.25Bbc 0.91Ab 5.13Aa 7.11BCbc 1.05Ab 3 20 15.62Aa 7.09Bb 0.81Aa 9.38Aab 7.70ABb 0.96Aab 5.53Aa 7.59ABab 1.12Aab 4 30 16.03Aa 7.11Bb 0.81Aa 10.09Aa 7.74ABb 0.91Ab 5.79Aa 7.84ABa 1.08Aab 5 40 16.29Aa 7.80Aa 0.86Aa 10.18Aa 8.23Aa 1.02Ab 6.15Aa 8.22Aa 1.16Aab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极显著(P < 0.01)或显著(P < 0.05)水平。表 2、3同。 2.2 不同施氮水平下各节间至穗顶高度及重量比较
各节间至穗顶的高度和至穗顶重量是水稻茎秆弯曲力矩的直接来源,是水稻抗倒性的重要指标,各节间至穗顶的高度是各节间长度的反应。从表 2可以看出,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 各节间至穗顶高度增高,其中在倒3节间和倒4节间,当施氮量达30 g·m-2处理以上时,比无氮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高,而施氮量为20 g·m-2及以下的处理,与无氮处理处理相比,高度虽有提高,但未达显著水准;而倒5节间,各施氮处理的至穗顶高度均极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间,较高施氮处理的处理3~处理5显著高于较低施氮处理的处理2。说明施氮处理主要影响的是基部伸长节间特别是倒5节的长度。
表 2 不同施氮水平下各节间至穗顶高度及重量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height and weight of each internode to the top of the panicle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处理 施氮量/
(g·m-2)倒3节 倒4节 倒5节 至穗顶高/cm 至穗顶重/g 至穗顶高/cm 至穗顶重/g 至穗顶高/cm 至穗顶重/g 1 0 107.0Bb 23.35Ab 113.6Bb 25.06Cc 116.8Bc 27.72Cd 2 10 110.2ABab 25.23Aab 118.8Aab 27.14BCbc 123.9Ab 29.55BCcd 3 20 110.7ABab 25.59Aab 120.1Aab 28.31ABCb 125.6Aab 32.85ABbc 4 30 113.1ABa 26.62Aab 123.2Aa 29.30ABab 129.0Aab 34.10ABab 5 40 113.7Aa 27.69Aa 123.9Aa 31.37Aa 130.0Aa 37.12Aa 而从节间至穗顶重量来看, 也是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重量逐渐提高,其中倒3节间,施氮量达40 g·m-2的处理至穗顶重显著高于无氮处理,而其余各施氮处理至穗顶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准;在倒4、倒5节间,施氮量达20 g·m-2及以上处理的至穗顶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无氮处理。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各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及倒伏指数的影响
抗折力、弯曲力矩是评价水稻倒伏的主要指标,而倒伏指数是最终各个数据对水稻是否抗倒的综合评价。从表 3可以看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节间的抗折力随着降低,但降低程度均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本试验中施氮量的增加对抗折力影响不大。从弯曲力矩来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节间的弯曲力矩增大,其中,在倒3节间,处理4、处理5分别与无氮处理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水平;而在倒4、倒5节间,当施氮量达20g·m-2以上时,其弯曲力矩比无氮处理极显著增大。
表 3 不同施氮水平对各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及倒伏指数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levels on breaking-resistant strength, bending moment and lodging index for each internode处理 施氮量/ (g·m-2) 倒3节 倒4节 倒5节 抗折力/g 弯曲力矩 倒伏指数 抗折力/g 弯曲力矩 倒伏指数 抗折力/g 弯曲力矩 倒伏指数 1 0 1675.6Aa 2515.4Bb 158.6Bb 1889.3Aa 2859.1Cc 157.9Bc 2342.8Aa 3255.8Dd 142.6Dd 2 10 1633.9Aa 2790.5ABab 172.2Bb 1843.7Aa 3227.5BCbc 176.7Bbc 2208.3Aa 3671.4CDcd 167.1CDcd 3 20 1526.7Aa 2839.6ABab 187.0ABb 1808.8Aa 3406.0ABb 189.3Bb 2155.1Aa 4134.6BCbc 195.0BCbc 4 30 1432.0Aa 3002.7ABa 217.6Aa 1625.2Aa 3602.8ABab 231.0Aa 2066.1Aa 4388.8ABab 213.5ABb 5 40 1413.9Aa 3147.5Aa 223.6Aa 1611.2Aa 3886.6Aa 244.1Aa 2027.1Aa 4831.7Aa 247.2Aa 从综合指标倒伏指数来看,同样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节间的倒伏指数逐渐增大,当施氮量达30 g·m-2以上时,各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著高于无氮处理。从表 3也可以看出,当施氮量达30 g·m-2以上时,各节间的倒伏指数均大于200,即极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可见,在本试验范围内,对于两系杂交稻品种广两优676来说,要保证其抗倒伏,其最大施氮量不能大于20 g·m-2。经调查,施氮量30 g·m-2以上的处理在成熟前遇大风已发生部分倒伏。
2.4 茎秆抗倒伏性状与施氮量的相关关系
对茎秆性状及抗倒伏性状与施氮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从表 4可以看出,各节间的节间长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倒4、倒5节间达极显著水平;各节间的茎秆壁厚与施氮量关系不密切,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节间茎秆壁厚没影响;各节间抗折力与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即施氮量越多,抗折力越低;各节间的至穗顶高、至穗顶重、弯曲力矩、倒伏指数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 4 茎秆性状、抗倒伏性状与施氮量的相关关系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ulm traits and lodging resistance with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节间 节间长 节间粗 茎秆壁厚 至穗顶高 至穗顶重 抗折力 弯曲力矩 倒伏指数 倒3节 0.7791 0.9602** 0.1491 0.9670** 0.9798** -0.9790** 0.9799** 0.9826** 倒4节 0.9319** 0.9645** -0.0548 0.9599** 0.9909** -0.9513** 0.9920** 0.9814** 倒5节 0.8958** 0.9956** -0.0293 0.9507** 0.9929** -0.9805** 0.9967** 0.9970** 注:*表示显著相关(P < 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P < 0.01)。 3. 讨论与结论
水稻高产栽培需要有一定生物学产量为基础,因而要求植株达到一定株高水平。但株高上升使茎秆承受的重量(弯曲力矩)增加,倒伏的风险增大,因此高产与抗倒存在一定的矛盾[1, 17]。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各节间长度随着增长,其中倒4、倒5节间,施氮处理比无氮处理节间长度极显著增长,表明施氮可以提高水稻节间长度,从而使株高提高,增加了倒伏风险。但也有认为株高并不是影响水稻倒伏的最重要因素,矮秆不一定抗倒,高秆也不一定发生倒伏,认为除株高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水稻的倒伏[11, 18-19]。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节间粗度增粗,而茎秆壁厚无明显差异;各节间的抗折力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由于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节间长度随之增长,导致穗顶高增高,且至穗顶重增加,从而导致弯曲力矩加大,因此抗倒伏指数加大。杨世民等[1]研究认为,由于碳氮代谢常存在一定的矛盾,茎秆氮含量过高不利其贮藏物质的积累,从而会降低茎秆的抗倒性,因而倒伏指数与茎秆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节间粗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粗,但抗折力并没有增强,反而是下降,推测是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杨世民等[1]同时还认为增施氮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茎粗和壁厚,从而影响茎秆的倒伏指数和抗倒能力。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本研究得出结果却是增施氮肥节间粗度随着增粗,而对茎秆壁厚无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施氮量在20 g·m-2范围内,水稻倒伏指数小于200,仍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当施氮量达30 g·m-2以上时,倒伏指数超过200,即容易发生倒伏。赵雅静等[20]以优质稻佳辐占为材料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在适中施氮量(施氮13.8 g·m-2)下,茎秆相对矮壮、产量高;而王晓玲等[21]研究了不同用量缓释氮对超级稻抗倒性的影响,结果则得出品种88S/112在27 g·m-2的高氮水平下,各节间的倒伏指数仍低于200,表现抗倒。显示不同研究所得结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供试品种差异所致,因此品种的差异使其在最优施肥量方面存在差异,即说明不同类型的抗倒伏品种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说明[22]。
-
期刊类型引用(17)
1. 刘志豪,胡宇聪,张家鹏,高大林,张国漪,鲁洪娟. 不同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比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03): 176-184 . 百度学术
2. 刘梦红,张喜娟,李红宇,魏媛媛,赵海成,钱永德,吕艳东,刘丽华. 施肥方式和减施氮肥对寒地水稻抗倒性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2024(03): 17-22 . 百度学术
3. 郭思可,孟欣,邢旭,田平,崔菁菁,武志海,魏晓双.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抗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水稻. 2024(06): 10-14 . 百度学术
4. 邹文广,候新坡,马彬林,卓伟,杨旺兴,杨腾帮,杨国星,许旭明. 施氮量对优质香稻泸优2025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福建稻麦科技. 2024(04): 24-27 . 百度学术
5. 欧阳慧,杨贤莉,王立志,张天驰,迟力勇,赵茜,张喜娟,李明贤,李忠杰,李锐,孙兵,武小霞,吴立仁,吕国依,姜树坤. 水稻抗倒伏性评价方法及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稻米. 2023(02): 12-17 . 百度学术
6. 温鑫,许凤英,宋文杰,罗嘉润,刘伟,卢碧林. 施氮量对直播虾稻抗倒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2(03): 291-301 . 本站查看
7. 张雪松,张鹏,汪秀志,陈荣发,王文玉,万思宇,宋维民,张巩亮,李逸,钱永德. 秸秆还田下氮钾肥配施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03): 17-24 . 百度学术
8. 胡振阳,程宏,卢臣,袁康,都立辉. 施氮量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优质稻抗倒能力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6): 52-60 . 百度学术
9. 徐文波,王荣基,蒋明金,江学海,姬广梅,李敏,罗德强,周维佳. 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茎秆生长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1(05): 70-75+78 . 百度学术
10. 滕祥勇,王金明,李鹏志,林秀云,孙强. 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2021(10): 1245-1254 . 本站查看
11. 蒋明金,王海月,何艳,王春雨,李娜,杨志远,孙永健,马均. 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0(01): 157-168 . 百度学术
12. 徐富贤,蒋鹏,周兴兵,刘茂,张林,熊洪,朱永川,郭晓艺. 多效唑对杂交中稻不同密肥群体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0(05): 1088-1096 . 百度学术
13. 蒋明金,大川泰一郎,马均. 播栽方式对2个籼稻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04): 391-398 . 百度学术
14. 刘梦红,杜春颖,杨锡铜,周雪松,赵海成,李红宇,郑桂萍,吕艳东. 土壤肥力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2): 25-34 . 百度学术
15. 张翼飞,于崧,杨克军,徐晶宇,吴琼,王怀鹏,尹雪巍,杨丽. 不同氮钾配比对玉米茎秆形态力学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9(06): 1741-1750 . 百度学术
16. 赖上坤,陈春,赖尚科,王磊,陈卫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核农学报. 2018(07): 1256-1266 . 百度学术
17. 萧长亮,解保胜,王安东,王士强,李春光,那永光. 氮和稀效唑调控对寒地水稻倒伏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06): 96-10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9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