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3卷 第2期
1988, 3(2): 1-9.
摘要:
1975年采得病死茶毛虫尸体。该病原被鉴定为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EPNPV),在细胞核内增殖,形成多角体,病毒束为短柱状,核衣壳为杆状,多粒包埋。核酸构型为单分子双链环状超螺旋DNA,分子量96~97×106道尔顿。病毒核酸内切酶图谱及蛋白结构多肽图谱分析都具有其特异性。用它的DNA探针与其他NPV-DNA杂交,鉴定出EPNPV与其他NPV-DNA的不同同源性程度。该毒株毒力生物测定,对三至五龄幼虫LG50为1.18~1.58×105多角体/毫升。病毒增殖采用茶园治虫回收、迁集定园增殖、室内催孵催育然后罩控等简易方法,大量增殖病毒,试制了病毒粉剂、乳剂。1976年以来,于不同龄期、季节、气候、海拔、地区以3~6×107多角体/毫升在茶园进行试验与示范共1400多亩,杀虫率为71~97%,并观察到在茶园使用有其流行传播及持续作用。1985~1986年在福州、寿宁等地茶园推广4000多亩,杀虫率为82.9%以上,年亩有10~5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挽回损失)。对喂饲茶园优势种天敌瓢虫、蜘蛛试验无害。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试验表明,对人畜安全无害,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975年采得病死茶毛虫尸体。该病原被鉴定为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EPNPV),在细胞核内增殖,形成多角体,病毒束为短柱状,核衣壳为杆状,多粒包埋。核酸构型为单分子双链环状超螺旋DNA,分子量96~97×106道尔顿。病毒核酸内切酶图谱及蛋白结构多肽图谱分析都具有其特异性。用它的DNA探针与其他NPV-DNA杂交,鉴定出EPNPV与其他NPV-DNA的不同同源性程度。该毒株毒力生物测定,对三至五龄幼虫LG50为1.18~1.58×105多角体/毫升。病毒增殖采用茶园治虫回收、迁集定园增殖、室内催孵催育然后罩控等简易方法,大量增殖病毒,试制了病毒粉剂、乳剂。1976年以来,于不同龄期、季节、气候、海拔、地区以3~6×107多角体/毫升在茶园进行试验与示范共1400多亩,杀虫率为71~97%,并观察到在茶园使用有其流行传播及持续作用。1985~1986年在福州、寿宁等地茶园推广4000多亩,杀虫率为82.9%以上,年亩有10~5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挽回损失)。对喂饲茶园优势种天敌瓢虫、蜘蛛试验无害。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试验表明,对人畜安全无害,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988, 3(2): 10-18.
摘要:
从1962年至1987年连续25年,本所根据茶树越冬芽萌发生长规律,进行春茶开采期预报研究,并向茶区预报春茶开采期。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用求萌动期与各时段不同起点温度积温相关的分析方法,求出各类型品种茶树越冬芽的萌动起点温度及萌动至开采期所需的有效积温:特早芽型品种迎春为8℃,134.0±15.3℃;早芽型品种福鼎大白茶为10℃,128.3±10.1℃;中芽型品种福安菜茶为10~12℃,137.6±15.7℃;迟芽型品种政和大白茶为14℃,121.8±9.2℃。二、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揭示了各类型品种春茶开采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年12月至各类型品种春茶开采期之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三因子综合对特早芽、早芽种开采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芽种,对迟芽种的影响最小;各类型品种越冬芽萌发生育期的温度是影响春茶开采期的主要气象因子。三、研究提出三种春茶开采期预报方法:1.生育期间隔天数预报法;2.积温预报法;3.多个气象因子逐步回归方程预报法。实践证明,生育期间隔天数预报法的效果准确,方法简单,便于茶区推广应用。
从1962年至1987年连续25年,本所根据茶树越冬芽萌发生长规律,进行春茶开采期预报研究,并向茶区预报春茶开采期。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用求萌动期与各时段不同起点温度积温相关的分析方法,求出各类型品种茶树越冬芽的萌动起点温度及萌动至开采期所需的有效积温:特早芽型品种迎春为8℃,134.0±15.3℃;早芽型品种福鼎大白茶为10℃,128.3±10.1℃;中芽型品种福安菜茶为10~12℃,137.6±15.7℃;迟芽型品种政和大白茶为14℃,121.8±9.2℃。二、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揭示了各类型品种春茶开采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年12月至各类型品种春茶开采期之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三因子综合对特早芽、早芽种开采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芽种,对迟芽种的影响最小;各类型品种越冬芽萌发生育期的温度是影响春茶开采期的主要气象因子。三、研究提出三种春茶开采期预报方法:1.生育期间隔天数预报法;2.积温预报法;3.多个气象因子逐步回归方程预报法。实践证明,生育期间隔天数预报法的效果准确,方法简单,便于茶区推广应用。
1988, 3(2): 19-24.
摘要: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稻育种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矮化育种及“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两次突破,目前正面临第三次突破,即“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分析了引起三次突破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新的设想,二是材料上的突破。论述了本省今后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应以常规育种为基础,以杂交水稻研究为重点,不断发展育种新技术。常规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选育丰、抗、优、适兼顾的中熟早籼,并从类型、熟期、丰产性、抗性、米质等方面加以分析;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是从“三系法”发展为“两系法”,从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发展为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同时把“两系法”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溶为一体。常规育种与杂交水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新技术育种必须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稻育种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矮化育种及“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两次突破,目前正面临第三次突破,即“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分析了引起三次突破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新的设想,二是材料上的突破。论述了本省今后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应以常规育种为基础,以杂交水稻研究为重点,不断发展育种新技术。常规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选育丰、抗、优、适兼顾的中熟早籼,并从类型、熟期、丰产性、抗性、米质等方面加以分析;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是从“三系法”发展为“两系法”,从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发展为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同时把“两系法”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溶为一体。常规育种与杂交水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新技术育种必须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1988, 3(2): 25-31.
摘要:
本文报道60Co-γ射线对水稻种子体细胞无性系和花粉性细胞无性系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的辐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以附加稻瘟病菌粗毒素为背景,60Co-γ射线对水稻花粉愈伤组织诱导以及种子愈伤组织、花粉愈伤组织的生长和绿苗分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愈伤组织生长受抑率与辐照剂量有密切关系,尤以第一次筛选的辐照效应更为明显;ZA1小种粗毒素提取液对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的抑制作用比ZB15强;种子体细胞无性系对γ射线辐照敏感性大于花粉性细胞无性系。本研究初步显示了辐照诱变与稻瘟病菌粗毒素相结合,对水稻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的应用潜力。
本文报道60Co-γ射线对水稻种子体细胞无性系和花粉性细胞无性系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的辐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以附加稻瘟病菌粗毒素为背景,60Co-γ射线对水稻花粉愈伤组织诱导以及种子愈伤组织、花粉愈伤组织的生长和绿苗分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愈伤组织生长受抑率与辐照剂量有密切关系,尤以第一次筛选的辐照效应更为明显;ZA1小种粗毒素提取液对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的抑制作用比ZB15强;种子体细胞无性系对γ射线辐照敏感性大于花粉性细胞无性系。本研究初步显示了辐照诱变与稻瘟病菌粗毒素相结合,对水稻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的应用潜力。
1988, 3(2): 32-35.
摘要:
以四个对稻瘟菌抗性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处理乙烯利、激动素,分析稻苗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乙烯利提高稻苗叶片的抗瘟性,激动素降低其抗瘟性。乙烯利预处理后感染病菌,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比活力早上升,激动素预处理则有推迟的倾向,比活力升降时相与酚含量降升时相相唇合。
以四个对稻瘟菌抗性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处理乙烯利、激动素,分析稻苗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乙烯利提高稻苗叶片的抗瘟性,激动素降低其抗瘟性。乙烯利预处理后感染病菌,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比活力早上升,激动素预处理则有推迟的倾向,比活力升降时相与酚含量降升时相相唇合。
1988, 3(2): 36-42.
摘要:
1985~1987年室内多菌株测定和病区广泛鉴定结果:甘薯品种330对甘薯瘟病表现抗病反应,闽抗329、华北48表现中抗,广薯15表现中感,而新种花和惠红早则表现感病反应。试验统计表明:330等6个甘薯品种间对甘薯瘟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甘薯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330等6个甘薯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有明显和稳定的差异,且其差异显著。试验分析结果:甘薯品种的薯瘟病发病程度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薯瘟病发病程度越轻的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越低,品种的抗瘟性就越强;而发病程度越重的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越高,品种的抗瘟性就越弱。根据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对6个品种进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的抗病性划分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游离氨基酸与品种抗瘟性的关系。
1985~1987年室内多菌株测定和病区广泛鉴定结果:甘薯品种330对甘薯瘟病表现抗病反应,闽抗329、华北48表现中抗,广薯15表现中感,而新种花和惠红早则表现感病反应。试验统计表明:330等6个甘薯品种间对甘薯瘟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甘薯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330等6个甘薯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有明显和稳定的差异,且其差异显著。试验分析结果:甘薯品种的薯瘟病发病程度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薯瘟病发病程度越轻的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越低,品种的抗瘟性就越强;而发病程度越重的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越高,品种的抗瘟性就越弱。根据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对6个品种进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的抗病性划分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游离氨基酸与品种抗瘟性的关系。
1988, 3(2): 43-48.
摘要:
对1979、1983~1986五年的小麦育种材料和杂交组合的抗赤霉病性进行接种鉴定。71个组合调查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组合杂种F1抗赤霉病性大多倾向抗病亲本,表现显性效应。杂种F2病情呈连续分布,亦表现显性效应。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为部分显性。抗赤霉病性遗传力偏低,18个组合平均广义遗传力为45.14%,但组合之间差异很大,变幅为9.05~73.53%。杂种F1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和中亲值都有正相关关系。F2单株与F3株系的相关系数为0.4616**和0.4627**,早代选择单株有一定效果,但杂种后代应连续接种鉴定和选择。
对1979、1983~1986五年的小麦育种材料和杂交组合的抗赤霉病性进行接种鉴定。71个组合调查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组合杂种F1抗赤霉病性大多倾向抗病亲本,表现显性效应。杂种F2病情呈连续分布,亦表现显性效应。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为部分显性。抗赤霉病性遗传力偏低,18个组合平均广义遗传力为45.14%,但组合之间差异很大,变幅为9.05~73.53%。杂种F1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和中亲值都有正相关关系。F2单株与F3株系的相关系数为0.4616**和0.4627**,早代选择单株有一定效果,但杂种后代应连续接种鉴定和选择。
1988, 3(2): 49-55.
摘要:
田间病状观察和指示植物测定表明:在我省柑桔产区已经发生柑桔裂皮病。1984~1986年调查了7个地区21个柑桔主产县的131个栽培品种,发现4个县的18个栽培品种发生此病,各品种发病率为10~100%。我省主栽品种以及柚、枸橼、金柑类各品种尚未发现田间的典型病状。但进一步采用指示植物Etrog香橼Arizona 861或861-S-1以及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鉴定,发现我省主栽品种福桔、温州蜜柑、芦柑、雪柑、改良橙、新会橙等,虽多无表现典型的田间病状,但均已感染裂皮病,属隐症带毒现象。该病现分布在我省的福州、闽清、建阳、建瓯、沙县、永春、漳州、漳浦、南靖等9个县(市)。病原CEV存在毒系的差异。加强检疫,挖除病株是防止我省柑桔裂皮病蔓延为害的关键,此外,还应注意修枝剪等工具的药物消毒处理。
田间病状观察和指示植物测定表明:在我省柑桔产区已经发生柑桔裂皮病。1984~1986年调查了7个地区21个柑桔主产县的131个栽培品种,发现4个县的18个栽培品种发生此病,各品种发病率为10~100%。我省主栽品种以及柚、枸橼、金柑类各品种尚未发现田间的典型病状。但进一步采用指示植物Etrog香橼Arizona 861或861-S-1以及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鉴定,发现我省主栽品种福桔、温州蜜柑、芦柑、雪柑、改良橙、新会橙等,虽多无表现典型的田间病状,但均已感染裂皮病,属隐症带毒现象。该病现分布在我省的福州、闽清、建阳、建瓯、沙县、永春、漳州、漳浦、南靖等9个县(市)。病原CEV存在毒系的差异。加强检疫,挖除病株是防止我省柑桔裂皮病蔓延为害的关键,此外,还应注意修枝剪等工具的药物消毒处理。
1988, 3(2): 57-62.
摘要:
运用媒介昆虫的研究方法和电镜技术,研究柑桔木虱传播黄龙病的规律和病原在虫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单只成虫会传病,其指示柑桔苗的发病率高达80%。带“毒”成虫在柑桔苗上传“毒”1~3小时不会传病,5小时以上会传病。1~3龄若虫不会传病,成虫体内携带的病原也不会经卵传到后代。4~5龄若虫会传病,高龄带“毒”若虫羽化的成虫不经再饲“毒”也会传病,高龄若虫携带的病原会跨龄传到成虫。应用电镜除在木虱的唾液腺细胞内观察到病原外,还发现黄龙病的病原体广泛地分布在成虫消化道的滤室、中肠和后肠的细胞内。由于木虱具有选择寄主嫩梢产卵的习性和黄龙病树梢期紊乱,因此,田间病树不但是黄龙病的“毒”源树,而且是其介体昆虫柑桔木虱的虫源树。这些残留的病树和从病树扩散的木虱是黄龙病在田间流行的根源。
运用媒介昆虫的研究方法和电镜技术,研究柑桔木虱传播黄龙病的规律和病原在虫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单只成虫会传病,其指示柑桔苗的发病率高达80%。带“毒”成虫在柑桔苗上传“毒”1~3小时不会传病,5小时以上会传病。1~3龄若虫不会传病,成虫体内携带的病原也不会经卵传到后代。4~5龄若虫会传病,高龄带“毒”若虫羽化的成虫不经再饲“毒”也会传病,高龄若虫携带的病原会跨龄传到成虫。应用电镜除在木虱的唾液腺细胞内观察到病原外,还发现黄龙病的病原体广泛地分布在成虫消化道的滤室、中肠和后肠的细胞内。由于木虱具有选择寄主嫩梢产卵的习性和黄龙病树梢期紊乱,因此,田间病树不但是黄龙病的“毒”源树,而且是其介体昆虫柑桔木虱的虫源树。这些残留的病树和从病树扩散的木虱是黄龙病在田间流行的根源。
1988, 3(2): 63-67.
摘要:
研究龙眼品种分类国内尚属空白。本文作者着重对福建三个龙眼主产区(泉州、莆田、福州)的10个主栽品种,探讨品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共同遗传性状的稳定器官,作为龙眼品种类群分类模式的划分依据。并从酶学上加以印证。其目的在于为今后建立我国完整的龙眼品种分类。近期研究结果认为龙眼种子的种顶面观最为稳定且易于认别,可作为分类的第一级标准。同时,结合种子上胎座束突起,柱头开裂程度和叶形等,将福建主栽龙眼品种划分为三个品种群(红核仔、油潭本、福眼),六个类。并作出类群分类检索表。
研究龙眼品种分类国内尚属空白。本文作者着重对福建三个龙眼主产区(泉州、莆田、福州)的10个主栽品种,探讨品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共同遗传性状的稳定器官,作为龙眼品种类群分类模式的划分依据。并从酶学上加以印证。其目的在于为今后建立我国完整的龙眼品种分类。近期研究结果认为龙眼种子的种顶面观最为稳定且易于认别,可作为分类的第一级标准。同时,结合种子上胎座束突起,柱头开裂程度和叶形等,将福建主栽龙眼品种划分为三个品种群(红核仔、油潭本、福眼),六个类。并作出类群分类检索表。
1988, 3(2): 68-71.
摘要:
本观察是从植物形态学的角度,应用整体解剖法和扫描电镜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龙眼花序和花朵从孕育到成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今后研究龙眼花芽分化和花性分异提供基础。观察结果:龙眼为聚伞花序圆锥形排列的混合花序,花各部分的分化次序保持着向心性,即花萼最先,依次为花瓣、雄蕊及雌蕊。同时对龙眼小花序上三歧花组中,中间一朵花最先开放;花萼原基成2-2-1方式先后发生等,提供解剖学依据。
本观察是从植物形态学的角度,应用整体解剖法和扫描电镜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龙眼花序和花朵从孕育到成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今后研究龙眼花芽分化和花性分异提供基础。观察结果:龙眼为聚伞花序圆锥形排列的混合花序,花各部分的分化次序保持着向心性,即花萼最先,依次为花瓣、雄蕊及雌蕊。同时对龙眼小花序上三歧花组中,中间一朵花最先开放;花萼原基成2-2-1方式先后发生等,提供解剖学依据。
1988, 3(2): 72-78.
摘要:
对12个红麻品种,研究了部份内外调节因子对硝酸还原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液成份、离心时速、光照、温度、底物、苗龄等都会影响硝酸还原酶活力。此外还研究了红麻品种硝酸还原酶活力体外测定的稳定性及其衰减速率,以及与品种耐肥性的关系。结果初步揭示稳定性、衰减速率与外部因子及其基因调节功能有关;硝酸还原酶活力与品种耐肥性呈负相关。
对12个红麻品种,研究了部份内外调节因子对硝酸还原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液成份、离心时速、光照、温度、底物、苗龄等都会影响硝酸还原酶活力。此外还研究了红麻品种硝酸还原酶活力体外测定的稳定性及其衰减速率,以及与品种耐肥性的关系。结果初步揭示稳定性、衰减速率与外部因子及其基因调节功能有关;硝酸还原酶活力与品种耐肥性呈负相关。
1988, 3(2): 79-82.
摘要:
箭舌豌豆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绿肥,结瘤率高,共生固氮活性强。根瘤固氮活性的有效时间主要集中在营养生长阶段,伸长期最高,初花期开始下降。高温对箭舌豌豆根瘤固氮活性的影响比低温大,在0~25℃范围内,无论处理3小时或24小时,固氮活性变化的幅度均不大,在-5℃条件下放3小时固氮活性仍可保持在最高水平的50%,但温度升至30℃时固氮活性显著下降。在南方果园的冬季绿肥中,箭舌豌豆根瘤固氮的农业效果均比苕子、紫花苜蓿和白三叶草的好,其固氮量比27904苕子大10倍。
箭舌豌豆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绿肥,结瘤率高,共生固氮活性强。根瘤固氮活性的有效时间主要集中在营养生长阶段,伸长期最高,初花期开始下降。高温对箭舌豌豆根瘤固氮活性的影响比低温大,在0~25℃范围内,无论处理3小时或24小时,固氮活性变化的幅度均不大,在-5℃条件下放3小时固氮活性仍可保持在最高水平的50%,但温度升至30℃时固氮活性显著下降。在南方果园的冬季绿肥中,箭舌豌豆根瘤固氮的农业效果均比苕子、紫花苜蓿和白三叶草的好,其固氮量比27904苕子大10倍。
1988, 3(2): 83-86.
摘要: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测定不同家系的莆田黑鸭血清前白蛋白表现型频率分布与产蛋性能之间的关系。莆田黑鸭血清前白蛋白有五种表现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和靠近阳极侧各有一条粗细相当的蛋白质区带者为Pa1-1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有一条,靠近阳极有二条区带者为Pa1-2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有二条,靠近阳极侧有一条蛋白区带者为Pa2-1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和阳极侧各有二条蛋白质区带者为Pa2-2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没有蛋白质区带,靠近阳极侧有一条蛋白质区带者为Pa0-1型。血清前白蛋白表现型频率分布随着选育程度提高而逐渐集中于Pa1-1和Pa1-2型。未经选育的Ⅰ组(原始群),Pa表现型有五种,其频率分布分散,Pa1-1型占35.42%,其300日龄产蛋为108.8个;经过四个世代家系选育的Ⅱ组(低产家系)和Ⅲ组(高产家系)都只有三种表现型,其Pa1-1型分别为54.17和70.83%,其300日龄产蛋分别为117.0和148.6个;500日龄为233.88和271.56个。产蛋性能与血清前白蛋白表现型频率分布呈相同梯度的关系,即母鸭群体产蛋平均数随群体Pa1-1型比率增加而递增。根据血清Pa的表现型出现的频率,是早期鉴定优良鸭群的一条途径。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测定不同家系的莆田黑鸭血清前白蛋白表现型频率分布与产蛋性能之间的关系。莆田黑鸭血清前白蛋白有五种表现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和靠近阳极侧各有一条粗细相当的蛋白质区带者为Pa1-1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有一条,靠近阳极有二条区带者为Pa1-2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有二条,靠近阳极侧有一条蛋白区带者为Pa2-1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和阳极侧各有二条蛋白质区带者为Pa2-2型;在靠近白蛋白区带侧没有蛋白质区带,靠近阳极侧有一条蛋白质区带者为Pa0-1型。血清前白蛋白表现型频率分布随着选育程度提高而逐渐集中于Pa1-1和Pa1-2型。未经选育的Ⅰ组(原始群),Pa表现型有五种,其频率分布分散,Pa1-1型占35.42%,其300日龄产蛋为108.8个;经过四个世代家系选育的Ⅱ组(低产家系)和Ⅲ组(高产家系)都只有三种表现型,其Pa1-1型分别为54.17和70.83%,其300日龄产蛋分别为117.0和148.6个;500日龄为233.88和271.56个。产蛋性能与血清前白蛋白表现型频率分布呈相同梯度的关系,即母鸭群体产蛋平均数随群体Pa1-1型比率增加而递增。根据血清Pa的表现型出现的频率,是早期鉴定优良鸭群的一条途径。
1988, 3(2): 87-91.
摘要: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经115°50′~120°43′,北纬23°46′~28°22′。1983年全省耕地面积1924万亩(其中水田1557.39万亩,旱地366.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0.5%;现有人口26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36.9万人,占总人口的84.6%,人均耕地0.73亩,每劳动力平均负担2.66亩。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经115°50′~120°43′,北纬23°46′~28°22′。1983年全省耕地面积1924万亩(其中水田1557.39万亩,旱地366.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0.5%;现有人口26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36.9万人,占总人口的84.6%,人均耕地0.73亩,每劳动力平均负担2.66亩。
1988, 3(2): 92-94.
摘要:
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稀播育带蘖壮秧。稀播秧田/本田比大,秧田杂草多,花工耗本,大面积生产难以普遍推广。而秧田密播,秧苗分蘖少,素质差,移栽后的大田群体发展慢,抑制了杂交水稻高产优势的发挥。为此我们应用“BA—984”生长调节剂处理秧苗,以期促进秧苗分蘖,改善适度密播下的秧苗素质,解决秧田/本田比太大的矛盾。
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稀播育带蘖壮秧。稀播秧田/本田比大,秧田杂草多,花工耗本,大面积生产难以普遍推广。而秧田密播,秧苗分蘖少,素质差,移栽后的大田群体发展慢,抑制了杂交水稻高产优势的发挥。为此我们应用“BA—984”生长调节剂处理秧苗,以期促进秧苗分蘖,改善适度密播下的秧苗素质,解决秧田/本田比太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