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 39(8): 879-88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1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yibT、csgD双基因缺失株及缺失株的回补株,探究其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沙门菌的有效防控提供新策略。 方法 以鼠伤寒沙门菌野生株CVCC541(wild-type, WT)为研究对象,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yibT和csgD基因缺失株;利用重组载体技术构建其基因回补株;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鼠伤寒沙门菌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含量、半固体平板测定运动能力的变化;比较不同突变菌株自聚集能力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结构;最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定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yibT和csgD的双基因缺失株WTΔyibTΔcsgD和csgD基因单缺失株WTΔcsgD及基因缺失株的回补株WTΔcsgDΔyibT/pcsgD和WTΔcsgD/pcsgD。 yibT和csgD基因的缺失降低了生物膜的形成能力、胞外多糖含量和自聚集能力,增强了运动能力;invF和sdi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 结论 yibT和csgD基因缺失会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2024, 39(8): 888-89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2
摘要:
目的 制备抗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并研究其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体外抑菌作用,为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以及弧菌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制备创伤弧菌、河流弧菌和霍乱弧菌三联灭活疫苗,免疫蛋鸡,制备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并检测IgY的效价、纯度和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扫描电镜和体外抑菌试验初步探究制备的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3种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结果 使用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Y效价,分别以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河流弧菌作为抗原,特异性IgY效价峰值高达1∶51200 ,可持续4~5周。对水稀释-盐析分离纯化的IgY进行SDS-PAGE 分析,可见IgY的重链和轻链,且蛋白杂带逐渐减少,纯度逐渐变高。免疫印迹分析发现,特异性IgY可以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IgY的蛋白条带。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特异性IgY可以与3种弧菌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明显的菌体凝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特异性IgY处理过的3种弧菌,菌体黏附,菌体细胞结构遭到破坏。体外抑菌试验发现,特异性IgY对3种弧菌的体外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随抗体用量增加而增强。 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抗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创伤弧菌、河流弧菌和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弧菌混合感染的防治和开发新型抗生素替代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024, 39(8): 898-90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3
摘要:
目的 探明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 方法 对安徽省某鸭场的病死雏鸭中采集的出血肝脏开展鸭已知病原核酸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在明确其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type 3, DHAV-3)的基础上分析其VP1基因序列分子特征。 结果 细菌分离结果显示,未分离到细菌;经病毒核酸(RT-)PCR检测结果显示,鸭3型甲肝病毒(DHAV-3)核酸阳性,未检测出其他已知引起鸭肝出血的病毒核酸。将该阳性样品经鸭胚进行病毒分离与传代,发现接种后鸭胚发生死亡,胚体全身出血,对第5代尿囊液经RT-PCR检测为DHAV-3,将其命名为AH230225。经测定,该分离株的鸭胚半数致死量(Effective lethal dose 50, ELD50)为10−4.17/0.1 mL。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毒株对樱桃谷雏鸭的致死率为80%,且攻毒死亡鸭肝脏和肾脏的剖检病变与临床典型病变相近。对该分离毒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AH230225株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AH07株DHAV-3(安徽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8%,与GenBank登录的10株DHAV-3分离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4%~98.8%,而与DHAV-1和DHAV-2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2.1%~63.0%、64.6%~64.9%;基于VP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显示,该分离株与AH07株DHAV-3处于同一小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而与SD01株、G株和韩国株(AP-04009、AP-03337)等亲缘关系较远,即远离DHAV-1和DHAV-2进化分支。 结论 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HAV-3,同时明确了该毒株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规律,为深入研究DHAV-3的致病机制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4, 39(8): 906-91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4
摘要:
目的 研究糯玉米棒三叶产量和糖度的遗传规律,分析棒三叶性状与产量、糖度的相关性,评价棒三叶性状对鲜籽粒糖度的贡献,为探究棒三叶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机制和高糖度鲜食玉米选育与提供参考。 方法 以6个自交系为测验种,以15份糯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被测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测定杂交组合在采收期(授粉后21 d)果穗产量、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糖度),棒三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以及其他10个穗部和植株相关性状。其中穗重和糖度是主要关注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用以评价棒三叶对产量和品质的贡献;其他性状作为参考性状,用以衡量棒三叶对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分析果穗产量、糖度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研究棒三叶性状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 结果 棒三叶性状中叶片长度与果穗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叶宽与糖度呈显著正相关;叶长和果穗产量狭义遗传力占比较低,以特殊配合力为主,其中穗下叶长与穗重SCA相关性强;叶宽和糖度性状狭义遗传力占比高,以一般配合力为主,而穗上叶宽的与糖度GCA相关性强。 结论 棒三叶,尤其穗上叶宽可以作为选择糯玉米自交系和组配优质杂交种的依据;而叶长性状不宜作为选择高产杂交种的依据。
2024, 39(8): 914-92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5
摘要:
目的 研究木薯缓释肥对根际土壤真菌和C、N、P、S功能基因动态的影响。 方法 开展木薯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不施肥(T1)、双膜缓释肥C2基施(T2)和植后34 d追施(T3)。在植后77、104、134 d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样,测定高通量(Illumina Miseq PE300)真菌(ITS rRNA)多样性,C、N、P、S共72个(含总DNA)功能基因的copies(基因芯片技术)和土壤速效养分(仅用于相关分析)。 结果 (1)植后104 d根际土壤被孢霉纲、银耳纲、圆盘菌纲相对丰度均为T2<T1;植后134 d,根际土壤散囊菌纲为T2>T1。T2散囊菌纲(134 d)、T3丛赤壳科(77 d)和T3粪壳菌纲(104 d)在根际相对富集。T1根际被孢霉纲相对丰度的时间大小顺序为134 d<104 d;T2根际散囊菌纲和粪壳菌纲均为134 d>77 d;T3根际的球囊菌纲为104 d>77 d。(2)Sobs、ACE、Chao1指数在T1(104 d)、T2(104 d)和T3(134 d)根际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大于非根际。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在植后77 d为T1<T2和T3,T1和T2的时间大小顺序分别为104 d>77 d和104 d<77 d。土壤Simpson指数的大小顺序为T1根际(77 d)大于T1非根际(77 d)、T1根际(104 d)、T2根际(77 d)和T3根际(77 d)。(3)LEfSe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根际相对富集1个纲、1个目和2个科。对比非根际,植后77 d根际相对富集2个种,植后104 d相对富集3个目、1个科、1个属,植后134 d相对富集各1个门、目、科和属。时间比较中,104 d和134 d根际分别相对富集2个目和1个纲。(4)134 d,lig等9个功能基因在T1非根际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根际土壤。在T1根际土壤中,chiA和aclB的丰度均为77 d高于104 d和134 d。(5)AK在104 d与31个功能基因显著相关。银耳纲、肉座菌目、丛赤壳科和球囊菌纲分别和其他40个、15个、14个、9个功能基因显著相关。 结论 缓释肥基施和追施可提高木薯根际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施肥、时间、根际等均对真菌群落结构和少数功能基因有显著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暗示木薯根际真菌可能参与土壤速效养分的循环和功能基因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木薯根际微生态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2024, 39(8): 927-9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6
摘要:
目的 探明茉莉香气合成相关转录因子JsMYB108和JsMYB305对3个萜烯合成酶基因JsTPS启动子的调控机制。 方法 以茉莉叶片DNA为模板,采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3个JsTPS基因的启动子片段,预测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并在此基础上将3个JsTPS基因启动子片段分别构建到报告载体pGWB433,单独转化烟草叶片或与pK7FWG2.0-JsMYB108、pK7FWG2.0-JsMYB305效应载体共同转化烟草叶片以检测JsMYB108和JsMYB305对3个TPS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同时,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进一步检验JsMYB108和JsMYB305与3个TPS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作用。 结果 克隆了3个JsTPS基因启动子片段,长度分别为 1 357、1 849、1 005 bp。这些序列中均含MYB识别位点,不同启动子序列包含不同顺式作用元件,如光反应元件、损伤响应元件、脱落酸诱导顺式作用元件等;叶片GUS染色和GUS活性检测结果显示3个JsTPS基因启动子片段均具有启动活性且JsMYB108和JsMYB305能不同程度地激活3个TPS基因启动子活性。JsMYB108使JsTPS1、JsTPS3、JsTPS4启动子活性增强至对照的1.96倍、6.47倍和4.15倍;JsMYB305使JsTPS1、JsTPS3、JsTPS4启动子活性增强至对照的1.57倍、15.18倍和3.12倍;酵母单杂交结果显示JsMYB108和JsMYB305能与JsTPS1、JsTPS3和JsTPS4启动子结合。 结论 JsMYB108和JsMYB305可以不同程度激活JsTPS基因启动子活性,推测这2个转录因子在茉莉花萜烯香气合成和代谢过程具有一定作用。
2024, 39(8): 938-94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7
摘要:
目的 百香果对镉(Cd)具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与商品价值,本研究通过模拟Cd胁迫的方法探讨百香果叶片响应Cd胁迫的分子机理,为百香果的安全生产和遗传育种改良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水培方式进行Cd中度胁迫(50 μmol·L−1)处理,采集不同处理时间的百香果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qRT-PCR对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 与对照相比, Cd胁迫处理24、48、72 h后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3465 、1262 和2039 个,获得63个特异性调控百香果响应镉胁迫的相关转录因子及蛋白。qRT-PCR 分析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有较高的可靠性。转录组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结构、催化活性及转录调节等功能组以及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 结论 Cd胁迫诱导的百香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和生物合成相关途径,研究结果为百香果叶片响应Cd胁迫的分子网络研究提供依据。
2024, 39(8): 946-95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8
摘要:
目的 探究喷施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对干旱胁迫下两年生云南山茶紫袍 (Camellia reticulata ‘Zipao’)幼苗根和叶内源激素的影响。 方法 采用100 mg·L−1脱落酸对云南山茶幼苗叶面喷施,并用PEG_6000模拟干旱法进行干旱胁迫,研究在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下外源ABA对云南山茶根和叶的渗透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代谢组的影响。 结果 干旱及复水处理下渗透调节的关键部位是在叶。干旱胁迫下云南山茶幼苗根部促进ABA、赤霉素(gibberellins, G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 CKs)含量,降低生长素(auxin, IAA)含量,而叶部促进ABA、茉莉酸(jasmonates, 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IAA、CKs含量的积累。复水处理下云南山茶幼苗根部ABA、GA、CKs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IAA含量逐渐上升,而叶部通过积累JA、SA、IAA、CKs含量进行调控。差异显著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表明,根部代谢物显著富集在二萜生物合成通路中,叶部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玉米素生物合成通路中。渗透调节物质与内源激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施用外源ABA在干旱胁迫下可分别提升云南山茶根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ABA、GA、CKs和叶部游离脯氨酸、ABA、JA的含量,进而提高耐旱力;在复水期可分别降低根部CKs和叶部JA的含量,促进根部和叶部IAA的合成,进而促进植株的恢复。 结论 云南山茶幼苗根和叶对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施用外源ABA可提高云南山茶的耐旱力。
2024, 39(8): 959-96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09
摘要:
目的 木棉(Bombax ceiba)在我国华南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其果期飘絮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交通事故等各种问题。探究木棉花芽分化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变化及主要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为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其开花从而治理飞絮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不同时期的木棉花芽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分化过程中的花芽形态变化,并测定花芽内源激素脱落酸(Abscisci acid, ABA)、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 GA3)、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 IAA)、玉米核苷素(trans-zeatin riboside, ZR)的含量。 结果 木棉花芽分化过程分为前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和雌雄蕊形成期。10月上旬可检测到花原基分化,10月中旬萼片原基分化出现,花瓣原基分化在10月下旬,雌雄蕊原基分化及雌雄蕊形成分别可于11月中上旬和11月下旬检测到。木棉花芽分化过程中,ABA和GA3的含量显著高于IAA和ZR的含量,其中ABA和GA3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IA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ZR含量先上升后下降;ZR/GA3、(ZR+IAA)/GA3比值整体呈上升趋势,GA3/IAA比值整体呈下降趋势,ZR/IAA比值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ABA/GA3比值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GA3+ZR+IAA)/ABA比值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表现为前期下降后回升,然后再下降。 结论 木棉花芽分化过程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ABA和GA3含量远高于ZR和IAA的含量,且含量变化与花芽分化过程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花芽分化前期提高GA3水平,或花瓣原基分化期提高ABA水平可能可以起到抑制花芽分化的作用,并减轻因大量飞絮导致的过敏和交通干扰等困扰。
2024, 39(8): 968-97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1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套袋处理对浙梨6号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性状的影响,为改善浙梨6号综合品质、提升果品价值提供参考。 方法 以浙梨6号为试材,设置不同果袋、不同套袋方式和不同时期套袋处理,以果实不套袋为对照,测定成熟期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不同果袋处理果面亮度均显著高于对照(P < 0.05);套白色单层大袋果实果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P < 0.05),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甜度值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二次套袋果实果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和一次套袋,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Vitamin C, VC)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果糖、葡萄糖含量和甜度值显著高于对照和一次套袋(P < 0.05)。盛花后10、20、30 d套袋,黄绿果较多(≥50%),果锈指数较低(0.471~0.600),果点直径和密度显著低于对照,而盛花后60 d套袋,全锈果较多(72.5%);除盛花后10 d处理外,各时期套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结论 套白色单层大袋对浙梨6号果实外观品质改善效果显著,同时采用“白色小蜡袋+白色单层大袋”的二次套袋方式,盛花后10~30 d为生产黄绿色果品的防锈套袋适宜期,盛花后60 d为生产全锈褐皮果品的不防锈套袋适宜期,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无显著负面影响。
2024, 39(8): 977-98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11
摘要:
目的 探明繁殖寄主对稻虱缨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室内大量扩繁稻虱缨小蜂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分别以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小宽头飞虱为寄主繁殖对应的稻虱缨小蜂品系,比较不同品系稻虱缨小蜂个体大小、体色、怀卵量、寄生力、羽化率、性比和成虫寿命等适合度指标,以及不同品系对寄主的偏好差异。 结果 以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小宽头飞虱为寄主的稻虱缨小蜂品系成虫体长分别为728.03、715.5 、633.17 、509.1 μm,不同品系成虫体长之间存在差异,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寄主的品系体长最长,显著长于灰飞虱和小宽头飞虱的品系。不同寄主对稻虱缨小蜂的体色也有影响,以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为寄主的品系体色呈浅橙色,少数个体呈黄绿色,小宽头飞虱品系体色较深,呈橙红色,无黄绿色个体。不同品系怀卵量分别为:褐飞虱32.93粒、白背飞虱32.97粒、灰飞虱27.47粒和小宽头飞虱11.83粒,除褐飞虱品系与白背飞虱品系的怀卵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外,不同品系怀卵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系寄生力大小为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小宽头飞虱。不同品系的羽化率、性比和成虫寿命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系对寄主的选择为随机,未表现出对某一寄主的偏好。不同品系内禀增长力rm由大到小分别为褐飞虱0.1531 >白背飞虱0.1482 >灰飞虱0.1307 >小宽头飞虱0.0427 。 结论 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寄主的稻虱缨小蜂品系具有怀卵量大、寄生力强、内禀增长力大的优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稻虱缨小蜂扩繁的合适寄主。
2024, 39(8): 984-9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12
摘要:
目的 研究烤烟-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变化,揭示紫云英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紫云英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烤烟-水稻-紫云英3种植物连续轮作5年的田块土壤为处理样品,以烤烟-水稻2种作物轮作的田块土壤为对照;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的常规理化性质,采用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功能预测分析。 结果 在烤烟-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略上升,全磷含量变化不显著,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但速效钾含量明显减少;2023年烤烟、水稻年产量分别提高2.74%、4.67%;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提高,主要微生物为细菌界的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酸杆菌门微生物,与对照组相比,三者相对丰度分别上调8.67%、上调3.10%和下降11.57%;土壤微生物功能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3个通路中。 结论 烤烟-水稻-紫云英轮作方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明确了轮作紫云英对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组成分布影响及其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为紫云英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影响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2024, 39(8): 993-100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8.013
摘要:
目的 探明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 方法 采用illumina miseq 2×300 bp高通量测序对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利用LDA Effect Size(LEfSE)软件对组间群落微生物丰富度的差异分析,比较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明确影响2种栽培模式的重要微生物门类。 结果 七叶一枝花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中,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种类优于栽培七叶一枝花土壤。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分析表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更具有更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门水平,栽培和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的门包括Firmicu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螺旋菌门(Spirochaetae);显著差异的属包括芽孢杆菌(Bacillus)、纤线杆菌属(Ktedonobacter)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等。利用LEfSE软件对组间群落微生物丰富度的差异分析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是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样本中的优势菌门,优势属包括芽孢杆菌(Bacill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Tumebacillus、Mucilaginibacter、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Shimazuella和Singulisphaera;栽培七叶一枝花土壤样本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门水平细菌群落是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属水平细菌群落是Bryobacter、Aquicella和纤线杆菌属(Ktedonobacter)。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土壤全钾是影响七叶一枝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结论 不同栽培模式和土壤养分影响七叶一枝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七叶一枝花的栽培管理与维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