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35卷  第12期

2020 年 12 期目录
2020, (12): 1-2.
摘要:
2020 年总目录
2020, 35(12): 1-10.
摘要:
作物科学
三系杂交中稻新品种M76优212的选育
陈春霞, 王洪飞, 游晴如, 周鹏, 涂诗航, 郑菲艳, 董瑞霞, 郑家团, 黄庭旭
2020, 35(12): 1289-129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1
摘要:
  目的  利用抗病不育系与优质恢复系测交配组选育出抗病杂交稻新品种。  方法  以粤晶丝苗2号作母本,与抗稻瘟病中间材料U03杂交,F1干种子用350Gy60Co-γ射线辐照,从M2代分离群体中发现1株小粒、矮秆、直立的穗突变株。突变株后代经系谱法选择及稻瘟病抗性鉴定之后于2012年选择田间代号为12HR6-12的株系与抗病不育系M76A少量制种,2013–2014年分别在福建省建阳市、海南省三亚市参加多点品比试验,恢复系定名为福恢212。2015年M76优212参加福建省中稻组区域试验,产量、抗性表现突出,2016年续试,2017年进入生产试验。  结果  M76优212在连续2年区试中的平均产量达8 763.60 kg·hm−2,比对照品种(Ⅱ优明86)增产8.61%,丰产性、稳产性表现好,中抗(MR)稻瘟病,米质较优。于201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闽审稻20180007)。  结论  M76优212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和抗病性好等优点,适宜福建省作中稻种植。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常乐, 王丽霞, 郭二虎, 张艾英
2020, 35(12): 1296-130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2
摘要:
  目的  筛选出能有效降低春谷株高,提高其抗倒伏能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最佳喷施期,并探讨不同药剂对春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方法  分别于苗期、拔节期,对中晚熟区春谷(长生07)喷施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多效唑、赤霉酸、矮壮素、乙烯利),并设置清水对照(CK)。于灌浆期、成熟期测定各处理谷子叶绿素、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  结果  (1)在春谷苗期和拔节期喷施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3种药剂,都能不同程度地矮化植株,增加茎粗,调节次生根数和根重;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率。其中:苗期施用效果优于拔节期,并以矮壮素的效果最佳,与CK相比,苗期施用矮壮素处理的株高显著降低(−8.16%),茎粗(+6.67%)、次生根数量(+18.18%)和净光合效率(+16.07%)均显著增加(P<0.05),产量也有所增加(2016年+5.58%,2017年+5.67%)。多效唑的效果次之,与CK相比,在苗期、拔节期喷施多效唑,株高分别降低4.19%、2.24%,茎粗分别增加5.00%、3.21%,根重分别增加34.3%、30.4%(P<0.05)。缩节胺对株高和茎粗影响效果较为有限。(2)拔节期喷施乙烯利也能达到矮化和增产的效果,与CK相比,茎粗增加5.38%,次生根数增加21.21%,根重增加39.6%,穗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均增加8.5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但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降低。  结论  中晚熟区春谷可通过在苗期喷施多效唑、矮壮素,或于拔节期喷施乙烯利等措施,使现有品种株高降低、茎粗增加,从而适合机械栽培,并达到增强抗倒伏能力和增产目的。
镁对生长期艾纳香内源激素、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王丹, 蓝惠萍, 张影波, 胡璇, 陈晓鹭, 陈振夏, 庞玉新, 于福来
2020, 35(12): 1304-131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3
摘要:
  目的  明确施镁对生长期艾纳香内源激素、产量和有效成分l-龙脑积累的影响情况。  方法  以1年生艾纳香种子苗为试验材料,用七水合硫酸镁提供镁元素,共设置4个镁水平,分别为0.0(CK)、1.5、15.0、150.0 mg·mL−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艾纳香叶片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玉米素(ZR)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使用电子秤测定艾纳香药材产量,利用GC测定生长期不同阶段艾纳香叶片有效成分l-龙脑百分含量,通过计算确定l-龙脑单株产量。  结果  在处理第30 d、60 d和第90 d时,不同施镁水平显著增加了艾纳香中GA3、IAA、ABA和ZR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显著增加了生长期艾纳香药材产量,其中1.5 、15.0 mg·mL−1镁水平影响效果最显著。在处理第60 d和第90 d时,不同施镁水平下艾纳香中l-龙脑百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处理第60 d时,CK组l-龙脑百分含量最低,较1.5、15.0 和150.0 mg·mL−1镁处理组分别显著降低了34.37%、35.48%和25.00%。在处理第90 d时,1.5 mg·mL−1镁处理组l-龙脑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在处理第30 d和第120 d时,各处理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处理过程中,与CK相比,其他3个施镁水平均显著提高了l-龙脑单株产量(P<0.05)。  结论  在处理第30 d,不同施镁水平显著促进了艾纳香内源激素、产量和l-龙脑百分含量和单株产量的积累。在处理第60 d、90 d和第120 d时,1.5、15.0 mg·mL−1镁素的作用效果较明显,对提高艾纳香药材产量和品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园艺科学
叶面施钾、钠对猕猴桃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李文志, 龙友华, 莫飞旭, 何立楠, 石金巧, 冉飞
2020, 35(12): 1312-132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4
摘要:
  目的  探明钾、钠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方法  以8年生贵长猕猴桃为试材,在常规栽培管理模式下,共设置9个不同的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处理,并在室内测定采收后猕猴桃果实品质和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变化。  结果  猕猴桃果实品质随钾、钠肥处理随质量浓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钾肥和钠肥混施处理对果实品质改善效果优于单一施用处理,其中0.2mg·mL-1磷酸二氢钾和0.1mg·mL-1氯化钠混合施用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改善最显著,其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最高,分别为14.54、128.13 mg·hg−1,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最大,分别为1.65、76.07 g;0.2%磷酸二氢钾处理能显著降低果实贮藏过程中的软果率、坏果率,延长猕猴桃的贮藏时间;  结论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能改善猕猴桃果实品质、延缓猕猴桃果实贮藏期间营养物质下降速度,推迟可溶性糖含量到达峰值的时间;在施钾情况下,适量施钠对提高猕猴桃果实品质及贮藏性是有益的。
水杨酸对镉胁迫下不结球白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响应
陈华, 陈永快, 王涛, 黄语燕, 廖水兰, 兰婕, 康育鑫
2020, 35(12): 1321-132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诱导不结球白菜抗镉(Cadmium,Cd)胁迫的响应及对Cd吸收积累和转运差异,为利用SA减轻Cd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的伤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华冠不结球白菜为试验材料,研究Cd胁迫(50 mg·L−1 CdCl·2.5H2O)及喷施SA(0.01~0.5 mmol·L−1)对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根系活力、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Cd积累的影响。  结果  与空白对照(CK1)相比,Cd胁迫对照组(50 mg·L−1 CdCl·2.5H2O,CK2)显著抑制不结球白菜幼苗的生长,降低光合色素含量、根系活力、蛋白质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含量。在Cd胁迫下,喷施0.01~0.05 mmol·L−1SA可以促进不结球白菜幼苗生长,以0.05 mmol·L−1SA处理效果最好;在Cd胁迫10 d时,不结球白菜幼苗的根冠比、脯氨酸含量、POD、CAT活性较CK2提高140%、44.98%、118.18%、70.43%,且显著降低幼苗地上部分Cd含量和转运系数;而喷施0.1~0.5 mmol·L−1SA幼苗生长受抑。  结论  0.05 mmol·L−1SA是最适宜的喷施浓度,能有效缓解Cd对不结球白菜幼苗的毒害,提高幼苗的耐Cd性。
植物保护
炭疽菌侵染后刺葡萄果皮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
雷龑, 谢倩, 陈婷, 刘鑫铭, 陈清西
2020, 35(12): 1330-133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6
摘要:
  目的  炭疽病是南方葡萄的重要病害,刺葡萄是高抗炭疽病的重要野生葡萄资源,目前尚未见到关于葡萄炭疽菌侵染后的葡萄果皮酵母cDNA文库的报道。本文构建了葡萄炭疽菌侵染后刺葡萄果皮的酵母cDNA文库,为葡萄抗炭疽病分子机理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方法  提取葡萄炭疽菌侵染后1、3、7 d的刺葡萄福安果皮总RNA,采用SMART的方法将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使用试剂盒将cDNA纯化,随后将纯化产物(双链cDNA)酶切处理及短片段去除,获得质量良好的cDNA。将其克隆到 pGADT7三框质粒载体,经纯化精制,获得初级cDNA文库。对初级cDNA文库扩增后,提取文库质粒转化到Y187酵母菌中,制作扩增的酵母文库,并对酵母文库进行鉴定。  结果  经检测所构建的初级cDNA文库库容约为5.2×106 cfu,重组率约为97.92%,插入的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400~2000 bp,具有良好的多态性。进一步获得的Y187酵母文库滴度约为6.0×107 cfu·mL−1  结论  构建的葡萄炭疽菌诱导的刺葡萄果皮酵母cDNA文库质量符合酵母双杂交筛选要求,为筛选葡萄炭疽病侵染过程中的互作蛋白奠定基础。
一株马铃薯干腐病拮抗菌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因子初探
贾鹏莉, 沈硕, 胡英杰
2020, 35(12): 1336-134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7
摘要:
  目的  探究分离自青稞白酒糟醅的菌株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生防效果,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生物防控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9株分离自青稞白酒糟醅的菌株对4株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和排油圈法,分别测定活性菌株发酵液分泌抑菌蛋白和产生脂肽类物质的能力。采用牛津杯法,以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为指示菌,测定活性菌株发酵液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抑菌活性的稳定性。  结果  (1)筛选到2株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菌株JZ3-4-7和JZ3-1-15,其中JZ3-1-15抑菌活性稳定。(2)经鉴定,JZ3-1-15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JZ3-1-15的发酵液能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并且能够产生脂肽类物质。(4)JZ3-1-15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青9D-2-6的抑菌活性最高,抑制率达80.07%。(5)JZ3-1-15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可耐121 ℃高温,热稳定性较强;具有较高的酸碱稳定性,pH值为8时抑菌活性达到最高;紫外线照射处理对抑菌活性无影响。  结论  JZ3-1-15及其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具有强抑菌活性,有望将其开发为马铃薯新型生防保鲜菌剂,并从中分离到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具有新颖作用靶点的活性化合物及先导化合物。
资源与环境科学
濒危半红树植物玉蕊对潮汐淹浸逆境的应答特性分析
梁芳, 潘艳菊, 邓旭, 吴玉霜, 梁泽锐, 赵仕花, 檀小辉
2020, 35(12): 1346-13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8
摘要:
  目的  分析濒危半红树植物玉蕊对潮汐淹浸逆境的应答特性,为玉蕊在城市内河、滨湖、湿地恢复等景观应用中的适宜淹水时长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二年生玉蕊实生幼苗为材料,试验模拟半日潮,研究各幼苗在不同淹水时长的潮汐淹浸逆境中的植株形态、生理生化及矿质元素的应答特性。  结果  (1)玉蕊幼苗经过250 d的潮汐淹浸逆境胁迫处理都能存活,其株高、叶片数、叶面积都显著低于对照植株,穿袋株数量、产生气生根及皮孔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玉蕊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16 h·d−1除外)整体呈下降趋势;MD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4 h·d−1除外),并与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在淹水10 h·d−1时达到最大值,且均显著大于CK;(3)淹浸逆境胁迫促进叶片N、P、Fe元素的吸收,但抑制K、Cu元素的吸收。  结论  叶面积、叶片磷元素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侧根表面积、CAT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是玉蕊应答淹浸胁迫的主要指标;玉蕊对淹水时长≤20 h·d−1的半日潮淹浸逆境有很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可配植于城市内河易淹水的岸域、滨湖绿带及淡水湿地等景观环境中。
七叶一枝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郑梅霞, 陈宏, 朱育菁, 苏海兰
2020, 35(12): 1357-136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09
摘要:
  目的  研究七叶一枝花野生环境和人工栽培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为揭示野生七叶一枝花和移栽七叶一枝花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探究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的优势。  方法  本研究提取七叶一枝花土壤宏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miseq 2×300 bp进行高通量测序;对两种栽培模式土壤的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在不同水平上分析两种栽培模式下的显著性差异,并通过LDA EffectSize组间群落差异分析两种栽培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门和属。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丰富,包括21个门、33个纲、52个目、89个科和160个属。七叶一枝花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Chao、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示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门水平和科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纲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的是绿菌纲Chlorobia,其在七叶一枝花根际土壤中的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在目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的是绿菌目Chlorobiales和粘球菌目Myxococcales,其在七叶一枝花根际土壤中的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在属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的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Rudaea,其在七叶一枝花根际土壤中的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在种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的是Mucilaginibacter ximonensisuncultured Nannocystineae bacteriumunculturedSingulisphaera sp.uncultured Solibacteraceae bacteriumuncultured Xanthomonadaceae bacterium,其在七叶一枝花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均低于非根际。  结论  本研究表明七叶一枝花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进一步探索七叶一枝花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奠定基础。
闽江河口湿地植物根际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陈丽华, 吕新, 刘兰英, 黄薇, 李玥仁
2020, 35(12): 1368-137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10
摘要:
  目的  研究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组成,为阐明湿地植物根际土壤脱氮功能微生物类群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多点混合采样法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土层闽江河口湿地芦苇、互花米草和红树林根际的土壤样品共24个,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品氨单加氧酶编码基因amoA序列,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土壤样品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结果  24个样品中共检测到300 527条有效序列,2 794个OTU。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芦苇、互花米草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Chao指数差别不大,Shannon指数平均值表现为红树林>芦苇>互花米草;芦苇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春季最低;不同土层芦苇、互花米草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未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样品中存在着较多分类地位未确定的氨氧化细菌,而分类地位确定的氨氧化细菌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硫杆菌属(Thiobacillus)、Caldimonas属等。  结论  闽江河口湿地植物根际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主要优势菌群大多是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Caldimonas属为个别样品的优势菌群。
避雨栽培对梨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陈小明, 曾少敏, 黄新忠
2020, 35(12): 1376-13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11
摘要:
  目的  研究避雨栽培对梨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完善避雨栽培土壤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同一梨园进行避雨和露地处理的梨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梨树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和梨果实品质之间的关系。  结果  梨树果实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可以显著提高梨果实的蔗糖、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83倍和1.08倍,但维生素C和总酸含量显著降低,分别减少了1.23倍和1.20倍。糖酸比显著增加,果实品质更好。梨园土壤化学性质结果表明,避雨处理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含水量显著低于露地处理,全氮显著高于露地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避雨处理的梨树根际土壤在门水平的细菌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露地处理的梨树根际土壤在门水平的细菌群落主要以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不可培养的森林土壤细菌(uncultured forest soil bacterium)和不可培养的变形菌(uncultured proteobacterium)为主;避雨处理显著增加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根际微生物属多样性与全氮、速效氮含量和pH值正相关,但与全钾、全磷、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而与果实蔗糖和还原糖含量正相关。  结论  避雨栽培对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有促进作用,增强梨树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有利于梨树生长和果实产量和品质,但不利于土壤的物质循环。适当的露地栽培有利于梨园的土壤物质循环,提高梨园生产的可持续性。
食品科学
大豆复水协同隔氧磨浆对脱除豆腥味及提高豆浆综合品质的影响
郭晓菲, 郭琪琪, 何志刚, 梁璋成, 林晓姿
2020, 35(12): 1385-139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12
摘要:
  目的  研究协同控制复水参数及隔氧磨浆对脂肪氧化酶活力及豆浆风味等品质的影响,为开发高品质大豆饮品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方法  比较大豆复水条件、磨浆温度、隔氧磨浆等因子对豆浆脂肪氧化酶活力的抑制效果,获得较优的工艺参数。以此工艺参数为基础,研究协同控制隔氧磨浆对去除豆腥味以及提高豆浆色泽、风味等综合品质的影响。  结果  (1)大豆复水温度是影响脂肪氧化酶活力的主要因素,热碱(80 ℃、pH 9)复水协同隔氧磨浆处理工艺对脂肪氧化酶活力的抑制效果最佳,脂肪氧化酶活力仅为100±2.5 U·mL−1;(2)在上述所得的最优复水条件下,不同隔氧磨浆温度对大豆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磨浆温度并非抑制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关键因子;(3)与室温复水非隔氧磨浆比较,隔氧磨浆制得的豆浆脂肪氧化酶活力降低了99.67%,总黄酮含量提高了24.77%,豆腥味明显去除,豆浆亮度、风味等综合品质明显提升,最优处理参数协同隔氧磨浆的方式去除豆腥味效果最好,豆浆综合品质最佳。  结论  大豆以浸泡液温度80 ℃、pH 9、浸泡时间60 min的复水工艺协同隔氧磨浆工艺制得的豆浆腥味最低,综合品质最好,本研究对高品质大豆饮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蜡树果实总黄酮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史晓晶, 蔡瑾, 靳辉, 李丹, 张悦悦, 郭军, 吴婷
2020, 35(12): 1391-139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13
摘要:
  目的  初步探究水蜡树果实总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蜡树果实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分析其对小鼠肝匀浆中自氧化和诱导(FeSO4和H2O2)生成的丙二醛(MDA)含量、Fe2+与抗坏血酸(Vc)诱导的小鼠肝线粒体肿胀度、H2O2诱导的小鼠红细胞氧化溶血、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结果  水蜡树果实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0.45±0.01) g·L−1和(1.57±0.12 )g·L−1;1.0~6.0 g·L−1水蜡树果实总黄酮能抑制自氧化体系中MDA的生成;0.5~6.0 g·L−1总黄酮可降低FeSO4诱导条件下MDA的生成;2.0~6.0 g·L−1总黄酮可抑制H2O2诱导条件下MDA的生成;0.5~10.0 g·L−1总黄酮能明显减缓Fe2+与Vc诱导的肝线粒体悬液OD520值的下降,2.0~10.0 g·L−1总黄酮可明显减弱H2O2诱导红细胞的溶血度;0.6~4.0 g·L−1总黄酮可显著提高CAT和GSH-Px的活性及GSH的含量。  结论  水蜡树果实总黄酮可减弱小鼠肝组织自发性过氧化和诱导脂质过氧化,抑制小鼠肝线粒体和红细胞的氧化损伤,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及非酶抗氧化物的含量。本研究对水蜡树果实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老鹳草乙醇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性组分及其抗菌活性
李宇, 刘海华, 刘翠君, 由金文, 赵仁君, 石爱华, 何美军
2020, 35(12): 1397-140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0.12.014
摘要:
  目的  研究老鹳草乙醇提取物对12株临床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植物来源的抗生素提供重要的参考。  方法  以老鹳草全草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其化学成分;运用滤纸片法测试12株临床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  从老鹳草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18个挥发性组分包括脂肪烃、脂肪酸和生物碱,3个黄酮化合物杨梅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花旗松素。老鹳草乙醇提取物对粪链球菌(MIC 1.0 mg·mL−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IC 1.0 mg·mL−1)、大肠杆菌(MIC 1.0 mg·mL−1)及鲍曼不动杆菌(MIC 2.0 mg·mL−1)有高敏抑制活性。  结论  恩施地区老鹳草乙醇提取物主要分挥发性组分为脂肪烃、脂肪酸、生物碱;含有杨梅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花旗松素3个黄酮类化合物;对常见临床致病菌具有优良抗菌活性和较广的抗菌谱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