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下一篇»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Vol. 30 Issue (12): 1166-1170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王召, 朱环, 杨洪, 金道超, 等。贵州喀斯特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30(12): 1166-1170.
[复制中文]
WANG Zhao, ZHU Huan, YANG Hong, JIN Dao-chao, et al. Population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at Rice Fields in Karst Region in Guizhou[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30(12): 1166-1170.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字(2010)3064];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教2010011); 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字(2013)3006]

通信作者

金道超(1959-),男,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昆虫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E-mail:daochaojin@126.com)

作者简介

王召(1984-),男,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E-mail:hdwangzhao@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10-23
修改日期:2015-11-17
贵州喀斯特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研究
王召1, 2, 朱环2, 杨洪2, 金道超2     
1. 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2.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 为明确贵州喀斯特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2010-2011年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贵州省内5个不同稻区的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稻区不同年份间发生情况差别明显,2010年稻纵卷叶螟在道真、锦屏、思南和三都始见日集中在5月上旬,2011年在锦屏和三都始见日集中在6月上旬;两年中惠水始见日均在5月下旬。在田间一般发生3~4个世代,第四(2)代和第五(3)代危害为主,危害盛期主要集中在7月份。贵州地形、海拔、温度和多种水稻生育期并存是影响贵州稻纵卷叶螟区域性发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发生    种群动态    灯诱    田间调查    
Population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at Rice Fields in Karst Region in Guizhou
WANG Zhao1, 2, ZHU Huan2, YANG Hong2, JIN Dao-chao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Life Sciences,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 China;
2. Guizhou Key Laboratory for Agricultural Pest Management of Mountainous Region,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Appearance and population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at the rice fields in the Karst region in Guizhou was studied. By using light traps and systematic field surveys, the variations on the pest population in 5 rice producing areas were monitored during 2010 and 2011.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opulation size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year to year and from area to area. The initial migration of C. medinalis occurred in early May of 2010 in Daozhen, Jinping, Sinan and Sandu. However, it changed to early June in 2011 in Jinping and Sandu, and late May in 2010 and 2011 in Huishui. In the paddy fields, there were generally 3 to 4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of the pests in a year. The 2nd and 3rd generation C. medinalis were the major pestilent generations with damages to the crops peaked in July. It appeared that the topography, altitude, temperature and diversity of rice development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pattern of C. medinalis in Guizhou.
Key words: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ppearance    population dynamics    light trap    field investigation    

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东非地区且具有远距离迁飞性的水稻害虫,也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1, 2, 3]。在我国,每年随着季节变化而进行南北往返迁飞为害[4]。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稻种植品种的不断变化、农田耕作制度的变更、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的增强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的发生呈逐年上升态势,局部地区几乎连年大发生[5],其中,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年均发生量日益严重,2007年和2008年更是全国性大爆发,对我国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威胁[6, 7, 8]

稻纵卷叶螟在贵州省境内不能越冬,每年初次虫源都是从外地迁入并陆续降落与为害,其迁入时间、迁入量均与全省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及防治实践的观察和经验表明,贵州、广西和云南部分地区所构成的“黔桂滇”三角区域是两迁害虫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尤其贵州喀斯特山地特殊的立体生态条件对两迁害虫入迁十分有利。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贵州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2004年以来,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年均在39.37万hm2次以上,2008年发生面积高达75.71万hm2次,防治面积高达65.89万hm2次,防治成本亦约1.58亿元,所致稻谷损失亦高达7.5万t[9]。稻纵卷叶螟作为我国水稻主产区的最重要害虫之一,虽然对其发生、迁飞和危害规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 4, 6, 7, 8],但该虫的发生表现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和迁飞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10]。因此,为了掌握以贵州为主的喀斯特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2010年和2011年本课题组在贵州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稻区对稻纵卷叶螟的消长动态进行监测,以期为当地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在贵州省选择有代表性的稻区作为调查点,调查地点包括南部(三都)、中部(惠水)、东部(锦屏)、东北部(思南)和北部(道真)。

1.2 调查方法 1.2.1 灯诱

将佳多牌虫情测报灯(200 W白炽灯)安装在高60 cm、宽110 cm的基台上,安装位置处于远离其他光源的成片稻田中央。测报灯每年4月1日启用,10月中旬左右停用。每天黄昏时段开灯,翌日清晨关灯,每天关灯后将诱获的成虫取回室内计数。

1.2.2 田间赶蛾

以贵州省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规范(DB52/T395-2005,2005年7月1日实施)作为主要参考。在各监测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中稻类型田各2块,作为系统调查田,系统田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不施用农药防治,其他管理措施按常规进行。从水稻移栽返青后开始,每2 d调查1次,到灌浆期止。

赶蛾方法:手持长2 m的竹竿沿田埂逆风轻轻拨动稻株,目测起飞蛾数量,每块田调查面积不得少于100 m2,折算成667 m2蛾量,并记录当时水稻生育期。

1.3 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

依据贵州省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规范(DB52/T395-2005,2005年7月1日实施)提出的世代划分标准,稻纵卷叶螟的世代划分见表1

表1 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 Tab. 1 Division of generations of C. medinalis
1.4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的处理与制图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监测点灯下稻纵卷叶螟蛾量消长情况

2010-2011年灯诱结果(表2)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不同地区始见日波动较大,并且在不同年份始见期也有差别,2010年和2011年均是思南的始见期最早,分别为5月1日和5月6日,2010年始见期最晚的是惠水的5月27日,2011年始见期最晚的是锦屏的6月5日。思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全年上灯蛾量远大于其他4个地方,2年分别为5 076头和1 272头,2010年三都地区稻纵卷叶螟全年上灯蛾量最少为314头,2011年惠水地区稻纵卷叶螟全年上灯蛾量最少为186头。

表2 贵州2010-2011年灯下稻纵卷叶螟的始见日和诱蛾量 Tab. 2 Date of first appearance of and count of trapped C. medinalis in Guizhou,2010- 2011

逐日监测稻纵卷叶螟上灯蛾量显示,道真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期间灯下出现突增突减现象,在迁飞高峰期间,2010年单日最大诱蛾量为31(7月21日)和110头(8月21日);2011年8月7日和9月10日单日最大诱蛾量为53头和92头(图1-A)。锦屏2010-2011年稻纵卷叶螟上灯蛾量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即6月上旬至7月中旬的迁入峰和8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迁出峰,但2011年出现的2个迁飞高峰均为迁入峰;2年单日稻纵卷叶螟上灯最大值分别为85头(7月12日)和96头(7月7日)(图1-B)。思南2010年稻纵卷叶螟上灯蛾量呈现出3个迁飞高峰,单日上灯蛾量最大值为319头(7月17日),但2011年思南稻纵卷叶螟上灯蛾量较小,全年以小幅波动为主(图1-C)。惠水2010年在水稻生长后期,稻纵卷叶螟上灯蛾量呈现出1个明显的迁出高峰,而2011年全年以小幅波动为主,无明显上灯高峰期(图1-D)。三都2010年稻纵卷叶螟上灯蛾量较小,全年诱集仅为314头,2011年稻纵卷叶螟上灯蛾量呈现出2个明显的迁出高峰,单日上灯蛾量最大值为81头(8月23日)(图1-E)。

图1 2010-2011年贵州5个不同稻区稻纵卷叶螟灯诱种群动态 Fig.1 Population changes of C. medinalis determined by light-trapping in 5 rice producing areas in Guizhou,2010-2011 注:A为道真,B为锦屏,C为思南,D为惠水,E为三都,下同。
2.2 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

不同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代数、始见日和发生量均有一定差异,各稻区稻纵卷叶螟全年发生4~6代,2年中田间稻纵卷叶螟最早始见于6月上旬(思南:6月2日,三都:6月4日),惠水最迟,始见于6月26日。从图2可以看出,在田间一般发生3~4个世代,第四(2)代和第五(3)代危害为主,危害盛期主要集中在7月份。道真2010-2011年田间赶蛾蛾量出现2个明显的高峰期,2年分别为7月下旬和8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日最高蛾量分别为每667 m2 345、551头(图2-A)。2010-2011年锦屏稻纵卷叶螟田间成虫发生有1个高峰,高峰日蛾量分别为每667 m2 2 374、3 475头(图2-B)。思南2010-2011年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均高于其他监测点,2年中高峰日最高蛾量高达每667m2 9 800、3 584头(图2-C)。惠水2010年田间蛾量发生较小,全年以小幅波动为主;但2011年从6月下旬始见成虫以来,田间蛾量急剧上升,高峰日最高蛾量达每667m2 1 735头(7月4日)(图2-D)。三都2010年田间蛾量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即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2011年仅出现1个高峰期;即6月下旬至7月中旬(图2-E)。

图2 2010-2011年贵州5个不同稻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消长动态 Fig.2 Number of moths in paddy fields in 5 rice producing areas of Guizhou,2010-2011
3 讨论与结论

稻纵卷叶螟作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贵州省境内不能越冬,因此前期外地虫源的迁入时间和迁入量对其在当地水稻上的发生危害有重要作用[7, 11, 12, 13]。因此,分析灯下虫源的发生期及发生量,不仅可以了解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规律,还可以掌握稻纵卷叶螟在本地的消长动态。本研究结果表明,在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开始迁入贵州省境内,不同稻区始见日稍有差异;迁飞高峰期在各稻区也有一定差异,总体而言,2010年各稻区高峰日集中出现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2011年中部和东北部稻区未出现明显的迁飞高峰,其他稻区高峰日均晚于2010年,出现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2011年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可能与当年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通过分析贵州省气象数据,发现2011年年初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连续32 d的日平均温度都在4℃以下,达到了中度倒春寒的标准[14],正是受这次倒春寒的影响,使稻纵卷叶螟的前期迁入严重受挫,导致稻纵卷叶螟灯下始见日相对延迟;同时受寒潮影响,贵州省各稻区水稻的育苗和插秧进度有所延缓,从而造成稻纵卷叶螟食料的匮乏,由于受低温环境和食料匮乏的影响,造成稻纵卷叶螟在前期并未出现大的迁入峰。

水稻种植时间、水稻品种和农田耕作制度的变更,改变了稻纵卷叶螟赖以生存的营养条件,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危害产生了显著影响[15, 16, 17]。贵州地处我国东西部两大地貌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生物气候条件多样,因而,不同地区稻田类型组合、水稻种植时间、农田耕作制度、水稻种植品种及土壤改良培肥措施都不一样[18]。南部(三都)、东部(锦屏)和中部(惠水)地区中稻一般在5月底移栽,7月中下旬抽穗,8月底 9月初收割,而东北部(思南)、北部(道真)地区中稻一般在6月初移栽,8月上中旬抽穗,9月底 10月上旬收割[19]。从大田赶蛾可以看出,6月下旬迁入的虫源可直接在三都、锦屏和惠水稻区栖息、产卵,而此时三地水稻基本处于分蘖、拔节期,可为稻纵卷叶螟提供丰富的食料,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衍。7月下旬以后,由于营养条件恶化,稻纵卷叶螟向北迁飞,对北部地区水稻造成大面积危害。

致谢:在试验调查期间,道真县、锦屏县、思南县、惠水县和三都县植保植检站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本项目组成员马恒、金曙光、温冬梅和刘天雷参与调查,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张孝義, 耿济国, 周威君. 我国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的研究[J]. 南京农学院学报, 1981, (3): 43-54.(2)
[2] KHAN Z R, ABENES M L P, FERNANDEZ N J. Suitabilty of graminaceous weed species as host plants for rice leaffolders,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nd Marasmia patnalis[J]. Crop Protection,1996, 15(2): 121-127.(1)
[3] 丁锦华, 苏建亚. 农业昆虫学(南方本)[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
[4] 全国稻纵卷叶螟研究协作组. 我国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1981, 14(5): 1-8.(2)
[5] 翟保平, 程家安. 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研讨会纪要[J]. 昆虫知识, 2006, 43(4): 585-588.(1)
[6] 刘宇, 王建强, 冯晓东, 等. 2007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发生实况分析与2008年发生趋势预测[J]. 中国植保导刊, 2008, 28(7): 33-35.(2)
[7] 蒋春先, 齐会会, 孙明阳, 等.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J]. 生态学报, 2011, 31(21): 6495-6504.(3)
[8] 韩志民, 张蕾, 潘攀, 等. 2010年仪征市稻纵卷叶螟第三、四代发生动态及虫源性质[J]. 植物保护, 2012, 38(3): 44-49.(2)
[9] 王召, 杨洪, 汪学俭, 等. 贵州省稻作植保情况调查[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1, 30(4): 300-304.(1)
[10] 翟保平, 张孝義. 水稻重大害虫的灾变规律及其预警:回顾与展望[J]. 昆虫知识, 2000, 37(1): 41-45.(1)
[11] 费惠新, 苏庆龄, 张孝義. 迁入种群和气象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22(3):193-197.(1)
[12] 齐国君, 梁载林, 辛德育, 等. 广西永福县近年来早稻田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分析[J]. 环境昆虫学报, 2009, 31(2): 95-101.(1)
[13] 王凤英, 胡高, 陈晓, 等. 近年来广西南宁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537-545.(1)
[14] 杜小玲, 高守亭, 彭芳. 2011年初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研究[J]. 大气科学, 2014, 38(1): 61-72.(1)
[15] DE KRAKER J, RABBINGE R, VANHUIS A, et al. Impact of nitrogenous-fertilization 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natural control of rice leaffolders (Lep.: Pyralida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 2000, 46(3): 225-235.(1)
[16] 胡荣利, 徐蕾, 周福才, 等. 沿江稻区第四代稻纵卷叶螟成灾机制[J].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32(4): 392-396.(1)
[17] 齐国君, 秦冉冉, 肖满开, 等. 安徽安庆混作稻区稻纵卷叶螟第三、四代发生规律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13-518.(1)
[18] 杨昌达. 贵州稻作[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0.(1)
[19] 王召, 杨洪, 汪学俭, 等. 贵州喀斯特稻区黑肩绿盲蝽种群发生规律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4): 464-469.(1)