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33卷 第9期
2018, 33(9): 883-88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1
摘要:
为研究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3740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跨膜区域、信号肽等生物信息进行预测及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拥有α螺旋、延伸链、随机卷曲结构;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外或者细胞质内,可能为分泌蛋白,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抗原表位偏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氨基酸序列的第28~51、60~67、80~130位处;蛋白分子式为C607H1000N184O261S5,分子量15.21 kD,等电点(PI值)为4.42,在微生物体内半衰期较短,为不稳定蛋白。该结果为Mmc-3740编码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为研究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3740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跨膜区域、信号肽等生物信息进行预测及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拥有α螺旋、延伸链、随机卷曲结构;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外或者细胞质内,可能为分泌蛋白,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抗原表位偏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氨基酸序列的第28~51、60~67、80~130位处;蛋白分子式为C607H1000N184O261S5,分子量15.21 kD,等电点(PI值)为4.42,在微生物体内半衰期较短,为不稳定蛋白。该结果为Mmc-3740编码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8, 33(9): 888-8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2
摘要:
对闽西南黑兔、福建白兔和新西兰兔90日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新西兰兔的活重[(2044.79±129.86)g]、全净膛重[(941.89±65.27)g]、半净膛重[(1034.31±65.39)g]显著高于闽西南黑兔[(1568.56±103.99)、(725.42±88.60)、(784.94±145.07)g]和福建白兔[(1514.43±102.96)、(675.55±54.91)、(763.08±47.82)g,P < 0.05],福建白兔全净膛率[(44.59±1.84)%]和腹脂重[(7.54±4.62)g]显著低于新西兰兔[(46.09±2.04)%和(9.48±5.23)g]和闽西南黑兔[(46.27±4.95)%和(8.06±4.19)g,P < 0.05],而它们之间半净膛率及腹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2)闽西南黑兔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肉色比福建白兔和新西兰兔更显红润;(3)屠宰后45 min,背最长肌pH值闽西南黑兔(6.42±0.20)显著低于福建白兔(6.49±0.20)和新西兰兔(6.53±0.20,P < 0.05),而股二头肌pH值3种供试兔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后24 h,福建白兔背最长肌pH值(5.66±0.09)和股二头肌pH值(5.84±0.15)显著高于闽西南黑兔(5.46±0.31和5.67±0.16)和新西兰兔(5.47±0.27和5.64±0.07,P < 0.05),3种供试兔背肌和腿肌均出现酸化现象;(4)闽西南黑兔[(6.61±2.91)%]、福建白兔[(4.03±1.47)%]与新西兰兔[(9.50±3.29)%]的滴水损失相比,新西兰兔滴水损失最大(P < 0.05),蒸煮损失则差异不显著(P>0.05);(5)背最长肌粗蛋白含量检测,新西兰兔蛋白含量最高[(24.69±2.57)g·kg-1],闽西南黑兔最低[(22.12±0.96)g·kg-1,P < 0.05],粗脂肪检测结果则相反;(6)在肌肉纤维面积和密度方面,福建白兔背最长肌[(0.0014±0.0004)mm2·个-1]和股二头肌纤维面积最小[(0.0017±0.0004)mm2·个-1,P < 0.05],新西兰兔和闽西南黑兔差异不显著(P>0.05),而它们肌纤维密度结果则相反。
对闽西南黑兔、福建白兔和新西兰兔90日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新西兰兔的活重[(2044.79±129.86)g]、全净膛重[(941.89±65.27)g]、半净膛重[(1034.31±65.39)g]显著高于闽西南黑兔[(1568.56±103.99)、(725.42±88.60)、(784.94±145.07)g]和福建白兔[(1514.43±102.96)、(675.55±54.91)、(763.08±47.82)g,P < 0.05],福建白兔全净膛率[(44.59±1.84)%]和腹脂重[(7.54±4.62)g]显著低于新西兰兔[(46.09±2.04)%和(9.48±5.23)g]和闽西南黑兔[(46.27±4.95)%和(8.06±4.19)g,P < 0.05],而它们之间半净膛率及腹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2)闽西南黑兔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肉色比福建白兔和新西兰兔更显红润;(3)屠宰后45 min,背最长肌pH值闽西南黑兔(6.42±0.20)显著低于福建白兔(6.49±0.20)和新西兰兔(6.53±0.20,P < 0.05),而股二头肌pH值3种供试兔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后24 h,福建白兔背最长肌pH值(5.66±0.09)和股二头肌pH值(5.84±0.15)显著高于闽西南黑兔(5.46±0.31和5.67±0.16)和新西兰兔(5.47±0.27和5.64±0.07,P < 0.05),3种供试兔背肌和腿肌均出现酸化现象;(4)闽西南黑兔[(6.61±2.91)%]、福建白兔[(4.03±1.47)%]与新西兰兔[(9.50±3.29)%]的滴水损失相比,新西兰兔滴水损失最大(P < 0.05),蒸煮损失则差异不显著(P>0.05);(5)背最长肌粗蛋白含量检测,新西兰兔蛋白含量最高[(24.69±2.57)g·kg-1],闽西南黑兔最低[(22.12±0.96)g·kg-1,P < 0.05],粗脂肪检测结果则相反;(6)在肌肉纤维面积和密度方面,福建白兔背最长肌[(0.0014±0.0004)mm2·个-1]和股二头肌纤维面积最小[(0.0017±0.0004)mm2·个-1,P < 0.05],新西兰兔和闽西南黑兔差异不显著(P>0.05),而它们肌纤维密度结果则相反。
2018, 33(9): 893-89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3
摘要:
为探明复合极端嗜热菌对高温病死猪处理中氨基酸降解效果,采集发酵处理前样品(Q组)及无菌处理组样品Wj组(无添加菌处理后再堆肥发酵60 d)为对照,设置4个不同添加量的嗜热菌混合菌样品处理(0.05%、0.08%、0.10%、0.12%),分析样品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变化情况,运用Illumina MiSeq对样品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将所得的16S基因测序数据与代谢功能已知的微生物参考基因组数据库相对比,预测细菌代谢功能。结果表明添加0.08%~0.12%复合嗜热菌组处理可明显促进高温处理中病死猪的氨基酸降解,显著降低病死猪样品的氨基酸总量和各氨基酸组分含量;和0.05%添加量处理组相比,氨基酸总量下降了7.04%~8.49%(P < 0.05),天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7种氨基酸的量显著降低;谷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等5种氨基酸的降解效果与堆肥60 d处理Wj组没有显著差异。处理前和处理后病死猪菌群氨基酸代谢功能差异明显,添加嗜热菌混合菌组与无菌处理后堆肥Wj组的菌群氨基酸代谢功能接近,两者差异不明显。说明添加0.08%~0.12%复合极端嗜热菌促进了高温病死猪处理过程中氨基酸的代谢和降解,与长时间堆肥发酵处理的病死猪降解效果相似。
为探明复合极端嗜热菌对高温病死猪处理中氨基酸降解效果,采集发酵处理前样品(Q组)及无菌处理组样品Wj组(无添加菌处理后再堆肥发酵60 d)为对照,设置4个不同添加量的嗜热菌混合菌样品处理(0.05%、0.08%、0.10%、0.12%),分析样品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变化情况,运用Illumina MiSeq对样品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将所得的16S基因测序数据与代谢功能已知的微生物参考基因组数据库相对比,预测细菌代谢功能。结果表明添加0.08%~0.12%复合嗜热菌组处理可明显促进高温处理中病死猪的氨基酸降解,显著降低病死猪样品的氨基酸总量和各氨基酸组分含量;和0.05%添加量处理组相比,氨基酸总量下降了7.04%~8.49%(P < 0.05),天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7种氨基酸的量显著降低;谷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等5种氨基酸的降解效果与堆肥60 d处理Wj组没有显著差异。处理前和处理后病死猪菌群氨基酸代谢功能差异明显,添加嗜热菌混合菌组与无菌处理后堆肥Wj组的菌群氨基酸代谢功能接近,两者差异不明显。说明添加0.08%~0.12%复合极端嗜热菌促进了高温病死猪处理过程中氨基酸的代谢和降解,与长时间堆肥发酵处理的病死猪降解效果相似。
2018, 33(9): 899-90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4
摘要:
分析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的表型性状空间结构及内部器官组成特征,为暗色唇鲮的快速分类鉴别和种质保护工作提供参考。采用鱼类传统形态学和现代框架特征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学及SPSS因子分析法解构其表型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暗色唇鲮体长与全长、体高、头长、头高、头宽、尾柄长、尾柄高,头长与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尾柄高,尾柄长与尾柄高,头高与头宽以及21项框架距离与体长均呈线性相关关系。头高/头宽、尾柄长/尾柄高及尾鳍基部上端至臀鳍基部末端距离(D5-7)与体长性状关系相对稳定且线性回归相关性较强。主成分特征向量以D4-5(背鳍基部末端-尾鳍基部上端)、D4-6(背鳍基部末端-尾鳍基部下端)、D4-7(背鳍基部末端-臀鳍基部末端)、D3-8(背鳍起点-臀鳍起点)、D3-4(背鳍起点-背鳍基部末端)和D5-7(尾鳍基部上端-臀鳍基部末端)的载荷量绝对值最大,且均为正相关关系,集中反映鱼类尾柄部分的表型特征信息。表型结构性状多维分析结果提示,暗色唇鲮头高/头宽(0.91~0.95)、尾柄长/尾柄高(1.37~1.47)以及尾鳍基部上端至臀鳍基部末端距离与体长比(0.241 3~0.255 3)是代表暗色唇鲮表型结构特征的性状参数。暗色唇鲮内部组织器官组成及结构布局同一般鲤科鱼类相似,具有肠细长、膘较短小的特征,肠长指数14.15~15.76(15.14),非成熟期个体肠管占腹腔体积的80%以上,膘长度约为鱼体长的14%、腹腔长度的50%。暗色唇鲮的内外结构体现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分析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的表型性状空间结构及内部器官组成特征,为暗色唇鲮的快速分类鉴别和种质保护工作提供参考。采用鱼类传统形态学和现代框架特征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学及SPSS因子分析法解构其表型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暗色唇鲮体长与全长、体高、头长、头高、头宽、尾柄长、尾柄高,头长与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尾柄高,尾柄长与尾柄高,头高与头宽以及21项框架距离与体长均呈线性相关关系。头高/头宽、尾柄长/尾柄高及尾鳍基部上端至臀鳍基部末端距离(D5-7)与体长性状关系相对稳定且线性回归相关性较强。主成分特征向量以D4-5(背鳍基部末端-尾鳍基部上端)、D4-6(背鳍基部末端-尾鳍基部下端)、D4-7(背鳍基部末端-臀鳍基部末端)、D3-8(背鳍起点-臀鳍起点)、D3-4(背鳍起点-背鳍基部末端)和D5-7(尾鳍基部上端-臀鳍基部末端)的载荷量绝对值最大,且均为正相关关系,集中反映鱼类尾柄部分的表型特征信息。表型结构性状多维分析结果提示,暗色唇鲮头高/头宽(0.91~0.95)、尾柄长/尾柄高(1.37~1.47)以及尾鳍基部上端至臀鳍基部末端距离与体长比(0.241 3~0.255 3)是代表暗色唇鲮表型结构特征的性状参数。暗色唇鲮内部组织器官组成及结构布局同一般鲤科鱼类相似,具有肠细长、膘较短小的特征,肠长指数14.15~15.76(15.14),非成熟期个体肠管占腹腔体积的80%以上,膘长度约为鱼体长的14%、腹腔长度的50%。暗色唇鲮的内外结构体现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2018, 33(9): 906-91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5
摘要:
负责编码水稻液泡膜ATP酶A亚基的OsVHA-A1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和抵抗环境压力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以筛选纯合的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体株系及其野生型为材料,发现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会导致该突变体水稻生育后期发生严重的早衰现象与减产。两种基因型水稻叶片与根系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随生育期呈现动态变化,孕穗期后突变体根系和叶片的衰老指标(包括H2O2含量、O2-产生率和MDA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与野生型对比,突变体根系衰老程度显著高于其叶片。在早衰前后两个时期,即苗期和灌浆高峰期,对OsVHA-A1基因进行qRT-PCR定量,发现灌浆高峰期时的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根系中的OsVHA-A1基因相对于苗期均下调表达,V-ATPase酶活性也显著下降,突变体下降幅度大于野生型。利用16S扩增子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时发现,灌浆高峰期突变体根际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的含量显著上升。同时,HPLC技术测得突变体根际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两种酚酸类物质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不同基因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存在对根系分泌物的选择性利用并诱导根际病原菌的增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孕穗期后两种基因型水稻的根系活力下降变化与其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降低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直接介导了水稻根系和叶片早衰的发生,并通过选择性诱导根际病原菌增长而加剧突变体根系与整体老化。
负责编码水稻液泡膜ATP酶A亚基的OsVHA-A1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和抵抗环境压力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以筛选纯合的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体株系及其野生型为材料,发现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会导致该突变体水稻生育后期发生严重的早衰现象与减产。两种基因型水稻叶片与根系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随生育期呈现动态变化,孕穗期后突变体根系和叶片的衰老指标(包括H2O2含量、O2-产生率和MDA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与野生型对比,突变体根系衰老程度显著高于其叶片。在早衰前后两个时期,即苗期和灌浆高峰期,对OsVHA-A1基因进行qRT-PCR定量,发现灌浆高峰期时的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根系中的OsVHA-A1基因相对于苗期均下调表达,V-ATPase酶活性也显著下降,突变体下降幅度大于野生型。利用16S扩增子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时发现,灌浆高峰期突变体根际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的含量显著上升。同时,HPLC技术测得突变体根际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两种酚酸类物质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不同基因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存在对根系分泌物的选择性利用并诱导根际病原菌的增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孕穗期后两种基因型水稻的根系活力下降变化与其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降低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直接介导了水稻根系和叶片早衰的发生,并通过选择性诱导根际病原菌增长而加剧突变体根系与整体老化。
2018, 33(9): 919-9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6
摘要: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榕薯819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榕薯819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鲜薯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钾肥用量>磷肥用量>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在试验条件下榕薯819的鲜薯产量达到37.500 t·h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栽植密度46 260~50 108株·hm-2,施肥量N 0.081~0.107 t·hm-2、P2O5 0.061~0.092 t·hm-2、K2O 0.303~0.329 t·hm-2。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榕薯819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榕薯819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鲜薯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钾肥用量>磷肥用量>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在试验条件下榕薯819的鲜薯产量达到37.500 t·h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栽植密度46 260~50 108株·hm-2,施肥量N 0.081~0.107 t·hm-2、P2O5 0.061~0.092 t·hm-2、K2O 0.303~0.329 t·hm-2。
2018, 33(9): 924-92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7
摘要: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设置D1(16 592株·hm-2)、D2(18 182株·hm-2)、D3(20 202株·hm-2)3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15N标记技术,研究烤烟对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以及种植密度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圆顶期烟株各部位吸收的肥料氮(Ndff)比例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茎秆>上部叶>根系,说明在圆顶期烟株下部叶和中部叶对来自肥料的15N的征调能力较强,但随着烟株的发育和成熟衰老,各部位对肥料氮的吸收征调能力逐渐下降。种植密度对烟株不同部位的Ndff比例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了圆顶期各部位的Ndff比例,但到了中后期,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烟株的Ndff比例明显下降,表明种植密度过大,不利于烟株生育中后期维持对氮素的征调能力。烟株各部位的15N分配率,圆顶期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烟株吸收的15N平均76.95%分配到叶片、15.36%分配到茎秆、7.68%分配到根系,表明在生长发育前期烟株吸收的15N大部分向叶片分配,在D2处理的种植密度下烟株圆顶期15N向根、茎的分配率较高,有利于根、茎发育,形成健壮植株;在下部、中部叶片成熟采收后,叶片中的15N分配率降低,根、茎中的15N分配率上升,但直到生育后期仍以叶片的分配率较高。总体上氮肥利用率随着生育进程而降低,但各个时期均以D2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生育后期D2处理、D3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试验设置的种植密度处理中,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烟叶产量增加,但上等烟的比例明显降低,以D2处理的单位面积产值最高,其后依次为D3处理和D1处理,说明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8 182株·hm-2,其对氮肥的利用率,以及烤烟品质和生产效益均较高。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设置D1(16 592株·hm-2)、D2(18 182株·hm-2)、D3(20 202株·hm-2)3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15N标记技术,研究烤烟对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以及种植密度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圆顶期烟株各部位吸收的肥料氮(Ndff)比例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茎秆>上部叶>根系,说明在圆顶期烟株下部叶和中部叶对来自肥料的15N的征调能力较强,但随着烟株的发育和成熟衰老,各部位对肥料氮的吸收征调能力逐渐下降。种植密度对烟株不同部位的Ndff比例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了圆顶期各部位的Ndff比例,但到了中后期,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烟株的Ndff比例明显下降,表明种植密度过大,不利于烟株生育中后期维持对氮素的征调能力。烟株各部位的15N分配率,圆顶期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烟株吸收的15N平均76.95%分配到叶片、15.36%分配到茎秆、7.68%分配到根系,表明在生长发育前期烟株吸收的15N大部分向叶片分配,在D2处理的种植密度下烟株圆顶期15N向根、茎的分配率较高,有利于根、茎发育,形成健壮植株;在下部、中部叶片成熟采收后,叶片中的15N分配率降低,根、茎中的15N分配率上升,但直到生育后期仍以叶片的分配率较高。总体上氮肥利用率随着生育进程而降低,但各个时期均以D2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生育后期D2处理、D3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试验设置的种植密度处理中,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烟叶产量增加,但上等烟的比例明显降低,以D2处理的单位面积产值最高,其后依次为D3处理和D1处理,说明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8 182株·hm-2,其对氮肥的利用率,以及烤烟品质和生产效益均较高。
2018, 33(9): 930-93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8
摘要:
以茄子幼苗为材料,探讨低温胁迫对茄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使茄子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增加了茄子幼苗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且电导率值显著增大。恢复常温,光合色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低于对照,其他指标均降低,仍高于对照。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所测各指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电导率与丙二醛、可溶性糖之间相关系数最大。研究结果表明,10℃/5℃(昼/夜)低温环境严重影响茄子幼苗的正常代谢,低于10℃/5℃(昼/夜)茄子幼苗保护系统破坏严重,不能够恢复正常生长,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茄子幼苗耐低温能力可靠的鉴定指标。
以茄子幼苗为材料,探讨低温胁迫对茄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使茄子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增加了茄子幼苗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且电导率值显著增大。恢复常温,光合色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低于对照,其他指标均降低,仍高于对照。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所测各指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电导率与丙二醛、可溶性糖之间相关系数最大。研究结果表明,10℃/5℃(昼/夜)低温环境严重影响茄子幼苗的正常代谢,低于10℃/5℃(昼/夜)茄子幼苗保护系统破坏严重,不能够恢复正常生长,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茄子幼苗耐低温能力可靠的鉴定指标。
2018, 33(9): 937-94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09
摘要:
以44个芥菜品种为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00个不同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31对多态性较高,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对44个芥菜材料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31对引物共产生了28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3条,多态率达60.4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9.23条。用NTSY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44个芥菜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1~0.89,平均系数为0.75。在相似系数为0.67的水平,44个芥菜品种可分为4大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以44个芥菜品种为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00个不同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31对多态性较高,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对44个芥菜材料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31对引物共产生了28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3条,多态率达60.4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9.23条。用NTSY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44个芥菜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1~0.89,平均系数为0.75。在相似系数为0.67的水平,44个芥菜品种可分为4大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2018, 33(9): 943-94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0
摘要:
通过西葫芦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1条功能注释为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基因全长序列(c47620.graph_c0)。分析发现,该序列全长1 245 bp,包含1个996 bp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预测编码33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Mw)为35.70 kDa,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为5.40,编码的蛋白质与黄瓜、甜瓜和苦瓜等常见瓜果类蔬菜同源蛋白质的相似性在84%、84%和81%,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基因命名为CpPOD1,GenBank登录号为MF98828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CpPOD1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叶片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为根,在花中的表达最低。CpPOD1基因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其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显著上调。初步推测,CpPOD1基因在西葫芦低温弱光胁迫下存在一定上调表达,猜测可能参与调控下游基因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有关。
通过西葫芦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1条功能注释为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基因全长序列(c47620.graph_c0)。分析发现,该序列全长1 245 bp,包含1个996 bp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预测编码33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Mw)为35.70 kDa,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为5.40,编码的蛋白质与黄瓜、甜瓜和苦瓜等常见瓜果类蔬菜同源蛋白质的相似性在84%、84%和81%,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基因命名为CpPOD1,GenBank登录号为MF98828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CpPOD1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叶片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为根,在花中的表达最低。CpPOD1基因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其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显著上调。初步推测,CpPOD1基因在西葫芦低温弱光胁迫下存在一定上调表达,猜测可能参与调控下游基因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有关。
2018, 33(9): 950-9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1
摘要:
为进一步优化红颜草莓组培快繁体系,以红颜草莓匍匐茎尖为外植体,筛选最佳灭菌时间,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增殖、生根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灭菌处理为75%酒精消毒30 s,0.1% HgCl2消毒7 min,成活率可达90%。对芽诱导的影响作用为基本培养基> 6-BA > IBA > NAA,筛选出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 mg·L-1+NAA0.3 mg·L-1+IBA0.3 mg·L-1,诱导率92%。增殖阶段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试管苗的影响力为6-BA > GA3 > IB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0 mg·L-1+IBA0.08 mg·L-1+GA30.10 mg·L-1,增殖系数13.97。生根培养阶段,对生根指数的影响力为基本培养基> IBA >蔗糖,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蔗糖30 g·L-1+IBA0.4 g·L-1,生根指数为35.40。最佳移栽基质为草炭土:珍珠岩=1:1,成活率为93.33%。本试验采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进一步提高了红颜草莓组培诱导率和增殖率,获得了良好的生根指数和移栽成活率,进一步优化了红颜草莓的快繁体系。
为进一步优化红颜草莓组培快繁体系,以红颜草莓匍匐茎尖为外植体,筛选最佳灭菌时间,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增殖、生根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灭菌处理为75%酒精消毒30 s,0.1% HgCl2消毒7 min,成活率可达90%。对芽诱导的影响作用为基本培养基> 6-BA > IBA > NAA,筛选出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 mg·L-1+NAA0.3 mg·L-1+IBA0.3 mg·L-1,诱导率92%。增殖阶段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试管苗的影响力为6-BA > GA3 > IB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0 mg·L-1+IBA0.08 mg·L-1+GA30.10 mg·L-1,增殖系数13.97。生根培养阶段,对生根指数的影响力为基本培养基> IBA >蔗糖,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蔗糖30 g·L-1+IBA0.4 g·L-1,生根指数为35.40。最佳移栽基质为草炭土:珍珠岩=1:1,成活率为93.33%。本试验采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进一步提高了红颜草莓组培诱导率和增殖率,获得了良好的生根指数和移栽成活率,进一步优化了红颜草莓的快繁体系。
2018, 33(9): 957-96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2
摘要:
通过对稻瘟病抗性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评价,为抗稻瘟病基因的抗性分析和遗传学研究提供良好载体。分别以广谱抗稻瘟病品种云引和普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抗病基因的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经连续4代回交和8代自交,获得7个以LTH为遗传背景的稻瘟病抗性近等基因系。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84对SSR标记,对所获得的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亲本云引和LTH之间具多态性的SSR引物有72对,标记多态性频率为39.1%。以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标记对7个近等基因系与LTH间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中W15、W17的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7.61%,W18的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7.22%,其他4个株系的遗传背景恢复率均大于98%。成功构建并获得了以LTH为背景的含有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且近等位基因系的遗传背景与表型值均恢复良好。
通过对稻瘟病抗性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评价,为抗稻瘟病基因的抗性分析和遗传学研究提供良好载体。分别以广谱抗稻瘟病品种云引和普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抗病基因的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经连续4代回交和8代自交,获得7个以LTH为遗传背景的稻瘟病抗性近等基因系。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84对SSR标记,对所获得的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亲本云引和LTH之间具多态性的SSR引物有72对,标记多态性频率为39.1%。以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标记对7个近等基因系与LTH间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中W15、W17的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7.61%,W18的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7.22%,其他4个株系的遗传背景恢复率均大于98%。成功构建并获得了以LTH为背景的含有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且近等位基因系的遗传背景与表型值均恢复良好。
2018, 33(9): 963-96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3
摘要:
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侵染引起的番茄斑萎病毒病在我国蔬菜、花卉等作物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克隆了TSWV核衣蛋白N基因及膜多糖蛋白Gn基因,利用Gateway系统获得N和G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a (DE3)细胞内,IPTG诱导表达N蛋白和Gn蛋白,以此为抗原分别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N蛋白和G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能够与N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n-ELISA)分析检测表明抗体滴度为1:12 800,而G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差,效价未检出。本研究制备的N蛋白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田间病株的病害诊断,同时有助于开展病毒在介体昆虫内定位、病毒和介体昆虫互作及功能分析的研究。
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侵染引起的番茄斑萎病毒病在我国蔬菜、花卉等作物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克隆了TSWV核衣蛋白N基因及膜多糖蛋白Gn基因,利用Gateway系统获得N和G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a (DE3)细胞内,IPTG诱导表达N蛋白和Gn蛋白,以此为抗原分别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N蛋白和G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能够与N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n-ELISA)分析检测表明抗体滴度为1:12 800,而G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差,效价未检出。本研究制备的N蛋白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田间病株的病害诊断,同时有助于开展病毒在介体昆虫内定位、病毒和介体昆虫互作及功能分析的研究。
2018, 33(9): 969-9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4
摘要:
为优化秀珍菇麦麸膳食纤维咀嚼片粉末直接压片工艺的参数,以转台速度、充填深度和充填压力等单因素对产品综合评定值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片质量差异、崩解时间、硬度和脆碎度作为综合评定评价指标,并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其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秀珍菇麦麸膳食纤维咀嚼片的最佳工艺为转台速度25 r·min-1、充填深度10 mm、充填压力24 kN,为麦麸膳食纤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为优化秀珍菇麦麸膳食纤维咀嚼片粉末直接压片工艺的参数,以转台速度、充填深度和充填压力等单因素对产品综合评定值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片质量差异、崩解时间、硬度和脆碎度作为综合评定评价指标,并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其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秀珍菇麦麸膳食纤维咀嚼片的最佳工艺为转台速度25 r·min-1、充填深度10 mm、充填压力24 kN,为麦麸膳食纤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2018, 33(9): 975-97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5
摘要:
以新鲜的龙眼果汁为原料,考察龙眼果葡糖浆制备过程中除蛋白、酶解和异构化等工艺的最佳实施条件。结果显示: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0%的龙眼果汁中添加0.12%的柠檬酸,70℃保温60 min,除蛋白效果佳,其理论(葡萄糖+果糖)值为42.19%,添加1.5%的蔗糖水解酶,60℃酶解2 h可使龙眼果汁中的果糖含量达到(18.34±0.75)%,蔗糖水解率达到80%以上;调节龙眼果汁的pH值8.0±0.2,葡萄糖异构酶添加量为0.1 mg·g-1葡萄糖,60℃异构60 min,龙眼果汁中的果糖含量达到(27.71±0.67)%;经过浓缩处理后龙眼果葡糖浆的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 65%,其(葡萄糖+果糖)含量占干物质含量的97.90%,果糖含量高于67.20%,符合国标中相关指标的要求。
以新鲜的龙眼果汁为原料,考察龙眼果葡糖浆制备过程中除蛋白、酶解和异构化等工艺的最佳实施条件。结果显示: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0%的龙眼果汁中添加0.12%的柠檬酸,70℃保温60 min,除蛋白效果佳,其理论(葡萄糖+果糖)值为42.19%,添加1.5%的蔗糖水解酶,60℃酶解2 h可使龙眼果汁中的果糖含量达到(18.34±0.75)%,蔗糖水解率达到80%以上;调节龙眼果汁的pH值8.0±0.2,葡萄糖异构酶添加量为0.1 mg·g-1葡萄糖,60℃异构60 min,龙眼果汁中的果糖含量达到(27.71±0.67)%;经过浓缩处理后龙眼果葡糖浆的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 65%,其(葡萄糖+果糖)含量占干物质含量的97.90%,果糖含量高于67.20%,符合国标中相关指标的要求。
2018, 33(9): 980-98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6
摘要:
以新鲜香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香瓜果醋酿造工艺。结果表明,香瓜果醋发酵的优化工艺为:初始酒精度7.0%,醋酸菌接入量9.5%,摇床转速155 r·min-1,发酵温度36℃,时间5 d,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香瓜果醋酸值达到5.33%,色泽浅黄澄清,酸味柔和适中,且独具香瓜特征香味。
以新鲜香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香瓜果醋酿造工艺。结果表明,香瓜果醋发酵的优化工艺为:初始酒精度7.0%,醋酸菌接入量9.5%,摇床转速155 r·min-1,发酵温度36℃,时间5 d,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香瓜果醋酸值达到5.33%,色泽浅黄澄清,酸味柔和适中,且独具香瓜特征香味。
2018, 33(9): 986-9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7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 g·kg-1、144.42 mg·kg-1、258.97 mg·kg-1和33.72 mg·kg-1,全铁和有效铁含量丰富,而全锰和有效锰含量较低,约50%茶园土壤存在缺锰现象;茶园土壤全铁剖面分布不明显,但在20~40 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茶园土壤全铁和有效铁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则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关系密切。茶叶中铁平均含量为164.52 mg·kg-1,锰平均含量为849.73 mg·kg-1,茶叶对锰的富集系数远高于铁;茶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叶锰含量与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对铁、锰的富集能力随着土壤铁、锰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 g·kg-1、144.42 mg·kg-1、258.97 mg·kg-1和33.72 mg·kg-1,全铁和有效铁含量丰富,而全锰和有效锰含量较低,约50%茶园土壤存在缺锰现象;茶园土壤全铁剖面分布不明显,但在20~40 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茶园土壤全铁和有效铁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则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关系密切。茶叶中铁平均含量为164.52 mg·kg-1,锰平均含量为849.73 mg·kg-1,茶叶对锰的富集系数远高于铁;茶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叶锰含量与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对铁、锰的富集能力随着土壤铁、锰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2018, 33(9): 994-100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8
摘要:
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1993-2015年福建省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动的累积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省内9地市之间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莆田增长最快,福州、漳州、宁德和厦门增长较快,南平和泉州增长较慢,龙岩和三明负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9地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呈现增大的态势,并出现两极分化格局。
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1993-2015年福建省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动的累积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省内9地市之间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莆田增长最快,福州、漳州、宁德和厦门增长较快,南平和泉州增长较慢,龙岩和三明负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9地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呈现增大的态势,并出现两极分化格局。
2018, 33(9): 1003-100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9.019
摘要:
协调与满足农民创业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创业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基于福建农民创业园的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福建农民创业园中农户与企业两个利益主体的诉求,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农户、企业进行利益联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农户的视角,农户文化程度、农户全年人均收入、目标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对农户决策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波动状况对农户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从企业的视角,企业类型、销售额、目标市场和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比重对企业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波动状况对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促进农户与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
协调与满足农民创业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创业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基于福建农民创业园的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福建农民创业园中农户与企业两个利益主体的诉求,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农户、企业进行利益联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农户的视角,农户文化程度、农户全年人均收入、目标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对农户决策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波动状况对农户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从企业的视角,企业类型、销售额、目标市场和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比重对企业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波动状况对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促进农户与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